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OH在水中、乙醇中的溶解度
2024年3月4日,地下“冲刺”成功!
随着一枚钻头持续刺破地下岩层,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我国首口万米深地科探井正式穿越万米大关。这口井被命名为“深地塔科1井”,设计深度11100米。自2023年5月30日开钻以来,数百名石油工人、科技工作者坚守塔克拉玛千沙漠腹地,连续奋战270多天,历经高温、严寒、风沙和复杂地质情况的持续挑战,终于成功。这标志着继深空、深海探索大自然的壮举之后,我国在深地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这口万米深地科探井成为世界陆上第二口、亚洲第一口垂直深度超万米井。
该次万米深地工程是对我国探地技术设备的一次实战演练,标志着我国自主攻克了万米级特深井钻探技术瓶颈,深地油气钻探能力及配套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万米“冲刺”使我国科学探索和预探迈入新的深度,并继续向着目标深度全速钻进。
阅读分析,解决问题:
①在点滴板1~3号的孔穴中分别加入不同物质。
②用(填仪器名称)吸取稀盐酸分别滴入孔穴中,观察现象。
③洗涤仪器,整理并擦拭实验台。
①2号孔穴中的A溶液是。
②为验证3号孔穴中发生了化学反应,应进行的改进是。
2024年2月,山西多地降下了类似雪的“霰”。看到漫天飞舞的霰,它是如何产生的?它对空气质量有何改善?它改善空气质量的原理是什么?同学们带着一系列疑问,开展了项目式探究。
任务一:了解“霰”的产生方法
【信息检索】同学们上网查阅了解到,“霰”又称雪丸或软雹,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华成的白色圆锥形或球形的小冰粒。霰不属于雪,但它也是一种大气固态降水。
【分析交流】
任务二:分析霰改善空气质量的原理
【专家介绍】老师邀请气象专家给同学们做了有关霰的专题讲座,专家介绍:霰从空中降落时将空气中的粉尘和污染物携带落下,随着霰的融化,这些污染物被稀释并渗入土壤,从而净化了空气。
【小组讨论】
任务三:探究霰对空气质量的改善
【样品准备】同学们用粉尘采样器抽取了一定体积的当地空气,使粉尘阻留在滤膜上,将粉尘样品进行烘干,待用。
【猜想假设】粉尘中可能含有煤粉、铁粉、毛发、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等,霰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就是减少了这些物质。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步骤1:取少量粉尘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 | 粉尘中有铁粉 | |
步骤2:将步骤1的剩余物过滤,将滤渣洗涤、烘干。 | / | 粉尘中有煤粉 |
步骤3:将步骤2的滤渣灼烧,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中。 | 产生白色沉淀 |
【反思评价】
任务四:举办有关“霰”的宣传活动
【成果分享】
“霰”的产生与作用 | |
“霰”的产生 | ……。 |
“霰”的作用 | 净化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