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清华简《傅说之命》三篇是殷高宗武丁对臣子傅说的命书,记载了武丁得傅说的过程以及对他的训诫。其中篇有“故我先王灭夏”之句。这可以说明(     )
    A . 春秋之世东西二大国无不信禹为古之帝王,且先汤而有天下 B . 夏代是周人代商过程中,为了构建自己的合法性,杜撰而来 C . 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的遗存 D . 夏代在商时期已存在于商人的历史观念中
  • 2.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周公吸取商朝亡国的教训,认为“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强调谨慎用刑,提出“敬天保民”、   “明德慎罚”等主张,是中国历史上“德法共治”之首倡。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主张的儒家观点是(     )
    A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 . 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C .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D .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 3.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从孔子时代起,多数哲学家都是诉诸古代权威,作为自己学说的根据。而法家是先秦最后的主要的一家,对于这种历史观,却是鲜明的例外。这种观念的变化对法家而言,它(     )
    A . 反映了东周时期的社会转型 B . 确立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C . 彰显了厚古薄今的思想特质 D . 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制度基础
  • 4.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学者王蘧常论称:始皇帝散纵而成一统,立制以仪百王,虽享国日浅,而后之称皇称帝者,皆阳斥而实阴祖之,莫能外也。其善者,则犹肖子肖孙;其不善者,则不肖之子若孙也,则谓其未尝亡可也。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     )
    A . 统一天下的历史功绩 B . 二世而亡的惨痛教训 C . 称帝建制的深远影响 D . 阳儒阴法的统治策略
  • 5.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下表为西汉皇帝扶助弱势群体次数统计表:

    皇帝

    在为期间颁布的扶助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诏令的次数

    汉文帝

    2次

    汉景帝

    1次

    汉武帝

    8次

    汉昭帝

    1次

    汉宣帝

    9 次

    汉元帝

    7次

    汉成帝

    4次

    汉哀帝

    1次

    汉平帝

    1次

    据上表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

    A . 西汉庶民阶层十分重视社会福利政策及其宣传 B . 西汉统治者以抚弱加强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C . 抚弱诏令颁布次数越多意味着在位皇帝越贤明 D . 抚弱诏令体现了西汉时期政治文化的一个侧面
  • 6.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三国时期,孙吴有支谦、康僧会等人专门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他们在东汉末年支娄迦谶译的《般若道行品经》的基础上,译出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译文模仿《老子》、   《庄子》的文体。据此推知(     )
    A . 佛教自东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 B . 三国时期佛教在孙吴发展最快 C . 佛教已经在中国社会广泛普及 D . 佛教传播时吸收中国本土思想
  • 7.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唐代租庸调法规定:一年中每一个丁口向国家缴纳租粟两石;随乡土所产纳调绢6.7米, 绵150克;不产丝的地方, 纳布8.3米, 麻1.5公斤, 每丁还要服徭役20日,闰月加2日,加纳绢(布)代役,每日折绢约1米(布3尺7寸5分),称庸。政府如额外加役,15日免调,30日租调全免。额外加役不超过30日。据此推知,唐代租庸调制(     )
    A . 混淆了役期及以庸代役的办法 B . 使农民有较少的时间从事生产 C . 其存在的前提是有大量自耕农 D . 保证了唐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
  • 8.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文天祥认为:“宋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郡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亦以寝弱, 故敌至一州则一州破, 至一县则一县残,中原陆沉,痛悔何及。 ”其意在强调宋代(     )
    A . 加强集权削弱了地方战力 B . 借鉴教训维护了政权稳定 C . 崇文抑武导致了国家败亡 D . 因循保守降低了行政效率
  • 9.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南宋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一书记载了三四十个海外国家的特产及方位,南宋赵汝适所著《诸蕃志》成书时间比《岭外代答》略迟一些,记载了海外五十几个国家。南宋人海外知识激增的直接原因包括(     )

    ①海港繁荣②理学兴起③舶商增多④外贸扩大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0.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以下文字为某朝大臣对其君主的谏言:

    大臣甲:不可,上都(京) 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

    大臣乙: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 郎主可迁都。北番上都,黄沙之地,非帝居也。

    据此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某朝君主”最终采纳了大臣甲的谏言 B . “某朝”迁都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之始 C . “某朝”迁都与地理环境因素完全无关 D . “某朝”征伐最终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 11.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唐宋以前的大运河以中原为中心,呈多枝形发展,而元明清运河的南北向线性布局仅仅是将北京和基本经济区江南连接到了一起,这表明该时期的大运河(     )
    A . 调剂了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 B . 呈现出东西互通的运输格局 C . 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进程 D . 折射出维护统治的设计导向
  • 12.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在古代中国,冕旒的数量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它与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紧密相关。明世宗在不更改冕旒数量的同时对冕服制度做了较大修改,形成了明代冕服的最终款式,一直延续到明末。其款式对冕的规定中有“冠为圆匡,冒以乌纱,上为桐木质綖板”等文字。以下复原的明朝服饰图,从左至右序号依次为①②③④,其中最接近明后期皇帝冕服的是(     )

    A . B . C . D .
  • 13.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16世纪无锡巨商邹望身故之后,两个儿子为争夺财产连年诉讼,争执不休,邹氏家族也因此分为两派,终于落得百万家产“断送衙门”的下场。清代有人分析说,这是邹望二个儿子未好好读书,不明事理所致。另一商人华麟祥,则“捆载而归,训二子读书”。这表明在明清时期(     )
    A .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 . 重农抑商观念牢固 C . 商人存在改业趋向 D . 四民秩序等级森严
  • 14.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咸丰七年,曾国藩向清文宗奕詝申诉:“臣前后所奉援鄂、援皖、筹备船炮、肃清江面诸谕,皆系接奉廷寄,未经明降谕旨。外间时有讥议,或谓臣系自请出征,不应支领官饷;或谓臣未奉明诏,不应称‘钦差’字样。 ”曾国藩主要是在抱怨(     )
    A . 机密的廷寄制度 B . 落后的船炮装备 C . 推诿的官僚作风 D . 内讧的太平天国
  • 15.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点石斋画报》是近代上海出版的一种带有很强新闻色彩的画报,如下图即为其中的一张画报,其标题是《基隆惩寇》,描述的是发生于1884年的一则战事。下图左上角的文字中有这样的叙述:“上命刘省三爵帅驰防台湾……法以索费不遂,遽于十五日朝八点钟寇犯斯土。经刘爵帅饬台湾镇章总戎率队由后包抄,毙寇百数十名,生擒酋目一名,夺获法炮四尊,旗帜帐篷等物甚多。余俱逃入兵船退出海口……设非我圣朝大度包容,则欲其靡有孑遗,直指顾之间事耳。螳臂当车,殆哉岌岌乎!”据此分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 图中战事发生时台湾尚未建省 B . 文中的“刘爵帅”即刘铭传 C . 战事中的中国指挥官部署得当 D . 文字作者叙述清晰议论中肯
  • 16.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西方经济学家沃森提出“后发劣势”的分析框架,即缺乏制度改造的技术模仿固然会让后发国家获得经济上的成功,但极容易让这些地方产生莫名其妙的“制度优越感”,为后续发展留下巨大隐患。这一分析框架可以用来分析以下哪两则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     )
    A . 闭关自守 鸦片战争 B .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D .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7.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钱耕森指出,慈禧太后在内忧外患面前,大清国的屡屡失败再三地教训了她,为了维护皇权,她必须始终依靠矢忠于她的顽固派与保守派。但在领导权以外的各项事业中,则必须依靠新人去办,因为原有的老臣勋旧虽有忠心,但却无办事能力,于事无补。而新的人才,旧办法是培养不出来的,只有改用新办法。这一观点可以用来解释慈禧(     )
    A . 囚禁光绪皇帝的理由 B . “招抚”义和团的初衷 C . 保留京师大学堂的原因 D . 铲除义和团的思虑
  • 18.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倾向革命的宋教仁加入中国同盟会,在1908年前后写成《间岛问题》一书,揭露日本人对中国东三省领土的觊觎。但其不急于出版,而是托人转交给清廷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宋教仁这一做法可用来说明(     )
    A . 日本侵略东北蓄谋已久 B . 清廷立宪影响革命意识 C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D . 改良道路可以挽救国家
  • 19.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一战期间,日本宣布对德作战,进攻青岛,德国在青岛修筑了防止敌人从海上袭击的炮台,但日军没有像德国设想的那样从海上进攻,而是绕到芝哭,从龙口登陆,由陆路向青岛推进。下列史实能对日军确定上述进军路线直接构成历史解释的是(     )
    A . 黄海海战 B . 旅顺大屠杀 C . 威海卫战役 D . 德国强占胶州湾
  • 20.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据统计,中国面粉的进出口贸易从1915年开始由大量入超变为出超,1915-1921年年均出超量为100多万担,远销到英国、俄国及南洋各国。这一变化(     )
    A . 使官僚资本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 B . 未受到国际金融和物价变动的影响 C . 与此起彼伏的反帝爱国运动相关 D . 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 21.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林纾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右翼。他认为:“知腊丁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亦自有其不宜废者。吾识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此则嗜古者之痼也。” 这一认识说明林纾(     )
    A . 反对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 . 没有正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C . 否认了民族语言的承续性 D . 缺乏对西方文化史的了解
  • 22.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金冲及认为,五四运动被认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五四爱国运动。广义的是指从1915年开始的初期新文化运动到19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夜。就广义的五四运动来说,可分为前后一脉相承而性质并不相同的两个阶段,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可以成为“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对五四运动上述两个阶段论述合理的有(     )

    ①第一阶段的初期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仍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

    ②第二阶段,原先的进步思想界发生分化,马克思主义逐步在先进知识分子中成为主流

    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第一阶段中的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的

    ④进入第二阶段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23.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下表为毛泽东大事年表(1924-1927) (部分)

    1924年

    1月, 参加中国国民党“一大”, 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2月, 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组织秘书等职

    1925年

    10月, 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12月5日,主编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刊物《政治周报》

    1926年

    1月, 参加中国国民党“二大”

    5月至9月, 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任所长在武汉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7年

    在武汉参加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由此可知当时毛泽东(     )

    ①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发展农民运动宣传革命思想

    ③影响了国民党意识形态宣传

    ④承担“训政”的责任和义务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4.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谢觉哉写道:   “井冈山啊! 你是个灯塔,照亮着亿万人民前进的道路……井冈山啊! 你又是一颗珍珠,你蕴蓄着无穷的财富⋯⋯井冈山啊! 祝贺你以前是中国的第一山,今后永远是中国的第一山。 ”谢觉哉认为井冈山是“中国第一山”是基于井冈山蕴含着(     )

    ①农村革命根据地首创意义

    ②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首创意义

    ③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坚定信念、矢志不移、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价值

    ④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价值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25.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1935年 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一位参会人员在做报告时,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包括

    ①国民党反动派军事力量过于强大,还有帝国主义经济援助和军事顾问的帮助;

    ②中央苏区物质条件不好;

    ③白区反帝反蒋运动没有显著进步;

    ④瓦解国民党军队的工作和游击战争薄弱;

    ⑤各苏区相互配合不够紧密。

    其中①是主要原因。该报告的观点(     )

    A . 挽救了中共、红军和中国革命 B . 有利于解决军事以及组织问题 C . 堪称实事求是,比较全面系统 D . 认为失败原因主要是客观原因
  • 26.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群众》周刊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唯一党刊。1937年12月周刊创刊号发表社论痛斥民族失败主义,呼吁广大民众与之斗争。1938年4月,周刊刊文指出,中国面对的敌人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要加倍细心,战战兢兢的踏着实地,握住胜利的原因,巩固胜利的基础。这反映出此时《群众》周刊(     )
    A . 质疑“中国必亡论” B . 支持“中国速胜论” C . 深受毛泽东《论持久战》演讲启发 D . 对抗战前途具有理性认识
  • 27.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日本帝国主义曾炮制出“中国社会停滞论”等所谓的史学理论。对此,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进行了坚决的批判。吕振羽撰写了《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诸问题》,李达发表了《中国发展迟滞的原因》,吴泽发表了《中国社会历史是“停滞”、   “倒退”的吗?》,华岗发表了《评侵略主义的中国历史观》等等,这表明(     )
    A . 文化抗战是全面抗战的重要方面 B . 日本帝国主义重视历史学术研究 C .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观点完全一致 D . 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包围中
  • 28.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1942年1月8日,英国伦敦《每日电讯报》发表社论称:   “日军猛攻长沙, 已被中国军队击退,功绩之大, 自不待言” “籍此远东阴雾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云彩确见光彩夺目”。1月15 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称:“长沙一役或为对日战争的转折点,日军假如占领长沙,即可获一军略胜利,故华军此次大捷,重要性不可漠视。”以上材料说明第三次长沙会战(     )
    A . 标志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B . 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积极影响 C . 日军轻敌冒进是其失败主因 D . 激发了国内外舆论高度评价
  • 29.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山地作为创建和发展根据地的首选,但也不放弃平原根据地。对山地或平原的利用或改造,都可以促进自身军事目的的实现。山地和平原并不是互相割裂,而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这表明(     )
    A . 山地地形优势有利于降低日军现代化武器的威力 B . 可以用地道战等方式改变平原地形劣势 C . 中共善用地形特点推动根据地发展 D . 游击战从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
  • 30.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学者胡素珊认为, 国民党从抗日战争中获得的民族主义者的信赖和累积的声望,由于在战后无法满足大众的渴求,迅速消耗。这些渴求包括:对和平的渴求,对经济重建的渴求和对一定形式有求必应的政府的渴求。能为此观点提供部分佐证的史实是(     )
    A . 国民党在战后打出“和平建国”旗号 B . 国共双方代表签署“双十协定” C . 1946年由国共等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D .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召开
  • 31.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叶剑英指出,毛泽东之所以选择东北战场作为国共两党战略决战的起点,是因为东北战场是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据此分析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的胜利有利于(     )
    A . 粉碎国民党战略扩张企图 B . 以东北工业支援其他战场 C . 东北解放区开启土地改革 D . 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 32.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1948年4月 25 日,邓小平在豫陕皖前委和后委联席会议上说:“像鲁山街上这个小市场,如果倒闭了,起码有一万人失掉生计。……如果我们在工商业问题上搞得不好,解放区的经济无法建设,人民的生活要受影响。……要解决好工商业政策问题。 ”   这一主张(     )
    A . 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 B . 有利于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C . 比较全面地贯彻了全国土地会议精神 D . 说明中共对官僚资本的政策有所调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33小题20分,34小题12分, 35 小题20分, 共52 分)
  • 33.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古汗国建立之后,成吉思汗非常重视商业往来。还把通往中亚的商路视为“黄金绳索”。中亚、西亚地区,自古以来以黄金和白银作为价值标准。与中亚、西亚商业往来的需要,加上金代使用白银的现实情况,使得蒙古人也很早就将白银当作货币。当时民间社会广泛使用白银作为支付、交换手段的景象,在元代盛行的杂剧里比比皆是。忽必烈在诏书里不得不承认, “金银系民间通用之物”。之所以加“不得不”三字,是因为在许多时间里纸币是唯一的法定货币。元朝滥发纸钞,带来恶性通货膨胀,财政破产导致的民怨沸腾,亦是元末农民起义的一大诱因。

    材料二: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首先推行铜币,并于洪武八年(1375) 开始印造纸钞,从此明朝的货币制度变成了钱、钞兼用。不过,朱元璋规定纸钞一贯可以兑换白银一两,可到了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 ,却要用2000 贯纸钞才抵得上一两白银。“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的现象在正统年间(1436-1449)已经出现。隆庆元年(1567) , 明朝正式承认白银货币地位,进而解决“银荒”问题,成为当时世界白银的“终极密窖”,以平衡自己几乎永远保持的出口贸易。货币白银化对明朝后期制度、财政、经济、 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白银时代》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元朝、明朝货币使用的相同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能解决“银荒”的原因及“货币白银化”产生的影响。
  • 34.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一个特定的时代都会出现一批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学术著作,人们习惯于把这些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著作称之为名著。历代名著以其丰富的内涵、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启示,不但给世人提供了行为龟鉴,而且影响到历史发展的进程。惟其如此,关于名著的汇编与刊刻,历代层出不穷,成为我国学术发展史上一个突出的现象。仅以20世纪为例,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严译名著丛刊”,影响颇大。从50年代开始,商务印书馆又组织翻译、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无与伦比。21世纪,某出版社决定出版一套“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丛书,其第一辑拟遴选写成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中国学术名著加以评注、整理。已知有《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书目入选。

    请为该套丛书第一辑写一篇序言。序言内容须写明本套本辑丛书涉及时代的总体特征,阐释出版本套本辑丛书的意义,简要介绍主要书目,围绕本套本辑丛书,提出补充书目建议及理由,要求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35. (2024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正式成立。这所学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旨在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以俾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彻底完成中国的国民大革命。黄埔军校的创办,标志着中国军事教育的现代化。黄埔军校重视的不再是军事学术的“技艺之新”,而是意识形态上的思想之新。军校刊物上“怕受苦的不要来! 想做官的不要来! 怕死的更不要来”的热情,随着前期学生寄往家乡的信件而传播。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率部发动南昌起义,黄埔军校学生承担重要角色。秋收起义与黄埔军校学生更是渊源甚深。1936年西安事变后,在延安,八路军中的黄埔军校学生组成了黄埔军校同学会延安分会,徐向前、林彪等人担任理事。1984年,新的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北京成立。2024年4月13日,马英九访问黄埔军校旧址,在校史馆参观时,曾为黄埔学员的赵一曼写给幼子的信令马英九为之动容,信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20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勉励黄埔军校同学会继续弘扬黄埔精神,为同心共圆中国梦广泛凝心聚力。

    ——摘编自《黄埔军校百年》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埔军校的历史贡献。
    2. (2)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赵一曼为国牺牲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概括黄埔精神的内涵。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