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遂宁中学校高新校区2025届高三八月月考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2024高一上·长寿期中) 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
    A . 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 . 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 C . 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 . 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
  • 2. (2024高二上·大庆月考) 有学者认为:“夏商周三代的王国,属于“国上之国”,王国与邦国代表了当时国家类型的两种形态,而夏商周三代历史的特殊性之一也就在于中央王国与诸地域的邦国所存在的这种特殊关系。”他力图说明当时(     )
    A . 等级森严的阶级关系 B . 宗法分封制的特殊性 C . 早期国家结构的特点 D . 天下共主的局面形成
  • 3. (2024高三上·遂宁月考) 春秋末年,晋国中牟令王登上言于襄主曰:“有士曰中章、胥己者,其身甚修,其学甚博,君何不举之?”于是二人都当上了士大夫,一半的中牟人皆“弃其田耘、卖宅圃而随文学者”。这一现象(       )
    A . 揭示了土地兼并的原因 B . 推动了官僚阶层的兴起 C . 体现了重文轻武的观念 D . 反映了宗法体制的瓦解
  • 4. (2024高三上·邵东月考) 御史中丞、丞相司直、司隶校尉是汉武帝时期中央监察系统的三大支柱。御史系统地位最尊,丞相司直协助丞相检举不法,亦可督察诸州刺史,司隶校尉则负责纠察京师及重要郡国的官员,三者不相统属。据此推知,当时的监察系统(     )
    A . 职能各异阻碍了地方行政 B . 监察分权削弱了中央集权 C . 组织严密有利于整肃吏治 D . 以卑临尊降低了工作效率
  • 5. (2024高三上·成都开学考) 秦郡的划分,基本上是以山川为界(如下表所示),郡的辖区范围与自然地理区域颇为吻合。下表这反映了(     )

    表现

    示例

    每个秦郡大体即是按照一个地理单元来

    划分

    汉中郡的范围与汉中盆地大体相当南阳郡的辖区也即相当于南阳盆地

    如果自然区域的范围比较大,就分设为两郡

    云中与九原两都共同管辖河套冲积平原巴郡和蜀郡一起统辖四川盆地

    每郡大多以一个肥沃的盆地或平原为核心,然后推广到四周的高原或山地

    北地、上郡、上党、太原、河东、代郡、雁门等郡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A . 地理环境决定行政区的划分 B . 政治统一消解地方割据威胁 C .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D . 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被改变
  • 6. (2024高三上·遂宁月考) 《晋书·慕容廆载记》:“廆以大棘城(注:前燕早期都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廆乃立郡以统流人。”该史料可用作研究(     )
    A . 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向往 B . 民族交融与江南经济的开发 C . 人口迁徙与边疆地区封建化 D . 少数民族政权因俗而治政策
  • 7. (2024高三上·遂宁月考) 如图是中国部分时期人口变化图。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盛唐时期的实际人口数超过一亿   ②番薯引进促进了宋元时期人口增长

    ③清朝赋役改革导致隐匿人口减少   ④战乱与灾疫是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8. (2024高二下·赣州月考) 安史乱后,“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科敛之名凡数百,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百姓受命而供之,旬输月送,无有休息。”鉴于此,当时的政府采取的对策是(     )
    A . 削弱藩镇,强化中央权威 B . 抑制兼并,推行均田制度 C . 改革税制,推行两税新法 D . 整顿漕运,加强南北互补
  • 9. (2024高三上·遂宁月考)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7世纪的长安“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以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这表明7世纪的长安(     )
    A . 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B .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C . 呈现思想多元特征 D . 彰显兼收并蓄特色
  • 10. (2024高三上·遂宁月考) 北宋王朝严禁宗室干预朝政和结交大臣,宗室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宗室授官,即使再有才能,也只能领节度使、防御使及环卫官等虚职,更不得出任宰执、侍从等具有实权的官职,他们虽坐享厚禄,却形同系囚。这一措施(       )
    A . 意在打击门阀士族的特权 B . 体现了科举选官的开放性 C . 激化了北宋社会阶级矛盾 D . 一定程度上利于政权稳固
  • 11. (2024高三上·乌当月考) 牌符印信是证明持有者身份的官方信物。下图为1981年在贵州毕节发现一枚元朝铜质方形印章,印信正面用八思巴蒙古文刻有“雍真等处蛮夷管民官印”,背面左侧用楷书汉字刻有相同内容。据《元史·地理志》记载,“雍真等处”应属元朝政府在此设置的“顺元路军民安抚司”。据此可知(       )

    A . 史料的多元性加深历史认知 B . 官修史书受政治影响 C . 文献史料必经实物史料印证 D . 文献史料皆真实可信
  • 12. (2024高三上·遂宁月考) 宋代建立了系统的商税制度,市舶司对进出港船舶所载货物实行抽分(收取商税)。元代《至元市舶则法》规定对蕃货的征课倍于土货,土货单抽,蕃货双抽。这表明宋元时期(       )
    A . 外贸税收是国家财政重要来源 B . 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C . 大一统局面促进海外贸易繁荣 D . 不利于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活动
  • 13. (2024高三上·遂宁月考) 自北宋始,部分儒生对苏轼就多有批评,如王觌斥责苏轼“喜怒任情”以及“习为轻浮”,及至南宋,朱熹对苏轼的批判更加全面,“苏氏学术不正,其险谲慢易之习入人心深”“好放肆”“东坡则杂以佛老,到急处,便添以佛老相合。”这表明(     )
    A . 儒学道德自觉意识强化 B . 儒佛道三教矛盾尖锐化 C . 朋党之争影响人物评价 D . 理学重视思辨认识全面
  • 14. (2024高三上·遂宁月考) 明初,对外国朝贡船不予抽分(抽税);成化、弘治年间,政府开始对朝贡船只的部分货物进行抽分;正德、嘉靖之后,朝廷允准在广东对往来海舶商船进行抽分;隆庆、万历年间,朝廷在福建月港设督饷馆,对海舶商船正式征税。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 . 政府不断调整海洋政策 B . 民间出海贸易得到默许 C . 外贸管理机构开始出现 D .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15. (2024高三上·遂宁月考) 军机处,最初是为皇帝与近臣办理机要事务的临时机构,后成为总掌军国机要大政的常设机构。其原因,是清代皇帝需要办理的政要太多,显著超过明代,且清代皇帝躬亲政务,而精力有限,为重点办理机要政务,而常设军机处。据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
    A . 迫于西北用兵的压力 B . 源于强化皇权的需要 C . 表明中枢机构的异化 D . 旨在消除内阁的弊端
  • 16. (2024高二上·湖北开学考) 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说:松江府“所由供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臬苎,嘉湖之丝纺,皆恃此女红末业,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这说明(     )
    A . 专业市镇得到发展 B . 纺织业经济地位突出 C . 经济结构明显变化 D . 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
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
  • 17. (2024高三上·遂宁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元朝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漠北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这一地区没有州、县建置,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第一任行省长官在云南“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由是文风稍兴”。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皇帝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萨斯迦派僧侣为帝师,吐蕃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分析元代边疆治理措施的积极影响。
  • 18. (2024高三上·遂宁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流行“袴褶服”,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从此中华民族上衣下裤的服饰形制普遍推广开来。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从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各种文化传播也为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当时“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的现象。这些服饰元素,成为唐代及后世中华集体记忆可视性符号之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江冰《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论略》

    材料二   近代欧洲服装根据不同的特征分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洛可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曾以夸张而膨胀的外观来表现人性的复苏;巴洛克时期的服装进一步突出感官效果,将服装引入现实的自由生活;至洛可可时期,以女性为中心,袒胸与夸张的撑裙证明了现世的享乐主义的泛滥。服饰流行的中心不再局限于以意大利为中心,呈现西班牙风、德意志风、法国风、波兰风等,地区风格之间时兴时衰。工业革命后,服饰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个阶层由于自身需要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

    ——摘编自徐思民《西方服装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欧洲服饰演变的趋势。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化发展的认识。
  • 19. (2024高三上·遂宁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像史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包含了复杂的判断。图被称为“凿空丝路的图像记忆”,但有一些明显的“错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壁画中找出两处“错误”,并就“错误”产生的原因分别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有效,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 20. (2024高三上·遂宁月考) 棉花作为一种普遍的植物,棉织品作为一种普遍的商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棉花的品种是亚洲棉和草棉,均从国外传来……在取得栽种技术和纺织技术的突破后,棉种约在宋元之际完成了向中国内地的传播。元世祖曾设立江西、福建、浙东、湖广、江东五省木棉提举司,强迫百姓每年缴纳棉布十多万匹。明太祖于1367年下诏:“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亩征八两;木棉,亩四两。”经过元至明约两百年的传播,棉花种植和棉纺织已基本推广到全国。

    ——摘编自丁培利等《中国古代“布”的材质演进——兼论棉花在中国的普及》

    材料二   17世纪中期,印度的棉布进入英国市场,迅即对传统的羊毛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出于对传统羊毛业的保护,英国议会颁布法案限制棉布进口。但由于消费者对棉织品的需求,18世纪中后期英国的棉纺织业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数以百万计的工人流入新建的工厂,操作生产棉线和布料的机器。18世纪末,英国国内制造商对于棉花的需求急剧增加,但英国并不出产棉花,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埃及、印度以及中国进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而英美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棉花:理解资本主义的最佳作物》等

    材料三   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材料四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棉花在全国推广种植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出产棉花”的英国棉纺织工业全球领先的原因。
    3. (3) 运用材料三与所学知识,评析材料四中马克思的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