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2024高一上·巧家月考) 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南方遗址大多分布在大的山脉与两湖平原的过渡地区,后来扩展到两湖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北方遗址大多分布于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区,后来扩展到渭河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材料可用来说明(     )
    A . 中华大地文明初现 B . 中国出现文明转型 C . 中华文明分布广泛 D . 中国文明发展缓慢
  • 2. (2024高一上·巧家月考) 距今约4600~3700年的白羊村遗址,位于云南金沙江流域中游地区。经考古,在白羊村遗址发现了房屋、墓葬、灰坑等遗迹,还发掘出大量稻、粟和黍等植物遗存。这表明,白羊村遗址时期,该地区(     )
    A . 栽培作物定居生活 B . 具备国家初始状态 C . 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D . 出现早期文明曙光
  • 3. (2024高一上·巧家月考) 有学者指出:“从考古发现材料分析,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过程,时间上跨越新石器时代晚期,末期到夏商时代;聚落形态上是从部落中心演变为邦国都邑、王国都邑;建筑形态上主要表现在大型城垣、宫殿、宗庙建筑、大型墓葬、高规格手工业作坊的萌生和发展。”据此可知,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     )
    A . 推动着早期国家的形成 B . 表明了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C . 标志着世袭王权的确立 D . 催生了天人合一的天人观
  • 4. (2024高一上·巧家月考) 商代称王的并不仅限于商王,例如周方国季历也称“周王季” “王季” “周王”等,边远地区的部族也纷纷称王。此时“王”的称号可以理解为(     )
    A . 最高的统治者 B . 正统大宗 C . 联盟和方国首领 D . 天下之主
  • 5. (2024高一上·巧家月考)  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赐命礼等伦理定位与价值操演获得了整个社会的精神信仰,进而凝聚成“一心辐揍”的价值思维,将王室与诸侯持为一个政治实体,建构出“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的政治结构。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 .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 B . 国家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增强 C . 贵族统治秩序开始确立 D . 原始民主制遗存依然发挥作用
  • 6. (2024高一上·巧家月考) 关于如图所示土地制度,正确的是(     )

    A . 土地名义上为周天子所有 B . 土地归百姓所有 C . 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 . 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 7. (2024高一上·巧家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的“商业新城市”,如图的中山、临淄、邯郸、安邑、洛阳、咸阳、大梁、郢等。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城市的出现与繁荣(     )

    A . 促进区域内经济的交流 B . 有助于南北文化的互补 C . 形成义利并重的价值观 D .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 8. (2024高一上·巧家月考) 《华阳国志·蜀志》载:“(公元前316年)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世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秦国以“蜀有桀纣之乱”,借此举兵伐蜀。据此可知,当时(     )
    A . 家国同构制度趋于瓦解 B . 儒家德治理念受到尊崇 C .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强化 D . 大国谋求地区政治统一
  • 9. (2024高一上·巧家月考)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法家主张变法,建立中央集权。材料反映出诸子百家(     )
    A . 从不同角度提出治国主张 B . 既相互融合又相互诘难 C . 都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 D . 在治国上具有相通之处
  • 10. (2024高一上·巧家月考) 公元前221年占领了齐国领土后,秦朝已不同于春秋战国时期地处西方一隅的诸侯国,割据形势的结束和疆域范围的扩大,要求统治阶级采取新的统治方法。符合“新的统治方法”的是(     )
    A . 皇帝制度 B . 创设郡县制 C . 北筑长城 D . 颁行《秦律》
  • 11. (2024高一上·巧家月考)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公元前156~前87年,汉武帝时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闲成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 . 汉承秦制 B . 休养生息 C . 重农抑商 D . 统一货币
  • 12. (2024高二上·龙泉驿月考) 汉初,朝廷在地方设置了郡县和同姓诸侯国。朝廷以“同姓一家”对诸侯王进行道德约束,而诸侯王认为“家”无君臣尊卑之分,不听朝廷节制,随意驱逐朝廷在王国设立的官员,自行处置王国相到县一级官员的选用以及封爵禄。这表明当时(     )
    A . 官员任免成为矛盾焦点 B . 监察体制实际效能有限 C . 宗法血缘观念日渐淡化 D . 地方行政制度存在隐患
  • 13. (2024高一上·巧家月考) 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部,各置刺史,秩六百石。刺史的职责是以六条问事。六条之中,有一条针对地方强宗豪右,其余五条针对郡守二千石。西汉刺史的设置(     )
    A . 促使地方行政效能提高 B . 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 解除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D . 造成地方机构重叠加重负担
  • 14. (2024高一上·巧家月考)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上林三官”铸钱,“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此举(       )
    A . 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B .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 . 解决了王国问题
  • 15. (2024高一上·巧家月考) 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根据《汉书》记载,张汤、桑弘羊等法家人物也受到重用。这体现了汉朝(    )
    A . 思想统一不足以巩固政权 B . 儒家思想在实践中名存实亡 C . 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 D . 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二、非选择题
  • 16. (2024高一上·巧家月考)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 17. (2024高一上·南康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 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源头活水,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 (2) 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三中的观点并简析其对儒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 18. (2024高一上·巧家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221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今天中国的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方都在秦朝统一政权管辖下,并设有郡县加以统治。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继承秦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更加强大。汉朝在西域(汉朝以后对今中国甘肃敦煌以西地区的总称)置都护府,增设17郡统辖四周各民族,形成了包括今天新疆各族人民先民在内的疆域宽广的国家……经过秦朝的开创、汉朝的巩固与发展,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此奠定。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19. (2024高一上·巧家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