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点受到的阻力F2的力臂L2;
(2)作用在A点的最小动力F1。
(1)比较乙、丙两图中的测力计示数,可得出结论:;利用此结论,如果要在拔河比赛中获胜,应该选用下图中的类型的鞋(选填字母);
A. 鞋底花纹较深 B. 鞋底花纹较浅 C. 旱冰鞋
(2)本实验存在的一个操作上的难点是:在拉动物块的时候很难保持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是(选填序号:①“滑动摩擦力”、②“手对弹簧测力计拉力”)大小变化导致的;
(3)某小组改进了实验方案,如下图所示:
①改进后在进行实验时不需要匀速拉动长木板,这是因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相对木板速度大小(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时,木块受到木板的摩擦力大小为N。
次数 | 1 | 2 | 3 |
钩码重(N) | 4 | 4 | 6 |
钩码上升高度(m) | 0.1 | 0.1 | 0.1 |
绳端拉力(N) | 1.8 | 1.4 | 2.4 |
绳端移动距离(m) | 0.3 | 0.5 | 0.3 |
机械效率 | 74% |
|
|
(1)洒水车的行驶速度;
(2)洒水车牵引力所做的功;
(3)装满水的洒水车静止时,对水平路面的压强。
(1)拉力F的功率大小;
(2)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3)木箱A在斜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
实验次数 | 1 | 2 | 3 |
重心离支持面高度 | 低 | 中 | 高 |
物体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θ | 大 | 较大 | 小 |
稳度 | 大 | 较大 | 小 |
(1)物体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θ越小,间接反映了物体的稳度越(选填“大”或“小”).
(2)在以上探究稳度大小与重心高低关系的实验中,应控制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和的大小不变,这种实验方法叫法.
(3)实验现象表明,物体的重心越,其稳度.
(4)依据以上结论,卡车装货时,应把重的货物装在层(选填“上”或“下”),可使货物不易翻倒.
蝙蝠与测速仪
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的高手,它长有一双眼睛,视觉很差,被认为是动物界的“盲人”。为了研究蝙蝠如何在黑暗的夜晚捕食昆虫,17世纪末,意大利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研究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而猫头鹰会撞上障碍物。后来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如果将蝙蝠的耳朵堵住,它就会丧失方向感,不能躲避障碍物。
直到1930年,哈佛大学的一位大学生才利用仪器探测到蝙蝠发出的是超声波,从而揭开了蝙蝠捕食之谜。原来,黑暗中飞行的蝙蝠通过鼻腔每秒发射10~20次超声波,这种声波可以探索到很小的障碍物,声波遇到障碍物后便会发生反射。蝙蝠根据接受到反射回来声音的方向和时间间隔,就能了解周围环境,辨别位置和捕食昆虫。这种利用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有反射现象的原理探测物体方位和距离的方式叫回声定位。
科学家受到回声定位的启发,发明了超声波测速仪。图甲是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每隔一定的时间发射一次超声波,显示屏上能显示发出和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并能读出两个信号的时间差,从而测出被测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如果发出的超声波遇不到反射物,显示屏上只显示发出的超声波,如图乙中的p1、p2所示,如果测速仪正前方有一辆汽车,测速仪将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p1、p2的发射波n1、n2如图丙所示。
(1)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2)频率高于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黑暗中飞行的蝙蝠通过鼻腔每秒发射10~20次超声波,人(能/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3)蝙蝠用来接收反射回来超声波的器官是
A.眼睛 B.耳朵 C.鼻腔 D.嘴巴
(4)如果图乙和图丙中的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t=0.5s,则测速仪每秒钟发射次超声波,图丙中p1、n1之间的时间间隔t1=0.2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v=340m/s,可知超声波第一次反射时汽车离测速仪的距离为m;
(5)图丙p1、n2之间的时间间隔t2小于之p1、n1之间间隔t1 , 由此可以判断汽车的运动情况是
A.静止 B.向左运动 C.向右运动 D.无法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