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南昌雷式厚一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16题,每题3分,共48分)
  • 1. (2023高一上·抚顺月考) 考古发现,江浙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 . 兼容并蓄 B . 多元一体 C . 和谐共存 D . 天人合一
  • 2. (2024高一上·南昌月考) 如图是1975年在贵州省兴义县猫猫洞出土的一把距今14000年的鹿角铲,其制作过程首先是在截断鹿角的一端刮出一个约45度的刃口,然后再加以磨制。据此可知,该远古人类

    A . 已经掌握磨制技术 B . 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C . 会种植和栽培水稻 D . 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 3. (2024高一上·南昌月考) 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 私学取代官方教育 B . 儒学统治地位遭挑战 C . 教育权利逐渐下移 D . 封建统治已经确立
  • 4. (2024高一上·南昌月考) 秦朝确立了避讳制度,人们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字,在平时说话、作文时遇到与皇帝名字相同或同音的字也必须避讳。该制度的实施表明(     )
    A . 大一统国家凝聚力显现 B . 皇权至上地位得到强化 C . 儒家伦理纲常已成主流 D . 地方政治体制正在调整
  • 5. (2024高一上·乐平期中) 秦朝建立后,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这些举措(     )
    A .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 便利了垂直管理地方 C . 强化了思想控制 D . 形成权力的相互制衡
  • 6. (2024高一上·乐平期中) 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由此可知,汉朝尊崇儒术的出发点是(     )
    A . 推动教育发展 B . 促进文化繁荣 C . 改善儒生地位 D . 巩固国家统一
  • 7. (2024高一上·南昌月考) 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 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 . 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 . 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 . 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 8. (2024高一上·南昌月考) 西汉的政治词汇中,常看到“拨乱反正”。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西汉前期,起到“拨乱反正”作用的措施是(     )
    A . 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 B . 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 C .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D . 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 9. (2024高一上·南昌月考)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司马懿卤城之战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

    《汉晋春秋》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晋书》

    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王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懿还保营。

    《资治通鉴》

    A . 诸葛亮技高一筹击败司马懿 B . 蜀军魏军互有胜负最终魏军取胜 C . 司马懿老谋深算且击败蜀军 D . 诸葛亮与司马懿进行了正面作战
  • 10. (2024高一上·南昌月考) 东晋南朝以来,南迁士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祖籍。唐代中叶以后,南迁士人乐于把新居住的州县当成自己的籍贯。这一变化反映了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世族门阀的衰落 C .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 宗法制度的瓦解
  • 11. (2024高一上·南昌月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前赵),因当年刘邦曾以公主“妻冒顿”,因此匈奴成了“汉氏之甥”;鲜卑人建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自认“其先有熊氏之苗裔”,“有熊氏”则是黄帝部落的称谓;羌人姚苌建立大秦政权,称“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这反映了(     )
    A . 边疆民族不断内迁 B . 华夏认同观念凸显 C . 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D .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 12. (2024高一上·南昌月考) 下列三幅图为嘉峪关魏晋墓葬出土的壁画,画面人物有鲜卑人的特征。这可以印证当时鲜卑族

    A . 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 . 开始了民族交融的历程 C . 出现了生产方式农耕化 D . 实现了农业生产专业化
  • 13. (2024高一上·南昌月考) 609年至610年,隋炀帝在洛阳举行盛大的表演大会,对于胡客“酒食例不取直”,还以缯帛缠树。有人感慨,“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 揭露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B . 说明隋朝国力强盛 C . 铺张浪费加重了百姓负担 D . 体现炀帝暴虐残忍
  • 14. (2024高一上·南昌月考)   784年,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长安经济困难。786年,京城禁军军粮无法保证,出现兵变危险。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当时(    )
    A . 藩镇是拱卫唐朝廷的关键力量 B . 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 C . 强化藩镇是唐王朝的必然选择 D . 经济重心基本转移到江南地区
  • 15. (2024高一上·南昌月考) 下表为唐朝贞观、天宝年间河陇(今甘肃省西部地区)地区户口数统计表。唐初到唐中期户口数的变化,从侧面折射出同期河陇地区(     )

    贞观年间(627-649)

    天宝年间(742-756)

    增幅百分比

    户数

    88372

    216349

    145%

    口数

    372966

    1113937

    197%

    A . 赋税征收标准的重大变化 B . 人口隐瞒现象的基本解决 C . 高产经济作物的大量引种 D . 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
  • 16. (2024高一上·南昌月考) 《唐会要》中记载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多次向唐献金桃。“贞观九年七月献 狮子……十一月又献金桃、银桃,诏令植于苑囿”,“贞观二十一年……献黄桃,大 如鹅卵,其色如金,亦呼金桃”。这主要是基于(     )
    A . 丝绸之路的兴盛 B . 儒家文化圈拓展 C . 高产作物的传入 D . 开放的民族政策
二、简答题:(共52分)
  • 17. (2024高一上·南昌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

    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候,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政治问题"提出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 18. (2024高一上·南昌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墓葬,在考古发掘中多有发现。每个宗族都有一块公共墓地,宗族内的家族又有相对集中的墓地区。与商代相比,周代人殉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随葬品中的铜礼器组合发生了重大变化,食器增多,酒器相对减少。最常见的礼器有鼎、簋、盘、匜、壶等,形成了以鼎、簋配套组合的定制,分为5个等级。这类墓葬主要分布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甘肃灵台、江苏丹徒和安徽屯溪等地区,对于研究西周时代的葬俗具有重要作用。

           ——摘编自吴存浩《西周时代葬俗试论》等

    材料二       据考古发现,汉墓中大量使用画像石和画像砖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画像石(砖)上常见牛耕、嘉禾、狩猎、放牧、楼阁建筑、人物、车马行列、舞乐百戏、祥鸟瑞兽、天文星象、历史故事等图案。许多画像墓是气势宏伟的多室大墓,墓葬形制结构复杂,墓主多为官僚和地主。墓内随葬品往往有大量钱币和陶器,其中陶器多为鼎、壶、瓮、仓房、厕所、灶、炉、磨、牛、猪、狗等。

           ——摘编自安全槐《中国考古》

    1. (1) 概述材料一西周墓葬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2. (2) 分析材料二汉代厚葬文化形成的时代背景。
    3. (3)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墓葬考古的意义。
  • 19. (2024高一上·南昌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

    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

    (1)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中枢机构体制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3)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

  • 20. (2024高一上·南昌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比较图1和图2,提取有关秦唐间政治、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