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钟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早期人类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这个时期应当是(    )
    A . 旧石器时代 B . 新石器时代 C . 仰韶文化时期 D . 氏族公社时期
  • 2.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云南是世界人类起源地之一。1965年5月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那蚌村发掘出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这可以作为研究元谋人的(     )
    A . 文献史料 B . 实物史料 C . 口述史料 D . 图像史料
  • 3.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仰韶文化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该遗址的主要成就是(    )
    A . 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B . 最早培植了水稻 C . 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D . 制造精美的玉器
  • 4.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公布。报告指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等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可以佐证上述结论的是(     )
    A . 青铜农具的出现 B . 国家机器的完备 C . 定居农业的出现 D . 贫富分化的加剧
  • 5.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三星堆考古专家咨询组组长王巍在一次演讲中说:“三星堆古城和‘祭祀坑’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与中原夏商王朝发生过密切的联系,受到了夏商王朝的冶金术和以青铜礼器和玉礼器为代表的中原礼制的强烈影响,同时在信仰方面又保持了鲜明的自身特色。”据此可知,中华文明(     )
    A . 说明了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 B . 证明了南方文明比北方文明先进 C . 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D . 印证了区域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
  • 6.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
    A . 姜寨遗址 B . 良渚遗址 C . 二里头遗址 D . 殷墟遗址
  • 7.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下面为夏朝世系示意图。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     )

    A . 宗法制 B . 嫡长子继承制 C . 世袭制 D . 分封制
  • 8.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据学者研究,商代的祖先崇拜极为发达,祖先享有的祀典远比天帝与其他自然神丰盛,祖先神所辖范围也十分广泛。盘庚迁都后,因“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太甲则因不行汤政而遭到放逐。据此可知,商代统治者注重(     )
    A . 维护神权 B . 遵守祖制 C . 频繁祭祀 D . 推行德治
  • 9.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里的“诸侯”最主要指哪类人
    A . 方国头领 B . 郡县官长 C . 商王子侄 D . 三公九卿
  • 10.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商周政体中,当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求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了(    ) 
    A . 商周沿用原始社会的制度 B . 商周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 C . 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有制约作用 D . 商周政权由国人主导
  • 11.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商朝的外服’主要是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而在西周,(诸侯国)则成为周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由此可见,与商朝相比,西周王朝(    )
    A . 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 B . 强化了异族管理地方局面 C . 避免了地方权势的膨胀 D . 能有效控制王畿以外地区
  • 12.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
    A .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 13.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观察下表,在西周时期,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一般称谓
    妻(正配)A三哥(20岁)B四哥(14岁)
    妾一(侧室)C大哥(25岁)
    妾二(侧室)D二哥(22岁)
    A . A B . B C . C D . D
  • 14. (2024高三下·潮阳模拟) 《左传》记载,前676年,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前488年,根据吴国的要求,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据此可知(   )
    A . 礼崩乐坏影响政局稳定 B . 社会治理秩序亟需重构 C . 礼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D . 政治经济实力左右礼制
  • 15.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青铜器主要属于(     )

    A . 农具和酒器 B . 礼器和兵器 C . 农具和用具 D . 兵器和农具
  • 16.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楚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 鼎是王权的象征 B . 周天子对王国控制松弛 C . 西周诸侯国强盛 D . 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 17.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C . 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D .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 18.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 奴隶制度逐渐发展成熟 B . 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 .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 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 19.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下表是《吕氏春秋》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农学文献的主要内容。由此推知,当时

    篇名

    内容

    《上农》

    提出了重农的主张

    《任也》

    提出了十个问题,包括使用土地、整地作畦、中耕除草等方面问题

    《辩土》

    对《任地》中提出的问题作了具体的回答

    《审时》

    各种作物与时间季节的关系

    A . 中原地区开始出现小农经济 B . 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逐渐形成 C . 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立国之本 D . 铁犁牛耕等生产技术普遍应用
  • 20.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其经营和产品主要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解体,私营手工业和私营商业应运而生。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东周社会经济更加繁荣活跃 B . “工商食官”不符合时代要求 C . 社会阶级结构呈平等化趋势 D . 工商业的发展实现了独立化
  • 21.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周人始祖后稷长于种植;周公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周成王把每年督促农业生产作为国之大事。这表明(     )
    A . 周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快 B . 周代统治者延续了重农传统 C . 农耕经济是以周代商的保障 D . 重农抑商是周代的基本国策
  • 22.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A . 建立县制 B . 什伍连坐 C . 奖励耕织 D . 焚烧诗书
  • 23.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提道:“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该论述中的秦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在(    )
    A . 编制户口,加强国家管理 B . 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 C . 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制 D .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 24.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下面为明末刻本《新列国志》的插图,反映了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车裂,族人被诛的情景。商鞅变法成就巨大,但最终个人的结局却很悲惨,根本原因是(   )

    A . 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 违反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C . 推行严刑峻法 D . 焚烧儒书,禁锢世人思想
  • 25. (2024高一上·唐县月考)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关于穿衣问题,展开了讨论,甲:穿衣要根据身份地位,不同身份地位选择穿不同等级的衣服;乙:穿衣要根据四季变化,合乎大自然的规律;丙同学:不用麻烦,根据上面规定进行穿衣就可以了;丁: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破烂的衣服未尝不可。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 . 甲-儒家     乙-道家   丙 -法家     丁-墨家 B . 甲-墨家     乙-法家   丙 -道家     丁-儒家 C . 甲-道家     乙-墨家   丙 -儒家     丁-法家 D . 甲-法家     乙-儒家   丙 -墨家     丁-道家
  • 26.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在西周,尊老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举贤的重任也由老者担任。大司寇在刑法上负责维护尊老,凡有言语无忌、侮慢老人的视情节轻重给以处罚。可见西周时期
    A . 建立了完备的尊老制度 B . 儒法两派思想出现融合 C . 尊老有国家制度保障 D . 宗法制激化社会矛盾
  • 27.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墨家认为,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民众财富和精力。这种思想的根源是(   )
    A . 墨家主张节俭 B . 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C . 儒家思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D . 儒家思想代表统治阶级利益
  • 28.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在先秦诸子中,针对社会问题,儒家提倡“仁者爱人,贵贱有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道家主张什么都不做,即“清静无为、小国寡民、祸福相倚”的思想。这表明,三者思想(     )
    A . 导致社会出现重大变革 B . 彼此间吸收和融合 C . 奠定中国文化发展基础 D . 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 29.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某学者指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只是在学术思想界很有名,而法家却是在当时的政治影响上独步天下。”法家能“独步天下”是因为(   )
    A . 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意愿 B . 适应了奴隶主贵族称霸的要求 C . 迎合了建立专制统治的需要 D . 顺应了民本思想的发展潮流
  • 30.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陈直说:“《史记·殷本纪》合于殷墟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寿县蔡侯墓近出铜器群,倘无《史记·蔡世家》,则蔡侯后期世系,即无从参考”。作者意在说明       (     )
    A . 文献史料与考古实物史料相互印证 B . 甲骨文、铭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 C . 考古资料否定了司马迁的记述 D . 出土实物史料价值高于传世文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题13 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3 分,共40分)
  • 31. (2024高一上·广元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摘自《史记·周本纪》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斧)……试诸壤土。

    ——摘自《国语·齐语》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摘自《吕氏春秋·审分》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摘自《汉书·艺文志序》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的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什么?分封制与宗法制有什么关系?实行礼乐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 32. (2024高一上·贵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33. (2024高一上·官渡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那七国地广兵强,大略相等。余国如越,虽则称王,日就衰弱。至于宋、鲁、卫、郑,益不足道矣。自齐威王称霸,楚、魏、韩、赵、燕五国,皆为齐下,会聚之间,推为盟主。惟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及献公薨,子孝公代位,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

    分秦国为三十一县,开垦田亩,增税至百余万。……于是道不拾遗,国无盗贼,仓廪充足,勇于公战,而不敢私斗。秦国富强,天下莫比。于是兴师伐楚,取商于之地,武关之外,拓地六百余里。周显王遣使册命秦为方伯,于是诸侯毕贺。

    ——《东周列国志》

    材料二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以前秦国的发展状况怎样?商鞅变法后给秦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影响史料解释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 (3)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