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五年级上册语文单元主题阅读:06 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

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

更新时间:2024-10-16 浏览次数:18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课外阅读。

    母亲与读书

    大抵所有少年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而我的,是成为齐天大圣孙悟空。犹记得四岁那年,妈妈买的《西游记》不过是套薄薄的连环画,却足以令我对这个上得天、入得地的孙大圣佩服得不得了。一把芭蕉扇能扇灭火焰山上的火,一双火眼金睛能识别是人是妖,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岂能不是英雄?可是,童年里,不仅有孙悟空带给我的惊喜,还有妈妈逼哄我读书,那犹如末日般的记忆!

    有时妈妈会和颜悦色,“宝宝,咱们来读读《三字经》,来,‘人之初,性本善’”;有时,妈妈会一脸庄重,“儿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天你必须要背过这几首诗”;更多时候,妈妈会字正腔圆地为我诵读长篇大论,说是培养我的语感。那时,在“高压”式的阅读训练下,我能在客人面前一字不落地背诵《三字经》和近百首唐诗,高兴得妈妈常常对我又抱又亲。那时,虽然阅读能愉悦母亲和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但在心底,我是抵触阅读的!讨厌晦涩的唐诗宋词,小小年纪,哪里明白什么“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呢?有那个琢磨的时问,我更愿和小伙伴玩球、打游戏!也以为,我永远也不会真心喜欢上阅读。

    小升初很快来临,默写古诗词是必考题目。当许多同学为之困扰时,我却可以轻松应对。也因为语文的高分,得以进入当地最好的初中。看着录取红榜上自己的名字时,我心里略微明白了,妈妈的坚持还是有道理的。

    上初中了,告别了《安徒生童话》和《一千零一夜》,我狂热地喜欢上了侦探小说,多少次,趁父母睡熟,我躲在被窝里偷偷看,代价是第二天上课时的昏昏欲睡。我还常常模仿侦探小说里反派人物的口气,故作阴沉地跟父母说话,全然不顾妈妈眼底深深的担忧。一次,妈妈劝我要读适合自己的、健康向上的课外书,我却振振有词:“不是您让我看书的吗?我看这些书挺好的啊,有什么不对啊?”妈妈叹息着走开了。一天晚上,我看完推理小说后入睡,梦见有人拿着一把枪在追我,小说里熟悉的场景让我大声呼叫、冷汗淋漓。闻声赶来的妈妈心疼地抱着我哭道:“儿子,你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不足以承受这些,我们不看了,好吗?”在母亲的泪水里,我突然明白:人生分好多个阶段,一个阶段只能阅读一个阶段的书,阅读不当,也会让成长变得不快乐!

    曾经懵懂无知的少年渐渐长大,如今的我,已学会甄别和选择阅读更适合自己身心成长的书籍。《论语》让我沐浴圣贤光芒一路前行;《十万个为什么》是我通往大自然的密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我要坚强不屈,做命运的强者。而今,我吟诵唐诗宋词,也不再觉得它们晦涩枯燥,而是充满了灵动的生命力。

    书香伴我成长,见证我的一次次蜕变,也见证了母爱无疆。

    1. (1) “可是,童年里,不仅有孙悟空带给我的惊喜,还有妈妈逼哄我读书,那犹如末日般的记忆!”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 读《西游记》给“我”带来了惊喜。 B . 小时候“我”不喜欢甚至厌恶读书。 C . 妈妈总是逼“我”读书。 D . 读书是容易做噩梦的。
    2. (2) 小时候,“我”读书时有哪些误区?
    3. (3) 选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
      A . 首尾照应。 B . 总结全文。 C . 自然结尾。 D . 回扣题目。
    4. (4) 你一定读过很多书,请你仿照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接着写两句。
    5. (5) 选文的题目为什么是“母亲与读书”?可不可以改为“我与读书”?为什么?
  • 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爸爸的胳膊长(节选)

    秦湄毳

    小时候,一家人团团围坐在长方形的餐桌旁,爸爸总是坐在最远的地方,什么样的美味佳肴,都搁置在我们兄妹的眼皮底下。

    我们吧唧吧唧吃得香甜,从没意识到有什么不妥。

    直到有一天,哥哥读了大学,他第一次从省外回家,带了爸爸爱喝的铁观音。他沏好茶,一圈圈的烟雾飘向坐在餐桌角落里的爸爸。爸爸欣慰地笑着,哥哥说:“爸,你坐中间来吧,这会儿就不用体现你的优势了。”爸爸依然跟平时一样,叨唠一句:①“爸的胳膊长。”坐在那里不移动。妈 妈在一旁看了,推推他:“你这老头子,总是仗着胳膊长咋的?快,往前凑凑!”

    从此以后,只要哥哥在家,爸爸也不再争夺,幸福地被哥哥推拥到中间的位置。

    后来,哥哥带了女朋友回来——不用说,连我这个小妹也得往边儿靠。妈妈在摆放碗筷的时侯,依然把爸爸的位置安排得最远,荤的素的香的甜的,妈妈总是堆在哥哥和他女朋友的眼前。直到我嫂子进了门,爸爸依然是因为“胳膊长”而坐得离菜们汤们远远的。

    等到我也带了男朋友回家,那时又有了小侄儿,爸爸的胳膊变得更长,坐在最远的角落里,任凭谁劝,他也不换地方。有时,妈妈干脆就专门拿个菜碟,各样菜给他夹一些。“独享”的时候,他时常停下来笑眯眯地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后来,爸爸比妈妈先退休,②他天天上早市采购各样食材,烹调各种美味,把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以神厨自居的爸爸,总是坐着偏席,③看着儿孙们饕餮(tāo tiè),他花白的眉毛里洋溢着喜悦 , ④“幸福的人都是胳膊长,爸这辈子都胳膊长

    唉,亲爱的老爸,哪里是您的胳膊长,分明是您和妈妈对我们的爱无边呢!

    1. (1) 破折号的作用通常有:①表示声音的延长;②表示内容的省略;③表示意思的转折;④表示意思的递进。短文第5自然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填序号)
    2. (2) 第2自然段中的“吧唧吧唧”是个拟声词,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我们”____时的样子,表明“我们”____。(   )(填序号)。
      A . 年少无知,在父母面前无所顾忌的心理 B . 吃饭时感到饭菜非常香甜,没有顾及自己的吃相
    3. (3) 品读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选择运用的描写方法(填序号),并完成练习。
      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神态描写
      D.动作描写
      E.心理描写

       ②    ③    ④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的父亲。

    4. (4) 爸爸真的是胳膊长吗?读了短文,你想对文中的爸爸说些什么?
  • 3. 课外阅读

    鳝鱼骨里的妈妈滋味(节选)

        小时候,我家门前的屋檐下摆了一个鳝鱼摊子,专卖炒鳝鱼和鳝鱼面。

        摊子黄昏才开张,正是我放学返家的时间,远远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香味猛然飘进我的鼻子,把我勾到摊子前面,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为什么要低着头呢?因为炒鳝鱼的价钱很贵,我们根本吃不起。

        妈妈经常向卖鳝鱼的妇人央求拜托,杀了鳝鱼剩下的骨头,一定要留给我们。妈妈深信鳝鱼的骨头充满钙质,还有各种(推 维)生素,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大有帮助。

        每天晚上,妈妈总会从鳝鱼摊提回一大袋的骨头,洗也不洗就丢到大锅里熬煮。为什么洗也不洗?因为,妈妈说鳝鱼骨头上还带着鲜血,那是最为滋补的,洗净多么可惜!熬过两三个小时,鳝鱼骨头几乎在锅中化完,汤水变成咖啡色,水面上浮着油花,这时,妈妈会(洒 撒)一把葱花,关火。

        鳝骨汤熬成时,夜已经深了。妈妈把我们叫到灶间,一人一碗汤,再配上她在另一家面包店要来的面包皮,在锅里烤热了,变成香味扑鼻的饼干。我们细细地咀嚼面包皮,配着清甜香浓的鱼骨汤,深深感觉到生活的幸福。

        只要卖鳝鱼的来摆摊,我们一定会喝鳝鱼骨汤,奇怪的是,我从来没有喝腻过,而且一直觉得这是人间(至 致)极的美味。

        最神奇的,算是炸鳝鱼骨了。鳝鱼骨本来是歪曲扭动的,下了油锅时忽然被拉直了,一条一条就像薯条一样,起锅时撒一些胡椒盐,香、酥、脆,真是美味极了。

                               (选自《新作文(冰心少年文学)》2017年第6期)

    1. (1) 请你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汉字。
    2. (2) 请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完成填空。

      “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意思是,"我”却“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是因为。由此可以感受到“我”是一个的孩子。

    3. (3) 文中的妈妈是怎样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增加营养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4. (4) “鳝鱼骨里的妈妈滋味”是一种什么滋味呢?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 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幸运的人

    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爸爸辛辛苦苦地工作。儿子很懂事,从不向父母提要求。有一天,儿子眉头紧锁。细心的父亲关切地问儿子,儿子吞吞吐吐地说:“同学们都有自行车,只有我没有……”父亲沉默了,因为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钱。

    过了几天,儿子欣喜地跑回家:“爸爸,给我两元钱吧。我要玩转盘游戏,奖品有自行车。”父亲看着儿子渴望的眼神,马上掏出了两元钱。一会儿,儿子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父亲又一次沉默了。

    第二天,父亲让儿子再去试一下运气。儿子有点儿迟疑不决,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还是拿着钱走了。这次,儿子蹦蹦跳跳地回家了:“我中了自行车,我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了……”若干年后,儿子事业有成,拥有了不薄的家产,那辆自行车他一直珍藏着。

    父亲临终前,把儿子叫到床前:“你知道那辆自行车是怎样中的吗?”儿子困惑地看着父亲。“那辆自行车其实是爸爸买的。我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买下了那辆自行车。因为我不想破坏你的感觉,想让你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为此,我花了整整10年才把钱还清……”

    在儿子的泪眼中,父亲的白发模糊了。

    这个儿子就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多湖辉。他的一个著名理论就是:让孩子觉得他是最幸运的人,那么他就一定能成为最成功的人!

    1. (1) 儿子第一次说的话里,有一个省略号。他会说什么呢?请补写出来。
    2. (2) 儿子想买自行车却为什么会“吞吞吐吐地说”?
    3. (3) 仔细阅读短文,思考:父亲的两次“沉默”,各是为什么而沉默?

      第一次沉默:,第二次沉默:

    4. (4) 儿子已拥有不薄的家产,为什么还留着那辆自行车?
    5. (5) 文中的儿子是个幸运的人,他的幸运是什么?
    6. (6) 你觉得文中的儿子听到父亲的这一番话,会对父亲说些什么?
  • 5. 课外阅读。

    回忆中的家(节选)

    当我还是个十岁孩子的时候,我非常想要一辆自行车。我父亲说我们穷得捉襟见肘。从那时起我就不再提起此事……直到有那么一天,我从市场上跑回家,激动地告诉家里的人,摸彩的头奖是——一辆自行车!而一张彩票只要二十芬尼!父亲笑了。我请求道:“我们买两张彩票,或者甚至买三张彩票,行吗?”父亲回答说:“我们穷人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我央求着,父亲摇摇头。我哭了起来,于是他让步了。“好吧,”他说,“明天下午我们赶年集。”我高兴极了。

    第二天下午到了。谢天谢地,车子还在原地放着。我可以买一张彩票。摇奖的轮盘嘎吱嘎吱地转着。我没中彩。不要紧,车还在,没有人把它赢走……头奖。第二次开奖的时候,我从摇篮里拿了第二张彩票,心都要跳到嗓子眼了。摇奖的轮子吱吱嘎嘎地响着。喀哒一声停了下来。中奖号正是27号——我赢了。

    父亲死后不久,母亲才把当时的真相告诉我……父亲头一天去找房东借了150马克。然后又找摸奖处的人,按商店价格买下这部自行车,并对他说:“明天我带着一个小男孩来,请您让他的第二张彩票中奖。他应该比我更好地学会相信他的运气。”摇彩轮的人手艺很熟练,他非常有把握,想让哪个号码中奖,哪个号码就能中奖。就这样,我得到了那辆梦寐以求的自行车。

    这笔钱是我父亲分很多期一点点还清的……而我当时却很高兴,只有孩子才会那么高兴。因为我的车确确实实只花了40芬尼。

    (选自《精致小品B》武汉出版社)

    1. (1)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相信— 熟练—

    2. (2) 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四字词语。

      ①睡觉做梦时也在追求。形容迫切期望。

      ②拉一下衣襟,胳膊肘就露了出来。形容衣服破烂,生活穷困。

    3. (3) 文中两处破折号作用相同,它们的作用是(    )
      A . 表示插说。 B . 补充说明。 C . 表示解释说明。 D . 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4. (4) 文中“第二次开奖的时候,我从摇篮里拿了第二张彩票,心都要跳到嗓子眼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 (5) 文章第三自然段写了作者的中奖原因,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 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父爱如水

    徐文秀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心细如发,爱子如命。夏日,在你读书困倦时,他会悄然走到你身边扇起习习凉风,夜里他会不断地来到你床前,看你有没有睡好,会不会被蚊子叮咬;冬天,他总是摸摸这摸摸那,看看屋子会不会透风,被窝里是不是暖和,还会小心翼翼地把你那伸到被子外的手脚塞进被窝。

     有一次,我随宣传队去外县参加全区文艺调演,那是我第一次挣脱父母的怀抱出远门,大概出去了一周,好不开心。可是我后来听说,父亲几乎天天落泪,望眼欲穿。当我回家一眼看见父亲头上扎着一方手帕,眼眶湿润地倚靠在家门口时,我禁不住流下了酸楚的眼泪。父爱竟是这般痴迷和沉重,如此地柔情似水。在我记忆的屏幕里,永远清晰地定格着父亲辞世前父子相拥的那个悲情的瞬间。记得父亲去世前的那一刻,突然用尽他最后那点儿力气抱住了我的头,干裂苍白的嘴唇喃喃地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便极不情愿地垂下了他那双辛劳缝纫了一辈子的手。

     父亲是个爱得很讲究的人,小时候我伤风感冒有个咳嗽时,每当我咳一下,他都要跟着咳一声,用他的话说这样才可以把感冒尽快传染给他。宁愿自己受罪,也绝不愿让儿女们受苦,这就是博大的父爱。他很讲究“口忌”,哪个孩子如果嗓子“哑”了,他不让说“哑”,而说是“瞎”了;哪个孩子生病,他总是不让说“病”字,而是说不舒服。至爱莫过培育。父亲从小没念过书,因为没文化不知道受过多少窝囊气,因为不识字不知道吃过多少哑巴亏,于是,他一直认定一点,就是砸锅卖铁哪怕沿街乞讨,也要让子女们上学受教育。记得那年高考我因为差了几分而落榜,父亲没埋怨没指责,但我常常看见父亲独自抹泪,独处伤神,那无言的父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做儿的心,父爱,留给我太多太多的温情和感动,也留给我太多太多的愧疚和感怀。

    1. (1) 用“宁愿……也不……”写一个关于父亲爱孩子的句子。
    2. (2) 父亲爱讲究,你可以举例说明吗?
    3. (3) 从短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 (4) 比较一下短文《父爱如水》和课文《父爱如舟》中的“父爱”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7.  课外阅读。

    换一扇窗,风景更美

    一个美国的小男孩天生就有一只奇丑无比的大鼻子,因为这只大鼻子,他在学校几乎成了每个同学嘲笑的对象。他因此而成天闷闷不乐,不爱和同学打交道,不愿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只是常常趴在教室的最后一扇窗户看风景。

    他的老师玛丽亚发现了小男孩的忧郁。一次课后,她走到小男孩身边问:“你在看什么呢?”

    “我看见一些人正在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男孩子悲伤不已。

    “那我们到前面的一扇窗户边去看看吧。”玛利亚牵着小男孩的手到另外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

    窗外是一大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

    “孩子,你开错了窗户了。”玛丽亚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知道吗?在老师的心目中,你的鼻子是最可爱的。”“但大家都笑我啊。”小男孩深感委屈。

    “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一扇窗户,把你鼻子最可爱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啊。”

    恰好学校有一个小型话剧演出,一个角色很符合小男孩。在玛丽亚的指导下,小男孩鼓起勇气参加了,并获得了成功。因为他的大鼻子,人人都记住了这个校园里的小明星。后来,小男孩参加美国在线节目的演出,也名声大振。再后来,他进入好莱坞,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这个小男孩叫斯格特,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滑稽明星之一。

    是的,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是否想到要换一扇窗?换一扇窗,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1.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扫而光:

      名声大振:

    2. (2) 根据短文内容想一想,填一填。

      小男孩在最后一扇窗看到的是,心情

      玛利亚老师带他在另外一扇窗里看到的是,小男孩悲伤顿时

    3. (3) 短文最后一段话中的“换一扇窗”指的是,“别样的风景”指的是。最后一句是短文的句,起到的作用。
    4. (4) 短文讲述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道理。
  • 8.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 伞

    佚 名

        雨伞是人们雨天出行必备的工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伞的国家,从发明之日到现在至少有3500年的历史,伞在当时被人们称为“登”。

        关于雨伞的发明,民间有诸多传说。流传最广而又有文字记载的还是那位神通广大的“鲁班先师”。据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天,常常被雨淋。鲁班为了不让送饭的媳妇被雨淋到,沿途建造了一些避雨的亭子,天下雨了,便可在亭子内暂避一阵。亭子虽好,总不能多设,而且天气如小孩子的脸一样变化无穷,尤其是夏季的雷阵雨,说下就下,以至迅雷不及掩耳。云氏突发奇想,要是有个随身的亭子该有多好!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顺开。这位本领高强、无所不能的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的木质骨架,装上伞把。于是世界上第一把雨伞就这样问世了。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为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雨伞也在不断地改进、更新。最初鲁班大师发明的雨伞是笨重的木质骨架,然后有人做出了粗大、笨重的竹子骨架油纸雨伞,后来人们又把油纸雨伞改为黄色油布雨伞。这种雨伞不光笨重,不便携带,那熏人的油漆味人们也很难适应。再后来人们用细钢条做成骨架,用不同颜色的布做成雨伞,雨伞又太长,携带还是不太方便,最后改造成现在可以折叠的自动伞。用时自动撑开,不用时折叠后放在背兜里,随身携带,非常方便。

    (有删改)

    伞的故事

    崔淑杰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我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能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浑身烧得滚烫滚烫的。母亲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母亲的难处,说:“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母亲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买,咱买一把!”听了母亲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艰难,她哪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母亲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踩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扳,“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织布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母亲织了一夜的布。我悄悄地走到母亲跟前,用颤抖的声音喊了一声:“娘!”母亲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母亲笑了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终于有一天,母亲割了布。从集市上卖布回来,母亲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眉开眼笑地说:“去吧,你要的伞!”

        我惊叫着,从母亲手里接过伞。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欣喜之余,我偶然一抬头,望见了母亲那笑得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这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选自《小学阅读指南》,有删改)

    1. (1) 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伞的国家,从发明之日到现在至少有年的历史,伞在当时被人们称为“签”。
    2. (2) 伞一直在改进、发展,从鲁班发明的、到竹子骨架的,再到可以折叠的
    3. (3) 画横线句中“沉思良久”的意思是,母亲之所以沉思良久是因为,从中可以体会到
    4. (4) “我偶然一抬头,望见了母亲那笑得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明了,“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是因为
    5. (5) 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为什么还舍不得扔掉它?
    6. (6) 同样是写伞的文章,但是两篇文章有很大的不同,请你阅读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表格。选择正确答案写在对应的空格里。

      《雨 伞》

      比较内容

      《伞的故事》

      A.重在说明事物。

      B.重在讲述故事。

      A.讲伞的发明过程和发展变化。

      B.讲了母亲为“我”买伞的故事。

      A.“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B.伞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 9.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 光 汤

    徐 徐

        ①乡下的夜空升起一轮明月,月光洒满了山林村舍,地面上也凝起了一层透亮的“薄霜”。

        ②晚上,月光很亮,父亲便带我去湖边夜钓。

        ③月光如水,湖平如镜,豌豆般大小的浮漂漂在水面上历历可见。先是点点浮颤,继而微微下沉,当浮漂猛地一沉,父亲便迅速起竿,一条白花花的鱼便在水中扑腾翻转了起来,上钩了!

        ④月光清澈、白亮,想是鱼儿也不忍就此睡去,纷纷就着一盏月光灯,在湖中来回穿行。于是,鱼儿纷纷咬钩,父亲的鱼篓很快便满了。

        ⑤我有些饿了,父亲索性找来一个废弃的陶罐,就着湖水洗净,然后支在火堆上----他要煮一罐鱼汤。很快,鱼汤泛起了奶白色,像一捧捣碎的月光,皎洁地盛在罐子里。

        ⑥父亲在一旁说道:“这可不是一般的鱼汤,而是一罐月光汤,喝下这白白净净的月光汤,心里就会安宁无比,少怨,无烦。”记忆中,这是父亲说过的最富诗意的话,让我终生难忘。

        ⑦更多的时候,父亲把精力全给了日复一日的田间劳作。每遇旱季,我们都要用好几台水率,将山下的泉水往高处的梯田里翻送。月光下,父亲和我一人负责拉劝一台水车,一阶一阶地朝上翻送泉水,常常一忙就是一整夜。有时,我会抱怨,觉得这活太累,收益小,可父亲却说,百滴水就能救活一棵稻,只要水到了,就不会颗粒无收。“莫要怨了,月亮不都在陪着我们,给我们照明嘛!”

        ⑧暑假时,父亲常去集市卖红薯,凌晨两点便要担货出发。夜行山路,我替他打手电筒,给他壮胆。倘有明月当空,父亲便会独自上路,不要我陪。月光,便是他的伴,他的明灯,他的保护神。

        ⑨中考那年,我考得不好,没能被县城里最好的高中录取。一天晚上,父亲和我纳凉闲聊,他说:“____”父亲的话点拨了我,让我重拾信心。后来,我考上一所重点大学。

        ⑩一罐月光汤,一车月光泉,一弯月光路,我终于读懂了父亲:因为心中始终有月光,他才能在岁月的千沟万壑申岿然不动,且从不发一声怨言。

        ⑪在父亲看来,若是觉得人生苦,根源是心里有苦,不管遇到何种困难、何种不顺,只要心能常被月光滋润,不干涸,不开裂,人生便有希望和奔头,心也就不苦了。

    (选自《意林》,有删改)

    1. (1) 文章以“月光”为线索,写了父亲与月光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2) 下列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文章第③自然段,作者先从____的角度描写月光下____,后从____的角度,描写____的情景。

      A . 静态 平静的湖面 动态 漂浮的浮漂 B . 动态 漂浮的浮漂 静态 鱼儿上钩 C . 静态 平静的湖面 动态 鱼儿上钩 D . 动态 平静的湖面 静态 漂浮的浮漂
    3. (3) “很快,鱼汤泛起了奶白色,像一捧捣碎的月光,皎洁地盛在罐子里。”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4. (4) 你会选择下面哪一句,填写在第⑨自然段横线处?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你这样选择的理由。

      ①不要难过,继续努力,相信你会取得好成绩。

      ②你别看现在天这么黑,等月亮一出来,这里便会亮堂起来。生活难免坎坎坷坷,你要相信,过了这个坎,就一定会好起来的!只要心里有月亮,每个日子都是亮的。

  • 10. [挚爱亲情]活动中,妙妙分享了下面这篇美文,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

    贴在崖壁上的“生活费”

    徐立新

    ①周末,在县城读书的他,提前一周回到山里的老家,由于买了一双好几百块钱的名牌运动鞋,他把这个月的生活费超前花光了,只得回来重新朝家里要。

    ②得知他回来要钱,母亲欲言又止。“明天我就上山采岩耳”,与母亲不同,父亲并未因他乱花钱而不高兴,反而异常兴奋地对他说,“城里一家饭店昨天朝我要6斤岩耳,给的价格比平时高!”

    ③父亲是一名“耳客”,农闲时,专门在悬崖绝壁上采摘一种地衣植物———“岩耳”。

    ④由于平时要在县城里上学,因此他从未有机会得见父亲是如何采岩耳的,只是听母亲说过,采岩耳很危险。

    ⑤第二天,他决定陪同父亲一起上山。爬上山顶后,父亲将拇指粗的尼龙绳系在身上,扣上自制的保险锁,再将绳子的另一端拴在一棵树上。做完这些后,父亲开始拉着绳子,在险崖绝壁上一点点地下降,一边来回移动,一边采岩耳,他的脚下便是万丈深渊。

    ⑥父亲在崖壁上的每一秒,都让他提心吊胆,他几乎不敢去看父亲,生怕父亲出意外……

    ⑦好在,几小时后,父亲平安回到地面上,“只采到了半斤多。”父亲叹了口气。

    ⑧下午,父亲决定带他去另一个崖壁上采,“那上面有很多岩耳,几年前,我就蓄着一直没采,现在应该都长大了。”

    ⑨这次的岩壁比上午的更高耸,更陡峭,父亲在上面忙碌了很久,但也只采回了一斤多。他不解地问父亲:“您不是说上面有很多吗? 为何不全采下来,趁着高价,多卖些钱?”

    ⑩“是有不少,但很多都很小,”父亲回应道,“还得继续蓄着,我们不能因价高就不顾后果地去采,否则山上的生态就会遭到破坏。”

    ⑪这天下来,父亲总共只采到了2斤岩耳,跟饭店要的量还差很远。

    ⑫晚上,辛苦了一天的父亲很快便睡着了。他开始问母亲父亲采岩耳都遇到过什么险情。母亲告诉他,有一次,拴住父亲的尼龙绳缠到远处一块凸起的岩石上,任凭父亲怎么移动、回荡,绳子就是动不了,致使父亲被悬挂在岩壁上达两小时,最后才一点一点地被解开。等父亲着地后,才发现绳子已经被磨断三分之二,差点就完全断掉,那样自己就会葬身峡谷之中。

    ⑬第二天,父亲将岩耳送到县城里去,顺带用摩托车捎上了他。2斤岩耳,饭店老板给了父亲600元,父亲留下了50元,剩下的全给了他。

    ⑭“你先用着,没了就回来跟爸要。”说完,父亲便骑上摩托车走了。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回想起母亲昨晚跟他说的那些事情,他感到特别沉重。

    ⑮这些贴在万丈崖壁上的“生活费”,他再也不能轻易就花掉。

    (选文有删改)

    1. (1) 阅读本文,请以主人公“我”的视角梳理故事情节。
      →“我”决定陪同父亲上山采岩耳→→“我”决定改掉轻易花钱的习惯
    2. (2) 本文中的一些文字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请你从描写角度品析文章第⑤段的表达效果。
    3. (3) 文章结尾写道:“这些贴在万丈崖壁上的‘生活费’,他再也不能轻易就花掉。”请从下列角度阐述他“再也不能轻易就花掉”的原因。

      ①采摘难易角度:

      ②岩耳角度:

      ③父母之爱角度:

    4. (4)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