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物质的比热容c/[] | |
水 | 冰 |
酒精 | 砂石 |
煤油 | 铝 |
水银 | 铜 |
实验次数 | 钩码的重力G/N | 钩码提升高度h/m | 拉力F/N |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 机械效率η/% |
1 | 2 | 0.1 | 0.9 | 0.3 | 74 |
2 | 4 | 0.1 | 1.6 | 0.3 | 83 |
3 | 6 | 0.1 | ① | 0.3 | ② |
方法一:鼓励人们“拼车”出行,使汽车尽量装满人员。
方法二:汽车制造厂用新材料减轻汽车重力。
方法三:经常给汽车做保养,保持良好的润滑。
(1)选择同一红外加热器给水和煤油加热的目的是;
(2)在这个实验中,当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通过来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
(3)图乙是水和煤油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图像,则图线代表煤油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规律。(选填“A”或“B”)
①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放入A 烧杯的水中,探头到烧杯底的距离L 为 6cm,如图甲所示,记录微小压强计U 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 h1;
②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放入B烧杯的水 中,探头到烧杯底的距离L为10cm,乙所记录微小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h2;
小亮发现h1大于h2 , 于是小亮得出的结论“液体内部任意一点的压强跟该点到容器底的距离L有关”。
(1)小亮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
(2)针对小亮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改正的措施是 。
小米很小,直接测量直径有困难,我们可以用量筒取一定体积V的小米,将这些小米倒在浅盘上尽量铺开,使之只有一层小米紧密分布,在盘上放一有机刻度板,测出小米所占的面积S,利用即可求出直径。
与此方法类似,我们可以用油膜法粗测油酸分子的直径。油酸分子可以看出是由两部分组成:一个较大的“头部”(烃链)和一个很小的“尾巴”(羧基-COOH),“头部”不溶于水,但“尾巴”对水有很强的亲和力。由于一滴未经稀释的油酸溶液在水面上形成的油膜面积很大,不便于测量,因此,使用“油膜法”测量油酸分子直径时,通常将少量油酸溶于酒精中,配制成油酸酒精溶液。酒精稀释的油酸分子会更充分地在水面展开,“头部”露出水面,“尾巴”留在水中。酒精溶于水中并很快挥发,油酸分子便一个一个整齐地排列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层油膜。如果将油酸分子看做是球形并忽略分子间间隙,则该单分子膜的厚度d就可认为等于油酸分子的直径。以下是小清同学根据以上原理开展实验时记录的相关数据:向6mL油酸中加酒精直至总体积达到mL,将油酸与酒精充分混合后用滴管吸取制得的溶液逐滴滴入量筒,记录滴入的滴数直到量筒达到1mL为止,恰好共滴了75滴;然后在浅水盘内注入约2厘米深的水,将细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再用滴管吸取油酸酒精溶液,轻轻地向水面滴一滴溶液,酒精挥发后,油酸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撒开,形成一层油膜,膜上没有石膏粉,可以清楚地看出油膜轮廓;待油膜形状稳定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在玻璃板上绘出油膜的形状;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放在方格纸上(如图所示),先数出完整的方格数 , 对于不完整的方格,再数出大于半格的格子数(小于半格的忽略不计) , 则油膜的面积(a为小方格的边长)。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 , g取10N/kg,忽略人及其他装备受到的空气浮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