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5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云南洱海白羊村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其中出土的陶器几乎都是夹砂的,纹饰以划纹、绳纹和篦纹为主。划纹中也有之字纹,它同中原磁山文化的之字纹以及内蒙古东南与辽宁等地的之字纹似不属于一个系统。这反映出,当时(     )
    A . 云南地区制陶技艺高超 B . 中国早期文化缺乏交流 C . 该地区的陶器样式单一 D . 中国早期文化多元发展
  • 2.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关于尧、舜、禹之间的权力转移,不同于《史记·五帝本纪》记录的“禅让制”。韩非认为是“舜逼尧,禹逼舜”“人臣弑其君者也”。《古本竹书纪年》中也有“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等类似的记载。这说明了(     )
    A . 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导致禅让传说产生 B . 儒家所推荐的选贤举能与法家存在分歧 C . 文献史料的研究需要史料实证和综合考察 D . 禅让篡夺并存于从传贤到传子的过渡阶段
  • 3.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禁,是承置酒器的青铜器具,起源于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年,消失于战国时代。之所以称“禁”,盖因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之因,均在嗜酒无度。鉴于此,西周颁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由材料可以推测(     )
    A . 西周是古代最早提出禁酒的朝代 B . 制造酒禁有维护长期统治的目的 C . 西周之人因有禁酒令而不再饮酒 D . 平民也可以使用“禁”表明立场
  • 4.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礼记·哀公问》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血脉中便有“恋土情结”“恋乡情结”。但早期中国士人的情节表达多为城市性的,多以废墟化旧国旧都作为情感依托;隋唐之后,则逐渐转向以乡村为主导的恋土恋乡情结。带来这一变化的因素(     )
    A . 有助于社会阶层流动 B . 加速了商品经济发展 C . 促进了法律制度的创新 D . 促使租佃关系普遍化
  • 5.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春秋时期,现任官员可以依据才能和品行向朝廷输送人才,“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这体现了(     )
    A . 选官制不断瓦解 B . 百家争鸣下人才辈出 C . 诸侯争霸的需要 D . 尊贤重士的社会风气
  • 6.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1032年,有臣僚在奏章中提出:“比诏淮南民饥,有以男女雇人者,官为赎还之。今民间不敢雇佣人,而贫者或无以自存,望听其便。”宋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这反映出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       )
    A . 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 B . 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 C . 强化政府的经济管控职能 D . 遏制贫富分化带来的阶级对立
  • 7.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王国维曾指出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期。首先是窝阔台取中原到至元(忽必烈)一统,此时“作者为最盛,其著作存者亦多”;其次是至元到至顺(元文帝)时期,此时作者“殆无足观,而剧存者亦罕”;在最后的至正年间(元顺帝),则“存者更罕”“去蒙古时代之剧远矣”。元杂剧的这一变化(       )
    A . 表明游牧文明对农耕社会冲击的加剧 B . 与国家治理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 C . 源于商品经济衰退加速文学形式转型 D . 折射出政府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
  • 8. (2024高三上·邵东月考) 下表是1600—1812年清朝的农业生产和人口统计表。这主要说明当时( )


    年份

    总人口

    (千人)

    农业人口

    (千人)

    耕地

    农业人口人均粮食(斤)

    总面积(千亩)

    农夫人均(千亩)

    总额

    净额

    余额

    1600

    120000

    97200

    725464

    27.52

    1765

    819

    469

    1766

    200000

    170000

    1036109

    2522

    1700

    789

    439

    1784

    300000

    255000

    1009354

    16.75

    1122

    521

    171

    1812

    350000

    297500

    1050436

    14.94

    1012

    470

    120

    A .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B . 资源危机日益突出 C . 农业人口迅速膨胀 D .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 9.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光绪三十年,长沙知府颜钟骥依《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在府城内黄泥街开设中学,称“长沙府中学堂”。1909年,长沙府中学堂在文实分科后实科同样设有“读经讲经”课程,首任监督彭清藜固守旧式教育风格,严命学生行儒门故事,朝夕拜孔。这表明当时(     )
    A . 教育制度带有新旧并存色彩 B . 近代教育日渐普及 C . 传统儒家思想仍为主要内容 D . 新式人才得到培养
  • 10.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到边疆去”“到西北去”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是相当流行的口号。《良友画报》开辟专栏反映西北地区风土民情,报道了对绥远、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省的考察印象。此现象( )
    A . 推动了国民政府的工业建设 B . 体现了国家对边疆的重视 C . 体现了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 D .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1.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自1167年开始,金世宗开始对猛安谋克制进行改革和重建,严禁猛安谋克户出卖土地、奴婢,禁止酗酒游宴,鼓励猛安谋克户亲自从事耕种。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猛安谋克户依然无法改变懒惰、畏战的面貌。猛安谋克制的衰亡源于( )
    A . 金世宗改革对封建化的逆转 B . 猛安谋克的日益腐化 C . 因俗而治不适应多民族地区 D . 社会条件的根本变化
  • 12.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分开”,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有助于(  )
    A . 强化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 B . 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
    C . 推动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 D . 促进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 13.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明中后期,巾帼英雄形象开始普遍流传。《杨家府演义》中和男性一样保家卫国、敢于反抗奸臣当道、追求婚姻自主的杨门女将,《说唐三传》中挂帅出征平定边患、敢爱敢恨的樊梨花,都是杰出的代表。这些巾帼英雄形象的塑造反映了( )
    A . 主流价值观变化影响生活观念 B . 商品经济促进文化形式世俗化 C . 社会危机下人们对英雄的期待 D . 文人借女性英雄题材抒发抱负
  • 14.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清代中叶,湖南新化县“妇人女子纺织之声,虽于夜分不辍,但所需棉花,尚籍资于邻境,不全出于土产”。邵阳县棉花“种之颇多……大约每年所收,不足衣本土之人,多贩之他处”。这反映出当时(    )
    A . 区域商帮的兴起 B . 雇佣关系的普及 C . 地区经济的差异 D . 纺织技术的进步
  • 15.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研讨会上,学者争论清朝前期成功统治帝国的原因,有两类解释:第一类认为是统治者在不同地区,包括新疆、西藏、蒙古、关内,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统治策略,形成统一多民族帝国。第二类认为是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才能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以下说法较为合理的是(     )
    A . 第一类解释的证据是实施八旗制度、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B . 第二类解释的证据是动员学者编纂《四库全书》,开科取士 C . 第一类学者采取多元主义观点,解释较空疏,不具学术意义 D . 第二类学者站在华夏中心主义,立场相对客观,解释较可靠
  • 16.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下图是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结合时代背景,对该图的历史解释最正确的是(     )

    A . 政局的不断变动会导致粮食的总需求量上升 B . 隋唐新物种的引进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增 C . 宋代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有赖于新技术的使用 D . 明清人口的频繁流动导致粮食总需求量上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 17.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长达数世纪的分裂与战乱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和民间普遍信仰鬼神,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由于各割据政权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使得这一时期的地域性特征愈发突出。地域的差异不仅影响了经济和政治格局,也深刻塑造了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民族分布和社会风俗等。而思想的解放和民族的交融,共同推动了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交融,

    ——摘编自朱大渭《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

    1. (1) 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2. (2) 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自觉性’的发展趋势。”请对“自觉性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 18.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统一皇朝的建立,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形成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华夏族出现。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夏与夷、蛮、戎、狄等族深入融合的华夏族为核心,包括中原及周边的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在秦汉大一统皇朝的历史条件下进入交往、交流、交融的新阶段。

    ——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材料二   魏晋时期,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族纷纷南下,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实行一系列有助于民族融合的改革后逐渐强大起来。隋唐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从辽宋夏金时期到元明清时期,各族在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的过程中,其积极成果是把中华民族从发展阶段推进到壮大、巩固阶段。

    ——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材料三   中华民族在长期过程中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中凝聚成一个互相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具有一种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摘编自谭玮一《论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几个特点》

    1.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 19.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关于印度的法案

    法案名称

    部分内容

    东印度公司特许状(1600)

    东印度公司为法人和政治实体,选举产生理事会和总督,可制定法律;依法在东印度地区获得土地、租金,享有自由、司法、特许经营和继承权等

    东印度公司法案(1773)

    提高孟加拉总督地位,统管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业务,成立由4位英国委员组成的参事会进行辅佐;设独立于总督的最高法院,由英王任命英国人担任法官,批准总督颁布的法令

    东印度公司法案(1784)

    东印度公司的政治事务由英王任命的6人委员会监管,东印度公司负责商业经营;总督由公司董事会推荐,经英王许可后任命

    印度政府法案

    (1858)

    东印度公司的权力、领地和财产等转归英王,英王为印度国王(后称皇帝);设印度事务部,由内阁中的印度事务大臣直接领导;英王任命印度总督,作为其直接代表统治印度

    印度参事会法案(1861)

    总督任命6~12人为总督参事会额外委员,其中非官方委员不低于6人;额外委员只能参加参事会立法会议,参与制定法律和法规

    印度参事会法案(1892修订)

    居住在印度的人均可任额外委员;经总督授权批准,立法会议讨论总督的年度财经报告、提出质询;不懂英语的委员可以请人代为发言,议案翻译成印度语言

    印度政府法案

    (1919)

    总督参事会6名成员中3名为印度人;立法会议从参事会中分出,设上下两院,下院145名议员中104名从居住在印度的人中选出,上院60名议员中33名由选举产生;议员可以对部分预算进行表决

    印度独立法案

    (1947)

    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废除英王印度皇帝称号,取消印度事务大臣办公室;英国法令在印、巴不再有效(注:1950年总督及总督办公室撤销,英王不再任印度国王)

    材料二   二战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由解构走向重构的转折点——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持续推进的民族独立浪潮与遍及全球的现代化浪潮相呼应,改画了世界政治地图——到90年代,185个联合国成员中,战后独立的国家占了多数,以这些国家为主体形成的“第三世界”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世界史》

    1. (1) 材料一体现了英印关系的变化。请划分为两个阶段,概括划分标准,并说明理由。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后到二战前,推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因素。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给世界局势带来的变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