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4高三上·岳阳月考) 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显示:河南地区龙山时期的聚落遗址约有1000个,而二里头时期的聚落遗址不足150个;在伊洛地区,龙山时期的遗址超过90处,而二里头时期的遗址只有约40处;与此相对的是,龙山时期最大遗址仅为7.5万平方米,而二里头时期则达到300万平方米。这(     )
    A . 可用于探究族群分布的变化 B . 可实证部落联盟的逐步形成 C . 可说明夏朝统治中心的转移 D . 可探究万邦时代的政治变迁
  • 2.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公元前710年,晋国师服在晋国发生内乱后感叹:“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公元前559年,针对卫人驱逐卫献公一事,师旷表示:“天生民而立之君……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材料反映出当时(     )
    A . 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B . 晋国势力走向衰微 C . 变法运动蓬勃开展 D . 原始民主发挥作用
  • 3. (2024高一上·广元月考) 学术界普遍认为秦朝时期实现了全国范围内文字字形与字体的统一。下列史料中能证明这一观点且属于一手史料的是(     )
    A . 《说文解字·序》称“(李斯、赵高等人)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B .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C . 里耶秦简中发现了要求统一用词,改旧名,用新称,统一制度、法律用语的木牍 D . 汉景帝时,孔子故居夹墙中发现的简牍文字,与小篆、隶书大相径庭
  • 4.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表1、表2所示为汉代某一时期刺史选任和升迁状况统计(单位:人)。据表可知,此时的刺史(     )

    表1出任刺史前担任的职务

    县令

    公国相

    侍御史

    博士

    议郎

    谏议大夫

    谓者

    尚书丞

    公府掾

    将相上佐

    中郎将

    其他

    总计

    15

    1

    10

    2

    5

    3

    2

    2

    2

    5

    2

    10

    59

    表2离任后担任的官职

    京兆尹

    守相

    都尉

    州牧

    司隶

    尚书

    侍中

    中郎将

    议郎

    谏议大夫

    太中大夫

    丞相司直

    其他

    总计

    1

    25

    1

    2

    2

    3

    1

    1

    6

    3

    3

    3

    5

    56

    A . 多由县吏升迁而来 B . 成为京官主要来源 C . 仅仅允许文官充任 D . 晋升空间相对开阔
  • 5.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如图所示为出土于宁夏固原的北魏墓葬中出土的彩绘屏风画(局部)。画中有士人褒衣博带,长襦曳地,装饰纹样则包括波斯萨珊的三角火焰纹、联珠龟背纹以及具有印度风情的文化因素。该文物印证了,北魏时期(     )

    A . 外交范围的不断拓展 B . 丝路沿线的文化交融 C . 宗教绘画的异彩纷呈 D . 不同民族的相互学习
  • 6.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经》俨然成为显学,编纂家训、家规蔚然成风。如北齐颜之推编写的《颜氏家训》。这一时期,父子相传、世代相袭的儒学“家学化”风气炽盛。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 . 官学教育的衰微 B . 门阀士族的强势 C . 基层教化的发展 D . 玄学思潮的兴起
  • 7.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隋朝鼓励各地在乡间遍置义仓,但规定地方官开仓赈济百姓前必须上报中央并获得批准,不可擅自做主。这一做法(     )
    A . 顺应了中央集权要求 B . 完善了救灾响应机制 C . 扼制了官场贪腐风气 D . 加速了南北统一进程
  • 8.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唐代中期,宰相杜佑在其编纂的《通典》中描述某一制度说:“百姓供公上,计丁定庸调及租,其税户虽兼出王公以下,比之二三十分(相当于十分之二、三收成的税率)唯一耳。”该制度的推行(     )
    A . 以土地私有为前提 B . 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C . 以计口授田为基础 D . 有利于人口的流动
  • 9.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宋代以前,大多数佛教徒认为超脱世俗,不拜父母、不敬王侯是修行的表现。进入宋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僧人强调佛教也讲忠孝,佛教有益教化,礼佛是对王道的辅助。这一变化(     )
    A . 是政府直接干预的结果 B . 反映了佛教本土化加深 C .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 有助于推动心学的传播
  • 10.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客观上(     )

    A . 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 B . 引发了人口迁徙浪潮 C . 削弱了汉文化的影响 D . 减少了宋廷岁币支出
  • 11.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金熙宗曾明确提出“本国及诸色人,量才通用之”;海陵王上台后,将大批契丹族、奚族、汉族、渤海族(粟末靺鞨)等非女真族官员纳入统治阶层,严厉镇压对其政变上台行为不满的女真贵族。这些做法的共同目的是(     )
    A . 强化专制统治 B . 促进民族交融 C . 彰显政权的合法性 D . 学习中原选官制度
  • 12.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如图所示为某学者用现代统计手段对两宋土地价格进行测算的结果。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宋代(     )

    注:图中的黑色圆点表示折算后的“实际价格”,曲线则表示价格变动的总体趋势。

    A . 不同区域地价相差巨大 B . 高昂地价抑制土地兼并 C . 农村地区流行实物货币 D . 政局变化影响地价涨落
  • 13.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今贵州遵义)土司拥兵20余万发动叛乱。明朝调集数省官兵前往征剿,石硅(今重庆石柱)土司奉命率三千“白杆兵”从征,这支主要由土司亲随组建的“白杆兵”在女将秦良玉的指挥下,接连破敌,“为南川路战功第一”。材料可用于说明晚明时期(     )
    A . 征兵制在基层的全面恢复 B . 西南地方行政系统的崩溃 C . 土司制的地域性和独立性 D . 女性职业选择范围的扩大
  • 14.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明代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取材自唐代传奇故事,主人公为一名“生药铺主管”,而唐代原作中的主人公为盐铁使之子,即使在南宋话本的改编版中,主人公仍为统制(官名)之子。对传奇故事的这类改编在明代小说中屡见不鲜。这一转变源于,明代(     )
    A .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 市民地位的提高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文学审美的嬗变
  • 15.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清朝前中期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中,均以满族官员为主,但汉、蒙等主要民族在统治机构中都有一定的员额配比;清朝还推行政治联姻制度,如皇室与蒙古科尔沁部进行联姻;清朝还在新疆、西藏等要地推行八旗驻防制。这些举措意在(     )
    A .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B . 消除“冗官”“冗费”的风险 C . 加快边疆地区的开发 D . 论证清政府统治的合法性
  • 16.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明清时期,晋商店铺对于领东开业、招牌领章、账簿管理、经营范围、用人定位、职责权限、决算开红、起居生活等事项,均制定了明确的店规铺纪。晋商亦形成了“一店受困,同乡共助”的风气。上述情形的出现(     )
    A . 是商业法规成熟化的标志 B . 说明晋商的业务遍及全国 C . 表明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 D . 有利于商业的规模化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论语》《孟子》没有去谈天,《论语》重实践;《孟子》强调“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孔孟都重视“仁”,他们都是由下往上谈,认为先把人做好了,就明白什么是天理与命。《中庸》《易传》与汉代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异,前者讲求用道德实践去证天理,由下往上;而董仲舒则认为道德由天规范,人应该效法天。据推测,《中庸》成书于战国末期和汉初之间。《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映的是封侯建国的时代,其中非常清晰的等级序列,是周代贵族政体的反映,与汉代专制政体的基本精神是矛盾的。这间接证明《大学》成书的年代可能为战国末期。

    ——摘编自刘瑶瑶《〈中庸〉〈大学〉在思想史的成书考证》

    材料二   北宋二程表彰《大学》与《中庸》,朱熹(1130—1200)将此两篇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合并为“四书”。《大学》与《中庸》脱离《礼记》而独立,宣告此二篇成为理学之宝典、道统之渊源。元仁宗恢复科举,“四书”成为朝廷取士的必读教科书,进一步提升并确立了《大学》《中庸》的权威性及程朱诸经注释的地位。元明两代的《礼记》注本或礼书重编本等不载《大学》《中庸》,俨然成为惯例。万历年间,吴勉学刊刻十三经白文本,在《尔雅》后列出朱子章句本《大学》《中庸》之白文,与十三经对等并列。可以说,《大学》《中庸》的经典地位在明代达到了顶峰。

    ——摘编自石立善《<大学><中庸>重返<礼记>的历程及其经典地位的下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孟儒学和董仲舒新儒学的不同,并简述《大学》《中庸》成书于汉代以前的主要依据。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至明代《大学》《中庸》地位变化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经典地位变化的认识。
  • 18.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东晋末年,玄学盛行,士族深受玄学影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崇尚“无为”。士族垄断国家政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盖中正之设,于损政之道有八”。士族还封山占水,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有田万顷,奴婢数千人”。统治集团内部纷争愈演愈烈,地方刺史频频借讨伐之.名肆意征伐,连年混战。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太尉刘裕改革选官制度,重用寒士,主张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时“唯才是举”的原则选拔人才——不计较官员的出身,重视他们的品行和能力。改革期间,他重用了一批出身卑微的人,如朱龄石、刘穆之、檀道济等。义熙八年(412年),刘裕借皇帝名义,“罢临沂、湖熟皇后脂泽田四十顷以赐贫人,弛湖池之禁”,并禁止士族封山占水向百姓收租。他还严厉削弱方镇,明确规定州府置将和官吏的数额。义熙改革历时18年(405—422年),为“元嘉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董振昌等《浅析南朝刘裕的义熙改革》

    1. (1) 根据材料,概括义熙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熙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裕在义熙改革期间所承担的不同历史角色,并逐一说明。
  • 19.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以吴地为中心的江南地区长期被中原人视为“蛮荒地带”。至公元1000年左右,中原文明仍处于主导地位。吴地加速开发的契机在安史之乱之后才出现,这一时期,人们大力发展丘陵地区的农业,使大片沼泽变为良田,全国的经济中心也开始逐渐南移。宋元时期,江南代替中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明清时期,吴地成为中国首富之区。

    明清时期,苏州地区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达到“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的水平。丝织业分工更加细密,绫、绢和罗等各种专门的织机出现,能制造各种复杂的花纹。苏州的水陆交通发达,“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绘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姑苏繁华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苏州工商业繁荣的盛况。

    ——摘编自李晓燕《明清时期吴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市民文化的发展》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吴地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在古代中国经济地位的变化过程。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 20. (2024高三上·六枝特月考)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子玄(刘知几)曰:“自古已(以)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对曰:“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苟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

    ——摘编自【后晋】刘昫等《旧唐书》

    材料二   盖欲为良史(优秀的史官)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夫史所载者事也,事必藉文而传,故良史莫不工文,而不知文又患于为事役也。盖事不能无得失是非,一有得失是非,则出入予夺相奋摩矣,奋摩不已,而气积焉。事不能无盛衰消息,一有盛衰消息,则往复凭吊生流连矣,流连不已,而情深矣……史之义出于天,而史之文,不能不藉人力以成之……其中默运潜移,似公而实逞于私,似天而实蔽于人,发为文辞,至于害义而违道,其人犹不自知也。故曰心术不可不慎也……才艺之士,则又溺于文辞,以为观美之具焉,而不知其不可也。史之赖于文也,犹衣之需乎采(彩),食之需乎味也……文辞有工拙,而族史方且以是为竞焉,是舍本而逐末矣。

    ——摘编自【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史学人才的成长提出一个具体的观点(对材料中观点加以借鉴、修改、补充均可),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