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4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4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更新时间:2024-09-29 浏览次数:9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2024·重庆) 为了解动物共存方式,科学家调查M1等西南3个山系肉食动物的捕食偏好,如图推断最合理的(       )

    A . 棕熊从低营养级中获得能量少,对其所在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弱 B . M2的豹猫和雪豹均为三级消费者,处于第四营养级 C . 3个山系中,M3的肉食动物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均最高 D . 大型捕食者偏好捕食小型猎物,大、小型肉食动物通过生态位分离实现共存
  • 2. (2024·江西) 假设某个稳定生态系统只存在一条食物链。研究人员调查了一段时间内这条食物链上其中4种生物的相关指标(如表,表中“—”表示该处数据省略)。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这4种生物在食物链中的排序(      )

    物种

    流经生物的能量(kJ)

    生物体内镉浓度(μg/g)

    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指数(一般情况下,数值越大,生物被捕食的压力越大)

    0.03

    15.64

    0.08

    1.60×106

    1.05

    2.13×108

    A . ④③①② B . ④②①③ C . ①③②④ D . ④①②③
  • 3. (2024·贵州) 孑遗植物桫椤,在贵州数量多、分布面积大。调查发现,常有害虫啃食桫椤嫩叶,影响桫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桫椤的植株高度不属于生态位的研究范畴 B . 建立孑遗植物桫椤的基因库属于易地保护 C . 桫椤有观赏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 . 能量从桫椤流向害虫的最大传递效率为20%
  • 4. (2024·贵州) 在公路边坡修复过程中,常选用“豆科—禾本科”植物进行搭配种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边坡修复优先筛选本地植物是因为其适应性强 B . “豆科—禾本科”搭配种植可减少氮肥的施用 C . 人类对边坡的修复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D . 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属于分解者
  • 5. (2024高三上·金华月考) 某稳定的生态系统某时刻第一、第二营养级的生物量分别为6g/m2和30g/m2 , 据此形成上宽下窄的生物量金字塔。该生态系统无有机物的输入与输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能量不能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一营养级 B . 根据生物体内具有富集效应的金属浓度可辅助判断不同物种所处营养级的高低 C . 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D . 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 6. (2024高三上·大祥月考) 人的前胰岛素原是由110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前胰岛素原经一系列加工后转变为由51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胰岛素,才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该实例体现了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下列叙述与上述观念不相符合的是(      )
    A .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丰富多样,其物质循环的速率快 B . 高温处理后的抗体,失去了与抗原结合的能力 C . 硝化细菌没有中心体,因而不能进行细胞分裂 D . 草履虫具有纤毛结构,有利于其运动
  • 7. (2024·湖北真题) 研究发现,某种芦鹀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三个种群,因栖息地环境的差异导致声音信号发生分歧。不同芦鹀种群的两个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相较于其他鸣唱特征有明显分歧。因此推测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在芦鹀的早期物种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芦鹀的鸣唱声属于物理信息 B . 求偶的鸣唱特征是芦鹀与栖息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 . 芦鹀之间通过鸣唱形成信息流,芦鹀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 D . 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的差异,表明这三个芦鹀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 8. (2024·新课标) 采用稻田养蟹的生态农业模式既可提高水稻产量又可收获螃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该模式中水稻属于第一营养级 B . 该模式中水稻和螃蟹处于相同生态位 C . 该模式可促进水稻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D . 该模式中碳循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间进行
  • 9. (2024·全国甲卷) 某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种群之间数量变化的关系,如甲数量增加导致乙数量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数量的变化不会对丙数量产生影响 B . 乙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 C . 丙可能是初级消费者,也可能是次级消费者 D . 能量流动方向可能是甲→乙→丙,也可能是丙→乙→甲
  • 10. (2024·北京) 1961年到2007年间全球人类的生态足迹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从未明显下降过 B . 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地球生态容量的1.4倍 C . 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生态足迹 D .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
  • 11. (2024·北京)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一度濒临灭绝。我国朱鹮的数量从1981年在陕西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万只以上,其中北京动物园38岁的朱鹮“平平”及其27个子女对此有很大贡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 B . 朱鹮数量已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 C . “平平”及其后代的成功繁育属于易地保护 D . 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
  • 12. (2024高二下·射洪期末) 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2hm2下降至0.2958hm2 , 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7hm2下降到0.4498hm2 , 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 B . 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 C . 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 D . 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
  • 13. (2024·湖北真题)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B . 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 C . 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 D . 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
  • 14. (2024·黑吉辽) 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 B . 在近海中网箱养鱼不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C .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 D . 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
  • 15. (2024·浙江选考)  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通过多年努力,其数量明显增加。下列措施对于恢复白头叶猴数量最有效的是(    )
    A . 分析种间关系,迁出白头叶猴竞争者 B . 通过监控技术,加强白头叶猴数量监测 C .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白头叶猴栖息地 D . 对当地民众加强宣传教育,树立保护意识
二、多项选择题
  • 16. (2024·湖南) 土壤中纤毛虫的动态变化可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后,10年内不同恢复阶

    段土壤中纤毛虫物种数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统计土壤中某种纤毛虫的具体数目可采用目测估计法 B . 退耕还林期间纤毛虫多样性及各目的种类数不断增加 C . 调查期间土壤纤毛虫丰富度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D . 退耕还林提高了纤毛虫的种群密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17. (2024·黑吉辽) 如图为某红松人工林能量流动的调查结果。此森林的初级生产量有很大部分是沿着碎屑食物链流动的,表现为枯枝落叶和倒木被分解者分解,剩余积累于土壤。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其包括净初级生产量和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

    A . E是太阳照射到生态系统的能量 B . E2属于未被利用的能量 C . E3占净初级生产量的36% D . E3的产生过程是物质循环的必要环节
三、非选择题
  • 18. (2024·北京) 花葵的花是两性花,在大陆上观察到只有昆虫为它传粉。在某个远离大陆的小岛上,研究者选择花葵集中分布的区域,在整个花期进行持续观察。
    1. (1) 小岛上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
    2. (2) 观察发现:有20种昆虫会进入花葵的花中,有3种鸟会将喙伸入花中,这些昆虫和鸟都与雌、雄蕊发生了接触(访花),其中鸟类访花频次明显多于昆虫;鸟类以花粉或花蜜作为补充食物。研究者随机选取若干健康生长的花葵花蕾分为两组,一组保持自然状态,一组用疏网屏蔽鸟类访花,统计相对传粉率(如图)。

      结果说明由此可知,鸟和花葵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单选)。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种间竞争
      D.寄生

    3. (3) 研究者增加了一组实验,将花葵花蕾进行套袋处理并统计传粉率。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4. (4) 该研究之所以能够揭示一些不常见的种间相互作用,是因为“小岛”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小岛”在进化研究中也有独特优势,正如达尔文在日记中写道:“……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的特征一直深深地触动影响着我。这些事实勾起了我所有的想法。”请写出“小岛”在进化研究中的主要优势。
  • 19. (2024·江西) 福寿螺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因其食性广泛、繁殖力强,给输入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 (1) 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福寿螺以水稻为食,鸭以福寿螺为食。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
    2. (2) 研究人员统计发现,福寿螺入侵某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从食物和天敌的角度分析
    3. (3) 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相关(均匀度指群落内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一定条件下,物种均匀度提高,多样性也会提高)。研究人员统计了福寿螺入侵某湿地生态系统前后,群落中各科植物的种类及占比(见表),福寿螺的入侵使得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判断依据是 

      入侵前

      入侵后

      物种数目(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物种数目(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10

      4.6~4.8

      8

      1.1~1.8

      9

      3.1~3.3

      7

      1.8~2.5

      5

      3.1~3.3

      4

      3.0~3.2

      3

      2.7~2.8

      3

      19.2~22.8


      总个体数(个):2530

      总个体数(个):2550

    4. (4) 通过“稻鸭共育”技术在稻田中引入鸭防治福寿螺的危害,属于 防治。为了验证“稻鸭共育”技术防治福寿螺的效果,研究人员在引入鸭之前,投放了一定数量的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占比分别为70%、20%和10%),发现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的捕食率分别为95.2%、60.3%和1.2%,结果表明该技术能防治福寿螺危害。从种群年龄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
  • 20. (2024·湖南) 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与脲酶活性可反映土壤的肥力状况。为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分组如下:不施肥(CK)、有机肥(M)、化肥(NP)、麦秸还田(S)、有机肥+化肥(M+NP)、麦秸还田+化肥(S+NP),其中,NP中氮肥为尿素,麦秸未经处理直接还田,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属于,施用的肥料属于。M、NP和S三种施肥方式中,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最大的是
    2. (2) 研究还表明,与CK组相比,S组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据图a分析,其原因是;秸秆可用于生产畜禽饲料和食用菌,畜禽粪便和使用过的食用菌培养基用于还田,该利用方式能降低生态足迹的原因是
    3.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填序号)。

      ①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氮的循环效率

      ②施肥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

      ③为提高土壤肥力,短期内施用有机肥比化肥更有效

      ④施用有机肥时,松土可促进有氧呼吸

  • 21. (2024·湖北真题)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系统,多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生物干扰的共同影响退化严重。高原鼢鼠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年栖息于地下。有研究发现,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时形成的众多土丘,能改变丘间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对该栖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空间结构以及物种组成等产生显著影响。随着高原鼢鼠干扰强度增大,鼠丘密度增加,样地内植物物种数明显增多,鼠丘间原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比减少,其他杂草的占比逐渐增加。

    回答下列问题:

    1. (1) 调查鼠丘样地内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2. (2) 高原鼢鼠干扰造成微生境多样化,为栖息地植物提供了更丰富的 ,促进植物群落物种共存。
    3. (3) 如果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及人为干扰如过度放牧等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发生逆行演替,其最终生态系统类型可能是 。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演替后的最终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是 (填序号)。

      ①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减少

      ②群落结构不变,物种丰富度增加

      ③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物种丰富度减少

      ④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增加

    4. (4) 在高原鼢鼠重度干扰的地区,如果需要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的措施是 ,其原理是 
    5. (5) 上述材料说明,除了人为活动、气候变化外,群落演替还受到 等生物因素的影响(回答一点即可)。
  • 22. (2024·新课标) 厦门筼筜湖经生态治理后环境宜人,成为城市会客厅,是我国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 (1) 湖泊水体的氮浓度是评价水质的指标之一,原因是 
    2. (2) 湖区的红树林可提高固碳效率、净化水体。在湖区生态系统中,红树植物参与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还有 (答出2点即可)。
    3. (3) 湖区水质改善后鸟类的种类和数目增加。鸟类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答出2点即可)。
    4. (4) 生态修复后湖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 
  • 23. (2024·黑吉辽) 为协调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者在近海渔业生态系统的管控区中划分出甲(捕捞)、乙(非捕捞)两区域,探究捕捞产生的生态效应,部分食物链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甲区域岩龙虾的捕捞使海胆密度上升,海藻生物量下降。捕捞压力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引起海胆的迁出率和 上升。乙区域禁捕后,捕食者的恢复 (填“缓解”或“加剧”)了海胆的种内竞争,海藻生物量增加。以上研究说明捕捞能 (填“直接”或“间接”)降低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藻的生物量。
    2. (2) 根据乙区域的研究结果推测,甲区域可通过 调节机制恢复到乙区域的状态。当甲区域达到生态平衡,其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 
    3. (3) 为了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构建生态学模型,探究岩龙虾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其数量的动态关系。仅基于模型(图2)分析,对处于B状态的岩龙虾种群进行捕捞时,为持续获得较大的岩龙虾产量,当年捕捞量应为 只;当年最大捕捞量不能超过 只,否则需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岩龙虾种群的延续,原因是 

  • 24. (2024·浙江选考)  不经意间观察到一些自然现象,细究之下,其实有内在的逻辑。回答下列问题:
    1. (1) 随着春天的来临,内蒙古草原绿意渐浓,久违的动物们纷纷现身,这种场景的出现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成群的牛、羊一起在草原上觅食,他们之间虽然食性相似但是竞争不明显,可以用来解释;草原群落的演替结果在几年内并不容易观察到,其原因是:植物每年的生长季短,且常遭食草动物啃食,导致不易。近年来,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不再主动猎狼,但狼也只是偶见于内蒙古草原地区。从狼在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的角度分析,他无法在牧区立足的原因有。为了畜牧业的兴旺,牧民们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一定的干预,例如对牛羊取食之余牧草及时收割、打包,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这项干预措施的意义有
    2. (2) 学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了一些现象,生活在寒冷地带的木本植物,多数体表颜色较深,如叶为墨绿色,茎或枝条为黑褐色;而生活在炎热地带的木本植物,往往体表颜色较浅,如叶为浅绿色,茎或枝条为浅绿色。有些学者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在寒冷环境下,深色体表的植物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利于维持细胞内酶的活性。

      Ⅰ.某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以验证学者们的解释是否正确。在①②④各环节的选项中,分别选择1-2项,填入方案中的空格,完善一套实验方案,使之简单,可行。

      ①实验材料或器材的选择预处理:

      A.两组等容量的烧杯,烧杯内盛满水

      B.两种生长状态类似且体表颜色深浅有明显差异的灌木

      C.一组烧杯的外壁均涂上油漆,另一组不涂

      D.所有植物根植于相同条件的土壤中

      ②选定正确的监测指标:

      A.植物生物量的增加值 B.温度

      C.植物根长的增加值 D.植物高度的增加值

      ③实验处理和过程:仿照寒冷地带的自然光照条件,将两组材料置于低温条件下(4℃),每次光照5小时。记录处理前后指标的量值。实验重复3次。

      ④预测实验结果和得出实验结论。若,则学者们的说法成立;否则无法成立。

      A.深色组水体的温度值高于浅色组

      B.深色组植物体表的温度值高于浅色组

      C.深色组植物高度的增加值大于浅色组

      D.深色组与浅色组测得的指标差异显著

      Ⅱ.上述实验环节中,选定此监测指标的理由是:ⅰ,ⅱ监测便捷。

      Ⅲ.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植物吸收的太阳能既能用于,又能用于

  • 25. (2024·重庆) 热带雨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森林类型之一。
    1. (1) 用于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热带雨林独特的群落结构特征有(答一点)。
    2. (2) 群落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进行测定,取样面积要基本能够体现出群落中所有植物的种类(即最小取样面积)。热带雨林的最小取样面积应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北方针叶林。
    3. (3) 研究发现,热带雨林优势树种通过“同种负密度制约”促进物种共存,维持极高的生物多样性。

      ①如图所示为优势树种的“同种负密度制约”现象,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填选项)。

      a.母树附近光照不足,影响了幼苗存活

      b.母树附近土壤中专一性致病菌更丰富,导致幼苗死亡率上升

      c.母树附近其幼苗密度过高时,释放化学信息影响幼苗的存活率

      d.母树附近捕食者对种子的选择性取食强度加大,降低了种子成为幼苗的概率

      e.母树附近凋落叶阻止了幼苗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降低了幼苗的存活率

      A.abd

      B.ace

      C.bcd

      D.cde

      ②“同种负密度制约”维持热带雨林极高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 

    4. (4) 热带雨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这一观点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 26. (2024·山东) 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
    1. (1) 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据此(填“能”或“不能”)判断冷杉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群落甲中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冷杉在群落甲中能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的原因是
    2. (2) 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填数字)。
    3. (3) 根据β多样性可以科学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以维系物种多样性。群落丙、丁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6和98,若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高,则应该在群落(填“丙”“丁”“戊”“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理由是
  • 27. (2024·全国甲卷) 鸟类B曾濒临灭绝。在某地发现7只野生鸟类B后,经保护其种群规模逐步扩大。回答下列问题。
    1. (1) 保护鸟类B采取“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模式。就地保护是 
    2. (2) 鸟类B经人工繁育达到一定数量后可放飞野外。为保证鸟类B正常生存繁殖,放飞前需考虑的野外生物因素有 。(答出两点即可)
    3. (3) 鸟类B的野生种群稳步增长。通常,种群呈“S”形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4. (4) 保护鸟类B等濒危物种的意义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