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12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

更新时间:2024-12-14 浏览次数: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 1. (2023八上·宝安期中) 关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林则徐解释为“器不良”“技不熟”。当代史学家陈旭麓则认为是“因社会落后而政治腐败,因政治腐败而武器陈旧”。对此不同认识解读准确的是(     )
    A . 二者阶级立场相同,但观察角度不同所造成 B . 林则徐作为鸦片战争的亲历者,认识更准确 C . 林则徐的观点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水平 D . 史家与事件无利害关系,结论不带主观因素
  • 2. (2023八上·宝安期中)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和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规定:英美的公民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一切诉讼,中国官员不得过问,只能由各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裁判。这项规定说明(     )
    A . 英美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B . 我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 C . 英美对我国的商品输出更加便利 D . 英美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
  • 3. (2023八上·宝安期中) 条约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某条约规定“向来洋药(鸦片)、铜钱、米谷、豆石、硝磺、白铅等物,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听商遵行纳税贸易。”与该条款相关的战争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中法战争 D . 中日甲午战争
  • 4. (2023八上·宝安期中)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提到:“太平天国……其兴起蓬勃激昂,而其衰亡亦哀婉可悲。……占领南京后,太平军应一鼓作气席卷北上攻下北京,这样就有可能将满清宫廷赶走了。可是林凤祥率领的北伐军并非太平军主力,而是一支孤军深入敌境、自取灭亡的偏师。”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 .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 . 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 C . 绝对平均的革命纲领 D . 军事战略制定的错误
  • 5. (2023八上·宝安期中) 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上,甚至整个晚清的历史上,他都是一个太值得说道的人物。他的著作仅仅一万一千字,却充满了西方化改革精神的治国方略,他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位提出变法维新思想的改革家。上述人物最有可能是(     )
    A . 洪秀全 B . 洪仁玕 C . 康有为 D . 孙中山
  • 6. (2023八上·宝安期中) 随着洋务学堂的兴起,作为美术教育的“图学”受到重视,许多学堂都设有图画课程。如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就开设了“画法”科目,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也设有“船图”、“几何画法”、“焦点透视”等美术课程。这些做法(     )
    A . 重构了国人的审美观念 B . 导致了传统美术的衰亡 C . 便利了西方的文化渗透 D . 适应了工业生产的需要
  • 7. (2023八上·宝安期中) 1840年以后,民间涌现出《朔方备乘》《东北边防辑要》等一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其中主张无论是“筹边”“谋防”,首要一点就是必须“知边”,亦即了解“边情”。这表明(     )
    A . 政府积极筹备边防 B . 边疆危机得到关注 C . 经世致用思潮开始出现 D . 向西方学习受学者重视
  • 8. (2024·铁山模拟)  “这次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亚洲霸主产生。触发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因此具有世界意义。”材料表明当时( )
    A . 东亚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B . 中国封建社会完全崩溃 C . 清政府统治全面走向瓦解 D . 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
  • 9. (2023八上·简阳期中)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
    A . 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 . 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C . 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 被迫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 10. (2023八上·宝安期中) 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对中国同盟会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 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B . 在成立大会上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C . 在成立大会上确定了政治纲领 D .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11. 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时说:“归根结底是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它有欧美式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 . 使社会彻底移风易俗 B . 实现中国政治近代化 C .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D . 为社会进步扫清障碍
  • 12. (2023八上·宝安期中)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屡见不鲜,短或数年、数十年,长或数百年,然周而复始,无非是王朝易姓而已。辛亥革命所终结的,不仅仅是一个王朝,更是一个漫长的时代,一个长达数千年的王朝时代。”这表明辛亥革命最大的功劳是(     )
    A .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B . 结束封建君主专制 C . 结束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D . 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 13. (2024八上·剑阁期中) 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挥笔书写了如下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意为“我们”)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里的“未竟之功”是(    )
    A .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 . 结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 推翻满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D . 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14. (2023八上·宝安期中) 1911年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应苏州立宪派和绅商的要求,在江苏巡抚衙门前挂上“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招牌,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都督府命令全省各地的原任地方官照常办事。广西、安徽的革命也大概如此。上述现象能够表明(     )
    A . 清朝官僚拥护资产阶级革命 B . 封建官僚合力推翻清朝统治 C . 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D . 中华民国政权得到空前支持
  • 15. (2023八上·宝安期中)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制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确定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采取国家元首行政首脑一体化的制度。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改为内阁制,突出议会的作用。这一调整表明(     )
    A . 革命党试图用法律来防止专制独裁 B . 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C . 约法有效维护了民主共和政治体制 D . 议会逐渐取代总统成为权力的中心
  • 16. (2023八上·吴中期中) “蔡锷与从前的老师梁启超宣誓讨袁,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保卫中国四亿黎民的荣誉和骨气。云南革命党人……向袁发布通牒,给他两天时间取消帝制运动。当袁拒绝时,云南便于12月25日宣布独立。"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辛亥革命 B . 二次革命 C . 护国战争 D . 护法运动
  • 17. (2023八上·宝安期中)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 . 列强瓜分中国时期 B .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C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 . 辛亥革命时期
  • 18. (2023八上·宝安期中) 陈独秀曾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对当时的北洋政府进行痛斥,提出国民要有理智与判断的自觉,才能避免亡国。据此可知,陈独秀认为救国救民之路在于(     )
    A . 发动学生运动 B . 革新政治制度 C . 提倡学术自由 D . 解放民众思想
  • 19. (2023八上·宝安期中) 傅斯年反思五四运动时说“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勃兴,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     )
    A .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 . 催生了中国无产阶级 C .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 . 凝聚了伟大民族力量
  • 20. (2024九下·绵竹模拟) 在中国近代史上,同样是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1895年的“公车上书”没能阻止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却使北洋政府拒绝了《巴黎和约》的签订。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出现,主要是( )
    A . 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 B . 斗争主导力量的差异. C . 列强对华态度的改变 D . 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
  • 21. (2023八上·宝安期中) 中共一大时,因为历史的局限性,中共简单地认为其面临的任务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没有意识到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一缺陷在中共二大时获得了解决。材料反映了中共在早期探索中
    A . 适时调整革命纲领 B . 高度重视农村发展 C . 十分关注百姓生活 D . 致力改善国共关系
  • 22. (2023八上·高州月考)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对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表文告称:“劳动者能有武器,岂能任他们如此杀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   )
    A . 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B . 打击封建军阀的紧迫性   C . 实行战略转移的可能性 D . 发起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 23. (2023八上·宝安期中)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追求的核心素养之一,而“国家主权意识”又是“家国情怀”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史实中,能体现当今“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的有(     )
    A . 虎门销烟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B .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C .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D .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 24. (2023八上·宝安期中)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遭受侵略的历史,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略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材料一:“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在1858年与英法的天津谈判中,咸丰帝和其朝臣最不能容忍的是“公使驻京”这一内容。咸丰帝甚至打算以全免进口关税换取公使不驻北京。而当时西方国家互派大使常驻对方首都,已经是外交惯例。为此,清朝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抗争,致使战争不断升级,最终付出惨痛代价。

    ——摘编自任世江《初中历史课程“点—线”解析(一)》

    材料三:历史常把战争的痛苦与灾难尽量往战败者身上堆,同时又把痛定思痛、改弦更张的机遇留给战败者。……战局初开,赫德就说:“这场纠纷对中国来说,也许会产生某些好的后果。如果这次能够吃一亏,学一回乖,因而造成认真的改革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伏荣玺《甲午战败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心态的影响》

    材料四: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娥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各国军队在北京划区驻扎,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屈辱,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

    ——摘编自《复兴之路》

    1. (1) 材料一中英国对旧中国采用的“暴力”是指哪一事件?你如何理解“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这句话?
    2. (2) 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外交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以此为借口使战争升级的表现。
    3. (3) 材料三所述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出现了什么局面?梁启超所说中国“大梦之唤醒”有何表现?
    4. (4) 材料四中“国耻”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 (5)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 25. (2023八上·宝安期中) 某同学学习中国近代史期间,整理出来了如下的表格。

    时间

    事件

    学习

    19世纪中后期

    洋务运动

    西方先进器物

    1898年

    A

    君主立宪制

    1911年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制

    1915年

    新文化运动

    B

    1. (1) 请你写出A、B的内容并为这位同学所拟的表格进行命名
    2. (2)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