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 总人口 (千人) | 农业人口 (千人) | 耕地 | 农业人口人均粮食(斤) | |||
总面积(千亩) | 农夫人均(千亩) | 总额 | 净额 | 余额 | |||
1600 | 120000 | 97200 | 725464 | 27.52 | 1765 | 819 | 469 |
1766 | 200000 | 170000 | 1036109 | 2522 | 1700 | 789 | 439 |
1784 | 300000 | 255000 | 1009354 | 16.75 | 1122 | 521 | 171 |
1812 | 350000 | 297500 | 1050436 | 14.94 | 1012 | 470 | 120 |
材料 在长达数世纪的分裂与战乱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和民间普遍信仰鬼神,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由于各割据政权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使得这一时期的地域性特征愈发突出。地域的差异不仅影响了经济和政治格局,也深刻塑造了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民族分布和社会风俗等。而思想的解放和民族的交融,共同推动了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交融,
——摘编自朱大渭《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
材料一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统一皇朝的建立,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形成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华夏族出现。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夏与夷、蛮、戎、狄等族深入融合的华夏族为核心,包括中原及周边的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在秦汉大一统皇朝的历史条件下进入交往、交流、交融的新阶段。
——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材料二 魏晋时期,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族纷纷南下,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实行一系列有助于民族融合的改革后逐渐强大起来。隋唐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从辽宋夏金时期到元明清时期,各族在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的过程中,其积极成果是把中华民族从发展阶段推进到壮大、巩固阶段。
——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材料三 中华民族在长期过程中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中凝聚成一个互相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具有一种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摘编自谭玮一《论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几个特点》
材料一 英国关于印度的法案
法案名称 | 部分内容 |
东印度公司特许状(1600) | 东印度公司为法人和政治实体,选举产生理事会和总督,可制定法律;依法在东印度地区获得土地、租金,享有自由、司法、特许经营和继承权等 |
东印度公司法案(1773) | 提高孟加拉总督地位,统管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业务,成立由4位英国委员组成的参事会进行辅佐;设独立于总督的最高法院,由英王任命英国人担任法官,批准总督颁布的法令 |
东印度公司法案(1784) | 东印度公司的政治事务由英王任命的6人委员会监管,东印度公司负责商业经营;总督由公司董事会推荐,经英王许可后任命 |
印度政府法案 (1858) | 东印度公司的权力、领地和财产等转归英王,英王为印度国王(后称皇帝);设印度事务部,由内阁中的印度事务大臣直接领导;英王任命印度总督,作为其直接代表统治印度 |
印度参事会法案(1861) | 总督任命6~12人为总督参事会额外委员,其中非官方委员不低于6人;额外委员只能参加参事会立法会议,参与制定法律和法规 |
印度参事会法案(1892修订) | 居住在印度的人均可任额外委员;经总督授权批准,立法会议讨论总督的年度财经报告、提出质询;不懂英语的委员可以请人代为发言,议案翻译成印度语言 |
印度政府法案 (1919) | 总督参事会6名成员中3名为印度人;立法会议从参事会中分出,设上下两院,下院145名议员中104名从居住在印度的人中选出,上院60名议员中33名由选举产生;议员可以对部分预算进行表决 |
印度独立法案 (1947) | 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废除英王印度皇帝称号,取消印度事务大臣办公室;英国法令在印、巴不再有效(注:1950年总督及总督办公室撤销,英王不再任印度国王) |
材料二 二战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由解构走向重构的转折点——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持续推进的民族独立浪潮与遍及全球的现代化浪潮相呼应,改画了世界政治地图——到90年代,185个联合国成员中,战后独立的国家占了多数,以这些国家为主体形成的“第三世界”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