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

更新时间:2024-11-15 浏览次数: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道2分,共30道选择题,满分60分)
  • 1. (2024九上·丰城开学考) 通过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及烧石和烧骨等,可以推测出当时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还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技术。这表明( )
    A . 北京人遗址内涵丰富 B .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C . 北京人进入农耕时代 D .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 2. (2023七上·昭阳期末) 如图资料卡片,显示的是最可有能是我国古代哪一个早期人类?(    )

    ●新石器时代

    ●干栏式建筑

    ●最早种植水稻

    A . 北京人 B . 山顶洞人 C . 半坡人 D . 河姆渡人
  • 3. (2023七上·普宁期末)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意在说明华夏族(    )
    A . 相互杂居交融多元一体 B . 诸夏并存邦国林立 C . 炎帝黄帝成为华夏始祖 D . 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 4. (2023七上·普宁期末) 年代标尺的整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其中与④相关联的应该是(       )

    A . 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 B . 最早成熟文字甲骨文问世 C . 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D . 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迅速
  • 5. (2023七上·普宁期末) 商周时期,青铜器多为礼器、兵器、车马器、乐器等,属于农业生产工具则极少。大多数青铜农具出土于贵族墓葬中,这与处在青铜时代的世界各国都普遍缺乏青铜农具的情况非常相似。材料说明当时(     )
    A . 农业生产发展非常落后 B . 青铜冶炼工艺水准领先世界 C . 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 . 青铜器是为了满足贵族需要
  • 6. (2023七上·普宁期末) 春秋战国是我国的大变革时代,其中“春秋战国之交,农业生产有着飞跃式的发展……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       )
    A . 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B . 国家实现了大一统 C . 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 D .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 7. (2023七上·萍乡期中)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战国时期,秦、楚两国已与齐、燕、赵、魏、韩等传统的中原诸侯国并称“战国七雄”,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这一转变表明(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已建立 B . 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已形成 C . 华夏认同观念渐趋强化 D .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已形成
  • 8. (2023七上·普宁期末)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等陆续建成,魏国西门豹兴建引漳灌邺的水利工程等。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 . 中央集权制形成 B . 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C . 科学理论的进步 D .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 9. (2023七上·普宁期末) 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从材料并结合所学推测,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A . 提出仁政 B . 提倡“仁” C . 兼爱非攻 D . 以法治国
  • 10. (2024七上·来宾期末) 2022年冬奥会会徽(下图)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艺术形态,将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现代风格融为一体,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体现了与会徽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它的整体设计理念最能体现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     )

    A . 儒家 B . 道家 C . 法家 D . 墨家
  • 11. (2023七上·普宁期末) 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关于秦始皇东巡会稽事迹的历史叙述(部分)。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

    出处

    记述

    《史记·秦始皇本纪》

    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出土文献《秦始皇禁湘山诏》

    始皇帝“凌涉洞庭之水,登湘山、屏山”,因其“树木野美”,而下令“皆禁勿伐”。

    A . 出土文献价值最大 B . 史学研究需要进行史料辨析 C . 传世史料可信度低 D . 综合多元史料即可得出结论
  • 12. (2024七上·旌阳期末) 《史记·过秦论》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统治者不体恤)……是以陈涉(陈胜)……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这段史料适合用于研究(     )
    A . 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B . 秦末农民起义的经过 C . 秦末农民起义的特点 D . 秦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 13. (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在强化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抗击匈奴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关于二者的相似之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者 B . 都通过强化儒学加强思想控制 C . 都通过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 D . 都曾经开通沟通东西方的商路
  • 14. (2023七上·普宁期末) 汉文帝即位之后,逐步废除了各种株连律法和残酷刑罚;将“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据此推知,汉文帝的治国理念是(    )
    A . “休养生息” B . “以法治国” C . “民贵君轻” D . “兼爱非攻”
  • 15. (2023七上·普宁期末) (汉武帝后)郡总是穿插进诸侯国土之间,郡的土地与诸侯国的土地犬牙交错,使诸侯国不能连成片,并且郡县总是占据或扼守着有利地形。这一做法的目的在于(       )
    A . 使诸侯国无力与中央抗衡 B . 促进民族间的交融与交流 C . 利用诸侯国牵制那县权力 D . 使尊崇儒术政策得以推行
  • 16. (2023七上·普宁期末)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河姆渡人生活在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的长江流域。

    因此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B

    商鞅变法

    为以后齐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C

    张骞通西域

    直接开辟了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

    D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A . A B . B C . C D . D
  • 17. (2023七上·普宁期末) 西汉王朝为了开通丝绸之路……在河西走廊建立了“河西四郡”,在天山南麓一带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使国家西部疆界从甘肃中部的兰州,扩展至西域(新疆)。这些史实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护有利于(       )
    A . 密切东西方的交往与联系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 . 开创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D . 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 18. (2023七上·普宁期末) 考古专家在龟兹国遗址(古西域国之一)中发现了“龟兹五铢钱。”其外形酷似汉武帝的五铢钱,正面铸篆书“五铢”,背面铸龟兹文符号,故又称“汉龟二体钱”。这一文物可用于说明

           汉武帝五铢钱          龟兹五铢钱

    A . 吐蕃风情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 B . 中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C . 西域政权对汉文化的认同趋势 D . 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原因
  • 19. (2024九下·常州模拟) 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用于研究西汉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 任升创作的长篇小说《丝绸之路》 B . 中国邮政发行的《丝绸之路》特种邮票 C . 广西合浦汉墓出土的罗马玻璃碗 D . 电视刚《汉武大帝》张骞出使西域片段
  • 20. (2023七上·昭阳期末) 从史学价值看,它保留了几千年的史料,具有非凡的史学价值,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开创了纪传体记事法,受历代史官、学者推崇,评价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材料中的“它”是(   )
    A . 《春秋》 B . 《论语》 C . 《周易》 D . 《史记》
  • 21. (2024七上·庐江期末) 明朝人罗贯中在他的小说中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历史上的赤壁之战(       )
    A . 战役特点是曹操以少胜多 B . 发生时间是三国时期 C .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D . 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 22. (2023七上·普宁期末) 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
    A . 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 B . 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 C . 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 D . 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
  • 23. (2024七上·平泉期末)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和内战以及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混乱,引起了北方人民的外迁。他们或走辽西,或走陇右,但是最大量的还是渡江南徙。这种现象(     )
    A . 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B . 缓和了西晋的社会矛盾 C . 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D . 增强了南方的军事实力
  • 24. (2023七上·普宁期末) 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A . 江南经济的开发 B . 民族的交融 C . 政权的并立 D . 雕刻技术成熟
  • 25. (2023七上·普宁期末)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这些成语出于(       )
    A . 桂陵之战 B . 淝水之战 C . 马陵之战 D . 长平之战
  • 26. (2023七上·普宁期末) 下列表格材料反映该时期(       )

    东晋南朝时期汉水流域移民来源

    今省份

    河南

    陕西

    四川

    山西

    安徽

    甘肃

    河北

    山东

    合计

    侨县数

    17

    34

    18

    2

    5

    7

    8

    1

    92

    所占比重(%)

    18.47

    36.95

    19.57

    2.17

    5.43

    7.61

    8.69

    1.09

    100

    A . 南方经济落后 B . 北方经济凋敝 C . 北方人口南迁 D . 南方社会稳定
  • 27. (2023七上·普宁期末) 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干支历的岁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封建皇权仪式加强 B . 农桑是古代社会的经济主体 C . 重农抑商一直推行 D . 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28. (2023七上·普宁期末) 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       )
    A .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 . 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 C . 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 D . 力图推动经济地区经济发展
  • 29. (2023七上·普宁期末) 两晋南北朝时,社会上流行“穿胡服、住胡帐、坐胡床、吃胡饭、听胡乐”等现象。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 . 内迁各族进一步汉化 B . 内迁各族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 C . 士族世家的生活腐化 D . 内迁各族沿袭中原的统治方式
  • 30. (2023七上·普宁期末) 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记载了主要农作物粟、黍、稷的播种日期,介绍了选种、浸种和催芽等技术以及轮作和套种的经验。这表明当时农业生产(     )
    A . 注重精耕细作 B . 创新经营方式 C . 忽视经济利益 D . 引进外来物种
二、综合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 31. (2023七上·普宁期末)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恰当运用多种史料研究历史能够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准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利簋及簋内腹底的铭文拓片。

    (1)就史料来源来看,材料一中的利簋属于什么史料?简述利簋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材料二   见下表。

    记述

    文献出处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尚书》

    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

    《韩非子》

    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

    《史记》

    (2)根据材料二,提取其与材料一铭文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材料三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王国维《古史新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下之新材料”的史学价值。
  • 32. (2023七上·普宁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创立的什么制度?在中央设置的哪一官职掌管行政?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归纳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材料三:自陈胜发难后,素日痛恨秦吏的郡县,随着事变消息的传到,纷纷戕杀守长,起兵响应。特别是在旧楚境内,几千人成一伙的不可胜数。

    ——《中国史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随着事变消息的传到,纷纷戕杀守长,起兵响应”的原因。
  • 33. (2023七上·普宁期末) 人类在与疫病抗争的漫长道路中,虽备受煎熬,却没屈服。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71年在殷墟发现的牛肩胛骨,上有卜辞:“作(疫),父乙,妣壬豚,兄乙豚,化口。御众,于祖丁牛,妣葵卢豕。”考古学家意译为:疫情突发,为众人御除瘟疫,举行了一系列祭祀先人的行事。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史上第一次疫情高潮。

    材料三   抗疫药品莲花清瘟和金花清感,都源自我国古方,包括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是用来治疗发热传染病的药方。

    ——选自新华网

    请回答:

    1. (1) 从书法体例上看,材料中的卜辞属于什么文字?从卜辞内容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2. (2) 结合所学,完成材料二A、B处填空。从社会特征角度,分析这一时期出现疫情高潮的原因。
    3. (3) 材料三中药方可能出自哪部著作?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抗疫事业献计献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