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自治区金太阳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

更新时间:2024-09-23 浏览次数:1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5高三上·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芡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睡莲科芡属,其俗名“芡实”是大众更为熟知的名称,其拉丁属名Eu—ryale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这位女妖的所有发丝均为致命的毒蛇,因此她的名字被很形象地用来描述芡属全株具锐刺的形态特征。芡实成熟的果实近球形,因其顶部的宿存花萼狭长呈披针状而使整个果实形似鸡头,故在江浙一带又被叫作“鸡头米”,是当地传统的粮食作物,因其独特的风味而被列为著名的“水八仙”之一(其余“七仙”分别为茭白、莲藕、水芹、慈姑、荸荠、莼菜、菱角)。

    除了极具特色的果实,芡实最为人们所赞叹的是它那巨大的叶片。这些近圆形的浮水叶片通常能长至1米直径,而在条件十分适宜的环境下其直径甚至能够长至接近3米,芡实是睡莲科内体型唯一能和王莲属相媲美的植物。然而在分类学上,芡实属的发表要早于王莲属,在亚马逊王莲被英国植物学家Robert Schomburgk发现之初,因为其同样具有巨大的浮水叶片,他将其归在了芡实属之中,命名为Euryale amazonica。后来,经过植物学家John Lindley的研究,王莲属才最终被成立并被认为与芡属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虽然世界范围内睡莲科各属间的关系一直无法真正厘清,但从发表的先后顺序来看,与其说芡实像王莲,倒不如说王莲像芡实来得妥当。

    同王莲一样,芡实的叶片也有着很好的承重能力,其原因就藏在它那叶背之下。从叶片的背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整齐的脉络结构——粗大的一级叶脉呈辐射状排列在叶片中心,而其间又有密集的次级叶脉做分割。这些叶脉纵横交叉,如同一张蛛网般覆盖在叶片之上,将整张叶片精细地分割成无数个大小相仿的单元。合理有序的叶脉系统代表了优秀的力学性能,给芡实叶片带来了良好的支持力和稳定性,使叶片得以平衡地漂浮在水面上。除此之外,芡实的叶脉之中还藏有许多气室,而这些气室则像是给叶片配上了量身内置的“救生圈”,为其带来了澎湃的浮力。因此,虽不像王莲那样足以承受一个小孩的体重,但作为难得的水面漂浮平台,芡实的叶片给许多水鸟提供了优秀的栖息环境,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睡莲科的一员,芡实也有着十分标准的开花规律。在每一朵花开放之前的1—2日,花梗会逐渐将花苞顶出水面,直至感受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它那厚实的苞片和花瓣方才陆续张开,并在8:00左右完全开放。而随着一天内光照的不断变化,约16:00—18:00,花朵便会逐渐闭合。如芡实花这般几乎“朝九晚五,从无加班”的作息着实是让人羡慕,然而在“八小时工作制”的背后,芡实却有着十分高效的办事效率。由于其花朵的寿命较短,甚至于单花完全开放的总时长仅约20小时,为了尽快顺利完成传宗接代的古老使命,新长出的花朵往往倾向于选取最短的路径以近垂直的方向冲出水面,哪怕是过程中有叶片遮挡,它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其顶破。而在花朵完成授粉后,花梗便会延长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弯曲,将花头重新拖回水下,这一方面是由于水下环境较为稳定,相比暴露在空气中而言更适合果实的发育;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给新生的花苞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

    “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这是汪曾祺对夏末的印象。每年的8—10月是芡实的采收期,此时便是采芡人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由于采摘下来的芡实十分容易变质,为了保证芡实的鲜嫩,整个收获过程便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赛,采芡人往往要赶在日出之前就下到水塘采摘,然后运输至加工厂内,争分夺秒地在一天内完成剥壳、清洗、分级挑选等层层工序,最后经包装运输,方才得以按时交付给各地的市场。或许是记忆里的那碗桂花芡实汤实在过于惊艳,每年一到初秋芡实上市之际,立马就能吸引到大批拥趸,而这难得的时令风物,也早已在一代代老饕们寒来暑往的等待之中跨越了万千次四季流转,见证了一次次的朝代更迭。

    早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并且需要用专门的容器——筠(biān)进行盛放并由专门的筠人进行布置。《周礼》中记载,“加筠之实,菱芡粟脯”。菱角、芡实、栗子、肉脯四样食物,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除此之外,在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筠(盐、藁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之内亦包括芡实,并且需要按照“拣净实洁白者,颗颗砌起,下丰上锐,与筠相称”的标准进行码放。可见芡实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

    除此之外,芡实在古代还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言:“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而《本草汇言》之中也有记载:“年荒五谷之不登曰歉。此物能济荒充食以疗饥,故曰芡也。”这种彼时常见于野生池塘、湖沼的大型草本,凭借着满身的锐刺,在古时以收获难度大而著称,但由于其种子淀粉含量高,在粮食歉收的年代,可是十分优良的救济粮。《资治通鉴》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淮西(今安徽省江淮地区)由于连年的战乱,粮食悉数供应前线战场,百姓无粮,饿殍遍野,因此百姓们便广泛“采菱芡鱼鳖鸟兽食之”。而在梁简文帝大宝元年,由于江南地区连年闹旱灾、蝗灾,粮食几乎绝收,民间不论富贵与否,皆无口粮度日。彼时的难民沿山谷、湖滨一路逃荒,穷尽草根、树叶、菱角和芡实等为食,然而菱角、芡实虽富含淀粉,但因为其独特的生长条件,在大旱之年必然减产,难民终是食不果腹,纷纷倒在了逃荒的路上。在这饥馑荐臻、天降丧乱的年代,“千时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这样触目惊心的景象随处可见。

    (摘编自徐一大《芡实——与人类跨越千年的相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鸡头米”,芡实成熟的果实近球形,其顶部的宿存花萼狭长呈披针状而使整个果实形似鸡头,故被叫作“鸡头米”。 B . “救生圈”在文中是指芡实的叶脉之中藏有许多气室,而这些气室能给叶片带来澎湃的浮力。 C . “八小时工作制”,芡实的花朵在上午八点左右完全开放,下午四点至六点,花朵逐渐闭合,因其办事效率十分高,故称“八小时工作制”。 D . “加贫之实”在文中指周朝祭祀大典中需要用专门的容器——贫进行盛放的菱角、芡实、栗子、肉脯等贡品。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芡实叶片不仅巨大,而且有良好的支持力和稳定性,有澎湃的浮力,能够给许多水鸟提供优秀的栖息环境。 B . 新长出的花朵往往倾向于选取最短的路径以近垂直的方向冲出水面,是因为芡实花朵的寿命较短,且带着“使命”。 C . 芡实在一代代老饕们寒来暑往的等待之中跨越了万千次四季流转,见证了一次次的朝代更迭,这证明了人们对芡实的喜爱。 D . 芡实是常见的时令风物,产量高于一般的水作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之内也包括了芡实。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芡,俗名“芡实”,拉丁属名Euryale,我国属名“鸡头米”,为“水八仙”之一,既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贡品,又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 B . 芡实与王莲非常相似,是体型唯一能和王莲相媲美的植物,所以在分类学上将它们归在了同一科,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 C . 《本草纲目》及《本草汇言》中的相关记载都论证了芡实在古代时虽收获难度大,但在粮食歉收的年代,是十分优良的救济粮。 D . 芡实虽富含淀粉,但需要一定的生长条件,在大旱之年必然减产,在饥馑荐臻、天降丧乱的年代,终是无法满足难民们饱腹的需要。
    4. (4) 为什么说芡实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
    5. (5) 材料充分体现了科普文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从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三方面简要分析。
  • 2. (2025高三上·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解放后第一次发作

    刘澍德

    新中国成立以后,老牛筋的绰号还保留着,老牛筋的脾气却不轻易发作了。减租退押时节,他很积极;土地改革时节,他更积极——斗地主时斗得狠,挖底财时办法多。当时工作同志老于,准备培养他入党。他直截了当地说:“老于同志,你看我这份性子能够做党员吗?老天爷老大,我就是老二。别人做错事可以认错,我啊,硬是不行,干不来,心里明知干错了,急得想哭,可是嘴巴子抵死也不认。我这份人入了党,一定给党添麻烦。老于同志,等我改改再说吧。”因为翻了身,心情愉快,窝心事再不临到头上,十年以来,①他仅仅发过两次老牛筋脾气。

    我们已经知道:老牛筋是个“宁折不弯”的汉子,他一辈子不服软,不认输,不向贫苦低头,不对阔人说小话。他挨过反动派的毒打,瘫在地上不求饶;受到荒年的饥饿,蹲在家里不讨口,耿直,真诚,不小气,不占别人一点小便宜。合作社土地入股,高级社土地公有,他从没闹过情绪。但是到了1957年,松青社展开粮食大辩论,他的老牛筋脾气又发作了。右派分子社总支副书记谢林,趁社主任和总支书记不在家的时候,居心不良地煽动群众叫粮。在社员大会上,富裕中农王长海,端来一甑子蒸菜放在院心,老婆淌眼抹泪地说,他们早就没米吃了。王家两口一出头,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也跟在中农屁股后面“叫苦”,一时间,弄得乡政府乌烟瘴气。谢林为了“壮大”声势,想再找个能放大炮的社员,接着再轰一下,来一个火上加油,让叫粮的劲头达到“高潮”。他向群众当中看了一眼,立刻找到了老牛筋。他觉得老钮是个有威信的社员,又是农业模范,如果戳他一火,让他在会上吼上几声,大辩论就会出现个新的热闹场面,县委就不能不加以考虑了。他以为这个主意和这个对象都不错,当即站起喊道:

    “老钮大爹,你家缺多少粮,可以当众说一说。”

    他脸上做出关心的表情,②两只小眼睛,闪着鬼祟的亮光。

    老钮早已憋了一肚子的气。一些颠倒黑白的叫喊,气得他眼珠子快要翻转过来。几次想要发作,看见社干部、党员们都没出气,他认为,也许运动刚才开头,所以咬紧牙关忍住了。听到谢林点了他的名,知道找他当炮手,再也压不住心头的冲动。他站起来,拨开人群,几大步走到甑子跟前,抬起黑道道的眼睛,眼眉毛像两条毛辣虫似的,直向一起鼓拥。他大声大气地说:

    “你问我吗?告诉你:我们完全够吃,一点也不缺!”他大喊着重复一声,“一点也不缺!”喊完,眼睛向叫粮的人们闪电般一扫。

    这时,人群中有人小声咕啷着:“看,老牛筋要发作了。”

    谢林吃了一惊,想道:“我把对象找错了。”立刻说,“这可真怪!人家许多户都缺,只有你们……”

    ③不等谢林说下去,老牛筋大手一举,插上来说:“这有什么可怪的!不缺就是不缺!”

    “每人粮食四百斤,是大家同意,会上通过的。可是有些人,白天三顿不饱,要吃上四顿;晚上开开‘消夜’,就是五顿。有些人,卖去粮食换酒喝;有些人,拿着粮食整黑市,粮食是这样不够的。你这支书可好,不问大家为什么缺粮,单问大家粮食不够吃!我敢说,你整错了!”说着,猛然一转身,一脚把甑子踢得满地乱滚——

    谢林又急又气,跳起来指着老钮大喝:“好哇!你扰乱会场,破坏辩论,民兵呐,来!维持秩序!”

    老牛筋并没被他吓倒。④他像一座雕像似的,屹立在谢林面前。民兵走到身边,看到老牛筋眼中迸着火星,攥紧的两只大手,生仿两个大铁锤,哪里还敢捆他。他们说了不少好话,让他回家去了。

    第二天晚上,老牛筋仍然出现在会场上,仍然坐在原来的老地方。谢林看他重又到会,为了争面子,要老牛筋当众检讨,并且威吓他:如果不肯检讨,就把他送到县上。那些叫粮的人,也帮腔助威,喊着要他检讨。老牛筋站起来,走到台阶下面,指着上面的谢林,厉声问道:

    “是你让我检讨吗?告诉你,谢林,你整错啦!我钮进金活了五十三岁,在反动派面前也没认过输,现在是人民当家,我没有错,不能检讨!就是错了,共产党、人民政府要我检讨,我也不在你面前检讨。我敢说:将来我两个说不定是谁来检讨!”

    钮大妈站在一边,吓得全身打抖,死拖活拖地把老倌牵出会场。

    第三天晚上,老牛筋还是大摇大摆地在会场上露了面。人争正气,鱼争上水,老牛筋可不是临阵退缩、胆小怕事的人。临来之前,大妈看见老倌又要闯上乡政府,她横拦竖挡了好一阵,不但没起作用,反倒遭老倌大吵一台;既然拦挡不住,只好陪着他来“冒险”了。走在路上,大妈一个劲劝说:“小新他爹,今晚如果让你检讨,你就检讨吧。”老钮回转身来,道:“你当我故意跟谢林扯筋捣蛋吗?我是为了‘三定’!他说粮食不够吃,我偏要说够吃!我要跟他见个实。他再让我检讨,我背起家里的余粮,跟他到县委会上去讲理!我检讨个球!”他又理直气壮地闯进乡政府。

    走进乡政府一看,会场上的气候变了。今晚上主持会场的是总支书记,县委副书记也在场。谢林气瘪瘪地坐在一边,脸色白沙沙的,脑壳垂在胸前,好像不敢看人。那些叫粮最凶的人,一齐躲在人背后,缩头缩脑的,不像前两天那样眉飞色舞了。

    今晚发言的,是另一派人。他们说出的话,又直道,又真实,而且每个人在讲话里都提到他——老牛筋,说他的意见是正确的。

    老钮长长吁了一口气,立刻心平气和了。

    辩论的结果——不缺粮。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牛筋对自己的脾气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他虽然爱党、护党,但是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改正脾气,始终不愿入党。 B . 新中国成立前的老牛筋勇敢反抗地主的压迫,新中国成立后的老牛筋依然不失顽强抗争的精神,坚决反对错误的“叫粮”行为。 C . 右派分子谢林居心不良地煽动群众“叫粮”,还想利用老牛筋,老牛筋看穿了这一阴谋,气得发作了“老牛筋脾气”。 D . 虽然谢林威逼利诱老牛筋,钮大妈也三番五次乞求老牛筋,但是固执的老牛筋坚定地认为自己没有错而不愿意检讨。
    2. (2) 下列对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中“仅仅”一词强调了老牛筋后面发脾气次数少,说明土地改革使老牛筋满意。 B . 句子②中“闪着鬼祟的亮光”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右派分子社总支副书记谢林的狡诈。 C . 句子③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突出了老牛筋在面对恶势力时直率和毫不妥协的态度。 D . 句子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雕像的姿态作比,表现了老牛筋刚正不屈的形象。
    3. (3) 本篇小说塑造老牛筋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请结合本篇小说故事情节的多次突转,举两例分析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5高三上·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法曰:“敌虚,则我必为奇。”

    (选自《百战奇略·第五卷》有删改)

    材料二:

    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文王敕青、徐、兖、豫、荆、扬诸州,并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外为将伐吴者。

    四年秋,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

    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于彊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余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引,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 , 为笺艾请降。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文王以蜀A大将姜维B屡扰C边陲D料蜀国E小民疲F资力单竭G欲H大举图蜀。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惊前掩后”与《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中的“掩”意思不同。 B . “蹑于彊川口”与《促织》“蹑迹披求”中的“蹑”意思相同。 C . 东,向东,名词作状语,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中的“东”用法不同。 D . “驰还更战”与《庖丁解牛》“良庖岁更刀”中的“更”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凡战争中所说的用“奇”,指的是进攻敌人所无防备之处,出击敌人所未意想之时。两军交战,可以声东击西,使敌人不知道该怎样进行防备。 B . 景元四年,朝廷派邓艾、诸葛绪各统领军队三万多人,邓艾奔向甘松、沓中牵制姜维,诸葛绪进逼武街、桥头以断绝姜维的退路。 C . 姜维率军后退,被敌军追击到彊川口,战败后,驻扎到桥头,想从雍州的后方逃走,引魏军进入北道三十多里之后,向东退守到剑阁。 D . 邓艾分析敌情,向上级提出深入蜀汉腹地攻打涪地的建议,这年十月,邓艾历经艰险行军七百多里,首先来到江由,西蜀守将马邈投降。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

      ②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5. (5) 魏灭蜀使用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奇战,请依据材料二说明“奇”的不同表现。
  • 4. (2025高三上·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春水鸭头  纳兰性德

    春水鸭头,春山鹦嘴,烟丝无力风斜倚。百花时节好逢迎,可怜人掩屏山睡。

    密语移灯,闲情枕臂。从教酝酿孤眠味。春鸿不解讳相思,映窗书破人人字。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阕描绘了百花开放的初春季节,正该相会时,“可怜人”却掩起屏风,孤眠不起。 B . 上阕描绘宜人春景,下阕前两句继续实写,描绘恋人在灯下说着绵绵情话的温馨画面。 C . 结尾两句借鸿雁映照窗上的影子不成“人”字,委婉地表达了“可怜人”的相思情怀。 D . 这首词通过屏山孤眠的凄苦等,将一个相思苦恋的闺中思妇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动人。
    2. (2) 结合全词,请简要赏析“春水鸭头,春山鹦嘴,烟丝无力风斜倚”。
  • 5. (2025高三上·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将郭橐驼于乡里“”的治民现象与种树太殷、太勤的态度和方法相类比,突出了文章“”的写作目的。
    2. (2) 小明给同学小华辅导数学,小华进步很快,期末考试时分数居然超过了小明,小明也不气恼,他笑着用韩愈《师说》中的“”两句来自嘲。
    3. (3) 古人经常用“君子”和“小人”来指称道德高尚和品行低下的人,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5高三上·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辛弃疾出身行伍,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诗词大家。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生于金宋乱世,曾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他那时还只是一个少年,正    ①     , 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但最终他没能    ②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泪洒宣纸,留下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于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我们今天重读他的作品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他本来想着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发生悲怆的呼喊,他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驰骋沙场的情景,但一身力和一腔志又不能向何处使呢?我们今天读辛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    ③    的形象。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应该说,辛弃疾的词是用他的战场经历写成的。”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为什么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5高三上·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通报,2023年至2024年助推全球气温升高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厄尔尼诺事件,    ①     , 而拉尼娜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再现。

    与厄尔尼诺相对,还有另外一种气候现象叫作拉尼娜。很多人分不清拉尼娜和厄尔尼诺,觉得气候异常要么是拉尼娜导致的,要么是厄尔尼诺导致的。其实,    ②    。发生厄尔尼诺时,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发生拉尼娜时,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偏低。从名字上看,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是“小男孩”的意思,拉尼娜是“小女孩”的意思,小男孩发热,    ③     , 很符合二者的个性。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名字的意思是小孩子,而二者引起的海温异常能跨整个太平洋,东西跨度接近2万千米,如果算上受其影响的印度洋,是整体超过2万千米的巨大系统,也是全球海气系统里最强的年际变化信号,当任何一个事件出现时,都会导致全球气候出现异常,可以说是引起气候波动的两个“淘气包”。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5高三上·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相继兴起,将人类带入了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人们借助各种传播媒介来了解社会,与群体产生联系,与周围世界交换信息,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理性决策,但有时也会带来误导和烦恼。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

    《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