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随州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4-11-22 浏览次数: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 1. (2023七上·随州期中) 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 意

    ①秋,一天天深了,天空渐渐变得清澈、深邃。眼前的山水突然安详寂然了,走上前,像一头撞进了古画。

    ②秋天有光,东边的山越来越蓝,西天常常披上各色霞帔,人被一泓秋光包裹着。古人早发现了秋光,在诗词里一次次书写:“高梧叶下秋光晚”“小院秋光浓欲滴”“露洗秋光透”……秋光下,一个人出去走走,融入无边的秋,如无舵之舟,越漂越远,漂到秋意的深处。

    ③秋意,在古城里。漫步在老旧的街巷,秋意从铺地的方砖里涌上来,秋意从红墙黄瓦中挤出来,秋意从钟鼓楼里游过来,秋意从老城墙下冒上来。走过了春夏的灯笼有些陈旧了,衬着粉饼般色调的外墙,墙角石灰有些脱落斑驳,裸露出藏青色大砖。几位老先生在老房子里转悠,举手投足颇有些俗世的清雅。触摸市井生活,就能感受到秋意。

    ④秋意,还在山野中。秋菊冷香扑鼻,在田坝上,在山岚间,在篱笆下,在土墙旁,一簇簇,一丛丛。芒花漫山遍野开过,然后一天天萎去,慢慢发白。秋分之后,草也渐渐泛黄了,从浅到深。池塘边的芦苇和水草,呈现出苍黄的颜色,太阳斜射,远远望去像是倒插的宝剑萧萧挺立。槐树、梧桐、水杉、玉兰……日渐疏朗。

    ⑤有一年沿河游荡,秋意甚美,从人家屋旁摘下芭蕉叶,在飞花的香蒲中闲卧。两岸水草茵茵,翠鸟和白鹭在其间出没。天高而云稀,太阳挂在半空,风吹树枝,秋叶斜斜地荡漾。泠泠水响包裹住人,朦胧间依稀传来湿漉漉的耳语。醒来时,渐近黄昏。晚霞粲然,落日又大又圆,一只只鸟儿悠然归巢。

    ⑥夜里借宿在一户农宅,以门板竹床搭一通铺,躺在上面闲话。夜深了,窗口夜色清润,忍不住开门走出庭院,仰望银河,静听虫声,大山深处的秋意和夜色渐渐将我融化了。野地成了虫子的世界,鸣声清远凄迷。

    ⑦树影、人影,还有房屋的倒影,恍惚在白花花的月色下。秋意无边,田野像在澄澈的水里。远处人家如烟如雾,窗口泻出的灯光,若有若无地在月色中泛起。兴所至,心所往,真想驾一叶飞舟扶摇直上,邀明月秋风,饮酒怀古叙旧。

    ⑧几个人与秋意、夜色一起游荡在长林丰草之间。风在耳畔吹过,树枝呼啸;风又从山头荡过,寒意料峭……这是秋夜的凛冽。明月高悬,秋风与虫鸣自如来去,松影参差。流水似乎比白天轻柔许多,声响却大了,远远能听到汩汩声 , 使得夜行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⑨那夜秋意萧索,然萧索中分明有矜重,有肃穆,有不动声色的沉潜,安定稳重,承载万物。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9月,有删改)

    1. (1) 对画线句的朗读处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朗读这句话时可轻读“轻柔”,重读“大”,来突出秋夜的宁静。 B . 朗读这句话时应用欢快的节奏,来表现作者此刻的喜悦与兴奋。 C . 这句话应用陶醉的语气朗读,表现出作者沉醉于秋夜的汩汩水声。 D . 这句话可在“忍不住”后停顿,表现夜行人情不自禁被夜景打动。
    2. (2) 品味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秋意从铺地的方砖里上来,秋意从红墙黄瓦中出来,秋意从钟鼓楼里过来,秋意从老城墙下上来。

    3. (3) 下面语句是对文章的理解,其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秋菊冷香扑鼻,在田坝上,在山岚间,在篱笆下,在土墙旁,一簇簇,一丛丛。这句着重描写秋菊的香气以及遍地都是,借菊花表达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B . 风在耳畔吹过,树枝呼啸;风又从山头荡过,寒意料峭……写出了在秋季散步时作者的凄凉之感。 C . 晚霞粲然,落日又大又圆,一只只鸟儿悠然归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 . 秋光下,一个人出去走走,融入无边的秋中流露出作者的孤独之感。
    4. (4) 面对这样的美文美景,同学们纷纷在“积累本”上进行积累。以下是三位同学在“积累本”上对已学古诗文的归类整理,方法值得大家借鉴,请你帮他们填写完整。

      同学甲

      同学乙

      同学丙

      借景抒情篇(按技法)

      “诗仙”李白篇(按作者)

      学习方法篇(按主题)

      ①星汉灿烂,

      (曹操《观沧海》)

      ②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凄凉萧瑟。

      ③看到了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美景,于是写下: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④李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

      ,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⑥你的同桌上课笔记做得很仔细,但在积极思考、举手发言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于是你可以送他《<论语>十二章》中的两句“”,与他共勉。

  • 2. (2023七上·随州期中) 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的《心经》

    林怀民

    母亲出身新竹富家,留学东京。“下嫁”南部乡村后,下田持家克勤克俭。母亲是个完美主义者,持家务求一尘不染,写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

    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她对我们耳提面命的要求。这项要求还包括德行和操守的无瑕。20世纪50年代,父亲应召从政,宦海数十载,两袖清风。父亲的清廉没有母亲全心全意的支持是办不到的。

    母亲十分开朗,身体健康之时,她辛勤工作,除非病倒,绝不午睡。父亲中风翌日,母亲大早起来,开始她数年如一日的晨间疾行——每天沿着磺溪走45分钟,风雨无阻。她说,她不要因为生病给孩子们增添负担。

    有一天早上,她出门走路,没多久就赶回来告诉崇民,有人准备砍伐溪旁的一片小树林。她要崇民立刻打电话给当时推动树木户籍制度的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龙应台。在那个紧张的上午,崇民向躺在诊疗椅上的患者说了声抱歉,就跑去打电话。龙应台正在开会接到电话,会不开了,冲去救树。每次行经那个地点,母亲都会指着那片树林,说那是她跟龙应台救的。

    2001年,父亲往生。母亲终于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自在旅行。她答应我,以后“云门”外出巡演,她都随行。翌年,舞团到上海演出《红楼梦》,母亲第一次到内地,特别喜欢杭州,说她还要再去。回到上海,吃饭时饭粒由嘴角漏了出来,母亲不自知。返台后检查,医生诊断是轻度中风。然而,她的左手左脚逐渐瘫痪,复检才查出是脑瘤。

    母亲积极勇敢,全力配合医生治疗,同时不断向医生和护士表示歉意,说给大家添加麻烦了。放射线疗程完毕,她以无比的毅力努力康复,用3周的时间恢复了行走能力。医生说这是多年仅见的典范。然而,肿瘤无法控制,母亲的手脚又瘫了。母亲接受化疗,按捺着挫败感,扶着助走器继续挣扎行走。

    “云门”出国巡演,每个城市都使我感到悲凉,那是母亲计划到访的地方。我每天给她打电话,告诉她欧洲的春天繁花似锦,樱花满树,花瓣飘满了整个公园。她说:“拍照片回来给我看。”我带回的两卷照片,母亲一一念出花名,只有一种她记不起来,立刻要我查书告诉她。

    第二天母亲颤抖地在每张照片背面写下花名。“生了这场病头脑都坏了。”母亲说,“不写清楚,以后通通记不得。”病发时,医生预估她的生命还剩4到6个月,母亲却撑了22个月。卧病期间,她优雅安宁沉静地面对病痛和死亡。一次下腔静脉血栓的并发症后,医生宣告病危,她也只是轻轻吐出一个字:痛。只有眼角偶尔闪现的泪珠,泄露她的苦楚。

    坐上轮椅的母亲坚持读报、读书,读着读着,便歪头睡着了。2004年春天,母亲决定抄写《心经》。她叫我们扶她坐到可以望见窗外绿林的书桌前,右手抬起左手,压到宣纸上,然后右手执笔蘸墨书写。

    手颤得厉害,悬在纸上良久才能落笔写出一个笔画,用尽心力才能完成一个字,十几分钟便颓然搁笔。有些日子,母亲起不了床,手指从被褥里伸出来,在空中颤抖画字。只要能够起身,母亲必定执意坐到桌前。我们兄弟工作完回家,总先检视案上的宣纸,发现经文未续,便知母亲情况不好;读到工整的字迹,就欢欣鼓舞。然而,母亲终于无法再坐到窗前了。

    那年秋天,母亲安详往生。我把她的书法框裱起来,日日端详,如见母亲。记起那窗前的春光,记起她的辛苦、她的奋斗和坚持。

    《心经》未了,横轴留白,仿佛在印证“诸法空相”。那是母亲给我们的最后教诲。

    1. (1) 阅读全文,说说文中写了母亲的那几件事情?
    2. (2) 结合文章语境,完成下列对话。

      A:“一次下腔静脉血栓的并发症后,医生宣告病危,她也只是轻轻吐出一个字:痛。”这句话你能帮我赏析赏析吗?

      B:这个句子我认为

    3. (3) 文章第二段中写父亲为官的场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4) 以简练的语言表述你对文末“那是母亲给我们的最后教诲”的理解。
二、古诗词阅读(19分)
  • 3. (2023七上·随州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古诗 ,完成小题 。

    [甲]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 (1) 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甲诗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情。 B . 甲诗颈联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C . 乙诗前两句写重阳节诗人遭遇战乱,但依然想要登高、饮酒的愉悦心境。 D . 甲乙两诗中都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但乙诗还寄托了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2. (2)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有“语少意足”之说,请结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 4. (2023七上·随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龙门子凝道记》)

    [注]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 (1)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B . 对/子骂父 C . 下车/引之 D . 故人至/暮不来
    2.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释义不对的一项是(   )
      A . 陈太丘与友行(约定) B . 而去(舍弃) C . 与之食(方法) D . 其自食其言也(害怕,担心)
    3. (3)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4. (4) 请结合【甲】【乙】两段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 5. (2023七上·随州期中) 名著阅读。

    【文段一】A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青,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A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文段二】但是B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1. (1) 这两个文段中A是(人物),B是(人物)。
    2. (2) 虚拟情境:我在书塾里上课时描绣像,被寿镜吾老先生狠狠批评了一顿,这件事被同窗阿祥发在了微信朋友圈,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我身边的亲朋好友、邻里街坊都知道了此事。长辈得知此事后,见到了我,反应也有所不同,下面是他们所说的话。请根据情境补充对话

      沈四太太:“上课时不要描绣像了啊,这样学不到东西的呀!”

      A:“绣像描得好不好啊?下次描给我看看哦,让同学们看看你描得多像!”

      B:“回来啦,快点去写作业,你父亲今天很生气,还不停地问你有没有回来,你可要注意点了。听到没,哥儿,记得么?”

      父亲: 

  • 6. (2023七上·随州期中)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殿廊下,鸣钟击(pán),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liáo)绕。 B . 计程车像饥(huáng)拥来。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燥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yīn)不再有用处。 C . 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chǎn)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juàn)。 D . 在众目睽睽(kuí)之下决不能就此作罢,遭人(shěn)笑。他把扩音机紧靠住洞口,把音量开到最大限度,振耳欲聋的声音源源不断地从扩音机里传了出来。
  • 7. (2023七上·随州期中)  初中学习了两个月,同学们感到课本中的知识丰富多样,于是有了以下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请你选出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 )
    A . 中国古代人在交流中经常使用敬辞和谦辞。敬辞如尊君、贵姓、惠存、高见等,谦辞有舍弟、拙著、寒舍、薄礼等。 B . 《再塑生命的人》选自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的教育引导下,走出了迷茫绝望,获得了新知和幸福。 C . 《金色花》的作者是泰戈尔,印度著名的诗人,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诗集有《新月集》、《园丁集》、《繁星》、《春水》等。 D .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一起被南宋理学家朱熹合称为“四书”。
  • 8. (2023七上·随州期中)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义务教育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让青少年学生感受令行禁止的严明纪律,养成雷厉风行的顽强作风,历练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树立奉献国防、报效国家的观念,做到以军辅德、以军促智、以军健体、以军创美。

    ①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②积极开展少年军校、军事夏(冬)令营等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③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国防教育

    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国防观念

    ⑤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防常识和技能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③①②④⑤ C . ④⑤③①② D . ②①③④⑤
  • 9. (2023七上·随州期中) 下列文段画线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是( )

    我看着父亲两鬓霜花尽染,走路也不再像从前那般虎虎生风,①不知道那个曾经专横霸道的人去哪儿了?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越来越虚弱、越来越无力的老者,看得我心中生出痛楚。③“爸爸,您的箫呢?”我说:“真想听您再吹吹!”父亲笑,把箫放在嘴边比划着,④一首“月光下的凤尾竹”仍能吹响,曲调却没有当初那么流畅了。

    A . B . C . D .
  • 10. (2023七上·随州期中) 综合性学习。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古人这样告诫我们:“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七年级(1)班下周将召开一次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 (1) 班级想邀请本校心理咨询室的高老师参加活动,班长推荐你去邀请,你会对高老师这样说:“”。
    2. (2) 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活动一: 

      活动二:

四、写作(50分)
  • 11. (2023七上·随州期中) 按要求完成作文 。

    “谢谢”,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也是最温暖的词汇。谢谢亲人,朝夕陪伴,倾情以待;谢谢挫折,激人奋进,促人成长;谢谢阳光,普照万物,宽厚无私……

    请以“谢谢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⑵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文体要鲜明。

    ⑶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⑷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⑸字数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