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土地 | 兵力 | 财力、人口 |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
西周 | 直辖方圆千里 | 直辖14万人 |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 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 |
东周 | 方圆百里 | 直辖几千人 | 人口所对无几,财力减少 | 天子成为傀儡,依靠强大的诸侯 |
项目 | 西周分封制 | 秦朝郡县制 |
传承方式 | 诸侯爵位世袭 | 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 |
地方权力 | 诸侯有封地,有经济收入 | 郡县长官无封地,只有俸禄 |
与中央关系 | 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 | 郡县要绝对服从中央管理 |
树皮 麻头 破布 旧渔网
材料一 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呈现浓厚的地域色彩,晚期遗存则与长江、黄河流域有较大一致性,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文化特征为几何印纹(圆点、圆圈,方格、菱形、回纹、米字形纹,平行曲折线纹、雷纹等)。主要器物有肩石器、平底鼎、豆、盘。陶器具有相当的原始性,颜色不纯,火候也较低,陶器上的绳纹、篦点纹表现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主要分为贝丘遗址和沙丘遗址两类。其中位于深圳市大鹏半岛的咸头岭遗址就属于沙丘遗址,距今约7000-6000年,是珠三角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深圳地区原始居民的居住地不再集中在沿海沙丘,而是分散开来,有的留在原有沙丘地,有的迁至较靠内陆的山岗坡地、台地居住。
——摘编自张一兵《深圳通史》
材料三 深圳市龙华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简表
序号 | 名称 | 地点 | 主要遗物 |
1 | 猪仔沥山遗址 | 龙华松和小学南侧 | 石器:镞6件,砺石2件,斧1件。陶片:夹砂粗陶和几何印纹陶片。 |
2 | 斜岭遗址 | 龙华陂兰村斜岭西 | 石器:仅发现砺石。陶片:夹砂粗陶,泥质陶;饰三角纹、编织纹。 |
3 | 斜岭岗遗址 | 龙华共和社区西南斜岭岗山项 | 石器:小型石斧、石铲。陶器:泥质印纹硬陶、夹砂灰陶、纹饰有方格纹、夔形纹、米字纹和复合纹等,器形有罐和碗等。 |
4 | 弓村遗址 | 龙华三联弓村 | 陶器:罐1件,有曲折纹、篮纹、编织纹、复线弦纹和复线水波纹陶片。 |
5 | 后背山遗址 | 龙华油松村 | 石器:石镞。陶器:夹砂粗陶。 |
6 | 早禾岭遗址 | 龙华清湖村 | 石器:锛3件,凿1件,环1件。陶器:罐1件,纺轮1件。大量几何印纹软陶器。 |
7 | 鹅冠山遗址 | 龙华清湖村 | 石器:数件风化严重的凿等残石器。陶片:几何印纹软陶,有方格纹、云雷纹,曲折纹等 |
8 | 飞鹅岭遗址 | 龙华清湖村 | 石器:锛、凿和砺石。陶器:均为几何印纹软陶,纹饰有曲折纹和篮纹。 |
9 | 东埔山遗址 | 龙华瓦窑排 | 石器:锛3件,镞5件,砺石2件,穿孔石铲1件,矛1件,水晶尖状器1件,残石器8件。陶片:纹饰有方格纹、曲折纹、叶脉纹、云纹等。 |
10 | 羊梅坑山遗址 | 龙华瓦窑排村西 | 石器:锛3件。陶器:绳纹夹砂粗陶。 |
11 | 追树岭遗址 | 观澜东庵村 | 石器:23件。陶器:豆和纺轮各1件。陶片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 |
12 | 鹅公岭遗址 | 观澜东庵村 | 石器:有肩石斧、有段石锛、石铲、石凿等。陶器:夹砂粗陶,几何印纹软陶,饰曲折纹、方格纹等;硬陶,饰夔纹、方格纹。 |
13 | 乌背岭遗址 | 观澜东庵村 | 石器:双肩锛1件,梯形锛1件。陶片:几何印纹软陶居多,饰云雷纹曲折纹、叶脉纹、篮纹、旋涡纹等。 |
——摘编自陈海滨《深圳古代史》
请回答
材料一 汉字书写材料的演变
材料二 统一文字
材料三 《兰亭集序》(摹本)
请回答
【民族之源】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民族一统】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民族交融】
材料三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历史趋势】
材料四 中国历史纪年表(夏一清)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