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学...

更新时间:2024-12-25 浏览次数: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一上·南海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若我们分析一个农村社会组织,在一般人民,文字的用处是很有限的。在天天见面的团体中,知识的传递,言语自然比文字为简便而切实。人口流动率低,因地域上的膈膜而利用文字来传递消息的需要当然亦少,所以信札在农村是不常见的。社会不在激变之中,在时间上所发生需要记忆的事非但少而且需要记着的时间亦短,需借文字帮忙之处因之不多。若是“文盲”比“不文盲”的人在生活上并不吃亏时,当然不愿费本钱来“治盲”了。

    我并不是说在乡村中文字没有用处,只是普通人民用着文字的地方很少。一乡的领袖则需要较深的文字知识,因为他是一乡的顾问,有重要的信札须由他代笔。以前的私塾制度是在这种社会需要之下发生的。那些贵族性质的“西席”式私塾是专门造就成一乡的领袖,所以在学的时期较长,那平民性质的“开门聚徒”式私塾,年限随学生自己决定,平时若工作忙碌尽可随意不去上学,识几个字就算了。

    到民国二年私塾被学校代替了,在这个时期,教育制度并没有标准化,小学教员可以独出心裁来决定教材。江村的小学就由一位做过“西席”又受过“师范”训练的乡绅主持。他和我追述他当时的教材说:“我觉得一个小学毕业生一定得会应付社会上普通文字的需要,至少要会打算盘,会写红白份子,会记账,会写条子。所以我到小学三四年级就专门教他们这些实用的事。”

    到民国十七年,江村的小学教员换了位新式师范的毕业生。一个在新式师范毕业的人,连自己都不会算账,不会写份子,这是无可讳饰的,因为这些东西是“本地”社会组织中的东西。我初到这里这些都不通,也是一项一项做小学生般学着。一个新式师范毕业生,大概不见得肯再做小学生来向乡人学习了,他用着标准化的课本来教授。有一次我在航船上和一个小学毕业的乡人坐在一起,他曾说:“那书上说的什么自由平等……”,在他看来只是多几个不切实用,也不了解的新名词罢了。

    不但教材上发生了脱节,在教法上也发生了“格格不入”的地方。在私塾制度中是一个一个学生去上学,去背书的,是个别的教育法,所以一个学生若是有几天不上学,回来不会发生“脱课”,只是慢一些罢了。新式的学校是集合教育法,先生把“课堂”当作实体,而且当作连续的实体,他不管课堂里的学生在那里变迁,今天上了第一课,明天是第二课,学期始末的校历也是听着上边的训令,一切标准化。可惜的是社会组织本身没有标准化,一方面标准化,结果是“配不上去”。

    江村一带乡村的日历是这样:阳历2月到3月是新年,忙着做客人。3月到5月是空闲的,5月到6月是蚕忙,6月到7月是田忙。7月到9月除了一期秋蚕都是空的。9月到10月是收稻,11月到年底是春花(麦、豆、菜之类)。儿童满了10岁就要跟到田里学习,蚕忙时也须帮着采叶看蚕。在这种情形下若是要趁他们比较空闲的时候来读书,应当在1月到5月,7月到9月。但事实上一面蚕忙、田忙,一面却也“学忙”,等田忙忙过了,学校也放暑假了。秋蚕来了,稻要割了,学校里先生却在一课一课地上书,等春花收好,学校又关门了。

    这种“配不上”的结果,在学校方面是缺席太多。在学生方面只要晚了一星期课,又没法去补,谁都追不上去,上课当然没有乐趣。在过渡时代,那位老先生和我说:“我知道这种情形,所以总是忙着和他们补课。”其实是在维持个别教育法。但是在标准化、集体化的现代之教育,或是“明日之教育”之下,乡村的儿童,永远是不能获得他们需要的文字知识。

    (摘编自费孝通《江村通讯》)

    材料二:

    树立乡村教育自信是保持改革定力、稳步迈向中国特色现代乡村教育的必由之路。如果乡村教育不能正确认识和挖掘自己的特殊优势,不能深入锻造自身的特色,进而建立起本该有的自信,平等地参与城乡或区域间的对话,盲目地“被城市化”,势必会强化乡村教育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其实,乡村教育有独特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山川河流、原野大地等自然环境是乡村少年接受自然教育的优势资源;风土人情、历史遗迹等社会文化元素是乡村少年接受社会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优势资源。乡村教育可以开发特色课程,培育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探索建立“自然——人文”的教育模式等,引导乡村青少年确立乡村自信和乡村教育自信。二是样态优势。当前,乡村普遍出现了小规模学校和小规模班级,“小班小校”对于乡村教育而言,具有相对于城市(镇)“大班大校”的明显优势:在教学方面,便于因材精准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在管理方面,便于精耕细作,运转灵活。“小班小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摘编自周晔《乡村教育自信的内生路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指出乡村私塾时期教材不规范,后来有标准化的课本,村人才开始学到知识。 B . 材料二认为乡村教育需要建立自信,认识和挖掘自身优势,没必要参照城市的做法。 C . 材料二指出城镇“大班大校”样态不够灵活,与材料一“集合教育法”有相似弊端。 D . 两则材料均指出乡村教育的特殊性,并就如何发展乡村教育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按时间顺序,介绍乡村学校从私塾(贵族教育)到新式学校(平民教育)的发展过程。 B . 材料一从时空角度论述文字在乡村用处有限,与《乡土中国》相关内容的论述角度大体相似。 C . 材料一作者深入农村,与当地人谈话、学习当地技能、了解当地年历,可见其学术态度严谨。 D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乡村教育,但从实质来看,由于时代不同,二者概念内涵并非完全一致。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乡村教师带领同学们在田间劳作时学习《芣苢》和《插秧歌》。 B . 乡村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给缺课的学生补课,让他们能追上进度。 C . 乡村教师研究统编教材,在学校创建了“人与自然”特色课程。 D . 乡村教师经过调查,根据不同的农忙时期把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班。
    4. (4) 新式学校的教育在农村“格格不入”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
    5. (5) 为撰写关于“乡村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你需要与乡村学校的校长做一次访谈。请结合材料和下列表格中校长的回答,拟写三个访谈问题。

      你的提问

      校长的回答

      目前乡村教育盲目地“被城市化”,存在一定的自卑感。

      乡村教育有它独特的优势,一方面是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是样态优势。

      目前我校结合本地风土人情开发特色课程,同时,实行小规模班级教学。

  • 2. (2023高一上·南海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絮因风起

    何领舸

    雪下得越来越大,叔父问我们:“这漫天白雪像什么呢?”兄长伸手接飘落的雪花,片刻向空中撤去:“撒盐空中差可拟。”我晃晃脑袋,看见庭中枯柳,想起它繁茂时柳絮满天飞的场景,吟诵:“未若柳絮因风起。”叔父和兄长几人都拍手称绝。这一场大雪连续几日,不曾断绝。

    几度春秋过去,咏雪已是多年之前,我也已到了谈论婚嫁的年纪。叔父想为我牵线王家,我属意风流潇洒、风采过人的王徽之,可是最终,叔父却将我许配给了王凝之。婚后我不免有些失望,王家如此多有才之人,为何我的夫君却偏偏是个信鬼神的庸人。

    等到孙恩反叛,叛军兵临会稽城下,夫君身为会稽内史,却不设防备,我几次劝他兴兵抵御,他只顾踏罡步斗,拜神起乩,迷信鬼神助阵,最终会稽陷落。叛军杀了我的丈夫和子女,却念我有慷慨赴死的勇气,放过了我和我的外孙,并将我们送回会稽城内。从此我便写诗著文,平静安稳地度日。

    又是一个寒冽的雪天。我卧躺在房内的软榻上,沉沉睡去。醒来,却已身处异乡,陌生的街道,行人奇怪的装束,都让我感到惶恐。周围有吆喝声,还有穿行的人拉的“马车”。

    我不知道该去往何处,直到后背被拍了一下,是一个姑娘,她穿着我未曾见过的裙子,扎着陌生的发髻。

    “姑娘,你从哪儿来,怎么这一身装扮?”

    “我是陈郡人,这里是?”

    “陈郡?姑娘你是生病了吗?陈郡在南北朝时就没有了。”

    “我唤作谢道韫,是陈郡谢氏之女。”

    “东晋才女谢道韫?!可是东晋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现在是民国了。”

    “东晋?民国是什么?”我极力压下心里的惊骇,尚算冷静地开口。

    “容我稍后跟你解释。”

    我跟着她回了家,她告诉我她唤刘清扬,是个快毕业的女学生。千年已过,原来国真的破了,晋朝不复存在了。

    “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摇。”我再次叹出晚年时所写的那首诗。

    我的对面是一群青年,他们竖着耳朵听我的故事。我已不再像刚开始来到这边那样无措,还算自如地交流着。

    他们尊称我为先生。

    随后,青年们散了,说是明日再来看望我,我学着现在的方式,朝他们挥了挥手,示意明日再见。我不知这是来到这里的第几日,只是守着白天黑夜,看时光匆匆过去。

    “先生,今日可还好?”

    我朝她笑:“一切都好。”

    “他们没有太吵闹吧?”

    “没有,正好陪我聊天解闷了。”

    “那便好,他们听说了我家来了东晋的大才女谢道韫,都很激动呢!”

    后世将我所生活的时代称之为东晋。我神情有些恍惚,晋朝南辽后,竟只存在了短短百年,不由得感慨万千。

    “先生,先生?吃饭了!”思绪被拉回,我跟着她一起来到饭桌前,那里坐着几个女学生,她们激烈地讨论着,拿着纸沙沙地记录着什么。

    我安静地坐下来,听她们讨论,言语中是我听不懂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封建。

    “先生,在你的朝代,若有妄想侵国土者,你当如何?”

    “道韫虽是一介女流,却也想上阵杀敌,击退那些入侵者,守护我的国家!”

    “对!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们也要做冲锋在先的战士,誓死守护我们的国土!”

    “没错!我们要唤醒所有女性,为我们的革命事业增添一份力量!”

    “我们明天去召集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

    “先生,你随我们一起吗?”

    “我与你们一道。”我眼里迸发出光芒。

    孙恩入侵会稽之时,我无法阻止,眼睁睁看着叛军攻入域内烧杀抢掠,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这一次,我想看看这些姑娘们将如何。

    黑夜很快过去。天微微亮时,我就跟着她们来到学校。里面已经密密麻麻站了很多人,有学生,有老师。有些在写横幅,有些在分发宣传纸张。太阳正东之时,便是游行之时,街上都是学生们震聋发聩的声音:“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抵制日货”……我跟在他们的后面,感受这我未曾见过的万众一心。

    纷纷扬扬被撤下的纸张,如同那一天柳絮般飘扬的雪,因风而起,随风而落,它们终将会洒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注:本文改编自《世说新语·言语篇》第七十一则《咏雪》,原载《微型小说月报》2023.7.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晃晃脑袋”吟诵出佳句。“晃晃”二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沉思的神态,才思敏捷的主人公形象也跃然纸上。 B . “我”被叛军送回会稽城,从此写诗著文,心如死灰,过着苟且偷生的日子,直到遇见“五四”青年后才重拾生活热情。 C . 知道晋朝不复存在,“我”再次叹出“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摇。”此时的“我”遭受家国破灭和独处异世的双重打击。 D . 一个虚构的穿越故事,勾连两段不同的历史。将同一人物置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谱写两种命运迥异的人生,令人深思。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总共写了三场“雪”,但作用各有不同。第一场塑造主人公才女的形象,第二场为人物的穿越情节提供背景,第三场是如雪般飞舞的纸片,升华主题。 B . 文中女青年大多无名无姓,与历史中的“我”对比鲜明。这组人物群像,突出了在“五四”的时代洪流中,青年女性能追求理想,投身革命,实现报国之志。 C . 文章没有详写爱国游行的起因、准备与结果,只是抓住几处典型细节着墨,突出青年学子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热情,构思精当,是一篇风格典型的诗化小说。 D . 文中语言明快典雅,白话文中夹杂文言词汇,如“我属意风流潇洒……”中的“属意”“我唤作谢道韫”的“唤”,既突出人物形象,又增强文章历史韵味。
    3. (3) 小说以“柳絮因风起”为题,有什么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谢道韫是东晋著名才女,文章以她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一上·南海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材料二:

    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节选自苏轼《与苏辙书》)

    材料三:

    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宋)苏轼

    三月四日,游白水山佛迹岩。沐浴于汤泉,晞发于悬瀑之下,浩歌而归。……归卧既觉,闻儿子过诵渊明《归田园居》诗六首,乃悉次其。始余在广陵和渊明《饮酒》二十首,今复为此,要当尽和乃已。

    其三

    新浴觉身轻,新沐感发稀。

    风乎悬瀑下,却行咏而归。

    仰观江摇山,俯见月在衣。

    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

    【注】①俦:类。②癯:干瘦。③黾勉:勉励。④此组诗写于苏轼被贬广东惠州时。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前后A和其诗B凡百C数十篇D至其E得意F自谓G不甚愧H渊明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表顺承关系,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用法不同。 B . 贻,遗留、留下,与韩愈《师说》“作《师说》以贻之”中的“贻”词义不同。 C . 所以,……的原因,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词义不同。 D . 韵,气质、情致,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中的“韵”词义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柳先生喜好读书,但不会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重在精神的享受,领会到书中要旨就欣然忘食。 B . 五柳先生喜欢喝酒,到别人家喝酒,一定要尽兴,喝醉了不打招呼就回家,可见他率真放达,不拘小节。 C . 陶渊明临终前说,年轻时生活穷苦,东西经常被偷,虽然勤勉,但直到去世仍不能改变穷苦的家庭状况。 D . 苏轼从白水山佛迹岩游玩归来后,听到儿子苏过诵读陶渊明《归田园居》,于是写下《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②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5. (5) 苏轼为什么写了众多追和陶渊明的诗歌?
    6. (6) 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诗前半部分反映诗人勤恳不懈、躬耕劳动的生活,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B . 苏诗首联写诗人刚刚沐浴的感受:一方面觉得身体轻快,另一方面感到头发稀少,年老体衰。 C . 苏诗颔联既是实写,也是化用了《论语》“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典故,意蕴丰富。 D . 苏诗尾联写诗人在沐浴后的归途中和父老谈话的情景,诗人表示,一定不敢违背和父老的约定。
    7. (7) 《归园田居(其三)》如何体现“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4. (2023高一上·南海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1. (1) ,此时无声胜有声。,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
    2. (2) 元嘉草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3) 你的同学小刚不重视学习上的积累,你可以引用《劝学》中以走路为喻的名言进行劝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5. (2023高一上·南海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夜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

    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来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嘴里得叨念着“呛呛呛,七呛七……”;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衫;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要么装一回记者拍照,只剩下加了速的倒退,退着举起“相机”。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动了我自己。

    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1. (1) 下列各句划横线处的引号,与文中划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B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C . 这里离前沿有三里路,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 D . 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 , 香雪系紧头上的紫红色围巾,把臂弯里的篮子换了换手,也顺着车身不停地跑着。
    2. (2)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何不走个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正着、侧着各一阵走。”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6. (2023高一上·南海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屈原自从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形象的鲜明,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使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而在诗歌的语言中,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①  , “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无人过问, ② 。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 ③  , 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3. (3) 请将下面的内容(含标点符号)抄写在答题卷的方框内,要求准确规范、整洁美观。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四、写作(60分)
  • 7. (2023高一上·南海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人自古有为自己取号的雅习,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辛弃疾号“稼轩”,吴趼人号“我佛山人”,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想为自己取一个什么样的号,以展现青春魅力、纪念家乡生活、表现个人志趣或寄托家国情怀?

    请写一篇文章,叙述你的体验经历或体现你的认识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