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顺德区高中第四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二下·定州月考) 学者苏秉琦在《晋文化颂》中提出“华山玫瑰燕山龙”的说法。“华山玫瑰”指华山脚下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玫瑰花图案彩陶,“燕山龙”是指红山文化的玉龙。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境内出土的黑彩红陶筒形罐,则兼具玫瑰花纹与龙鳞纹。这表明中华早期文明(     )
    A . 追求审美一致 B . 崇尚天人合一 C . 凸显进取精神 D . 孕育文化认同
  • 2. (2024高三上·顺德月考) 西周盟誓的种类,包括建周过程中的战争动员盟誓、西周早期的分封册命盟誓和西周中晚期的诉讼判决盟誓等。此外,西周盟誓还形成了一套严格而复杂的程序,逐渐系统化、制度化。由此可见,西周的盟誓(     )
    A . 促进了宗法分封的形成 B . 利于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C . 确保了政治秩序的稳定 D . 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完善
  • 3. (2024高三上·顺德月考)  北朝谱学以官修谱牒为主,侧重士族及其门第评定。唐前期三次官修谱牒,评定士族及其等级,“崇重今朝冠冕”。至唐后期,朝廷不再分定姓族、官修“氏族志”;私撰谱牒,也不再注重士族评定,谱学转向关注姓源、姓望等姓氏知识。唐朝谱学的转变主要由于(    )
    A . 选官制度的调整 B . 人才观念的变化 C . 阶层流动的增强 D . 君主专制的强化
  • 4. (2024高一下·唐县期末) 东晋时设有检校御史,属于拥有实权的常设正官。但隋朝及唐前期,在正式官职前加“检校”二字使其成为代理官的现象十分普遍;唐中期后,“检校官”逐渐成为虚衔和加官。到宋代形成了检校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至国子祭酒、水部员外郎的十九阶体系。检校官制度的变化(     )
    A . 体现了重文轻武治国策略 B .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 . 折射出集权政治发展趋势 D . 推动官僚体制的完善
  • 5. (2024高三上·顺德月考) 元朝时期,蒙古族的马奶酒为中原所接受,北方传来的胡萝卜、洋葱成为了南方餐桌上的必备之物。中原婚配中出现“频求更嫁,不以为耻”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 . 南北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B . 中原生活习俗受到统治者推崇 C . 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 D .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持续上升
  • 6. (2024高三上·顺德月考) 明末,市面上出版了《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等一类由商人编撰的书籍,介绍了国内主要的水陆交通要道。有的书后还附有一些诗文,描述商旅艰辛。这反映出当时(     )
    A . 地理知识受到关注 B . 商人支持出版事业 C .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 . 经世致用思想传播
  • 7.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清廷在蒙古族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任蒙古王公贵族充任,监督本盟各旗军政事务。各旗首领履行中央委派的职责。参赞大臣、定边将军、办事大臣等负责北边防务。清朝前期推行的盟旗制度(       )
    A . 实现了中央对蒙古族地区的直辖 B .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 . 开创了民族地区治理的新模式 D . 开始建立蒙古族地区与中央的政治联系
  • 8. (2024高三上·顺德月考) 1888年,开平煤矿第一次准备分发股息时在天津发布了一条新闻,《捷报》对此作了报道,之后每当有类似的举动都大肆宣扬。这一做法(       )
    A . 表明民用企业开始盈利 B . 推动近代传媒业的发展 C . 意在引导民间投资方向 D . 掀起“实业救国”浪潮
  • 9. (2024高三上·顺德月考)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中国民间资本创办经营的出版机构兴盛。其中,文明书局以开通民智为旨,以出版教科书著称;广智书局志在维新,所出图书多属变法、变政之类;教育世界志在振兴教育;湖北法政编辑往所出皆为法学书籍;等等。这反映了清末(   )
    A . 官营出版业实现私有化经营 B . 社会危机加快思想觉醒 C . 文化领域形成自由争鸣局面 D . 维新变法观念日益强化
  • 10. (2024高三上·顺德月考) 据统计,1914-1919年,中国的产业工人从100余万增长到200万,而当时的手工业工人、苦力运输工人、农业雇工、商业和金融业的普通职工等,其总数估计约为4000万人。这有助于说明民国初年(     )
    A . 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B . 工人的阶级意识觉醒 C . 大众择业观念的变化 D . 中共成立的组织基础
  • 11. (2024高一下·樟树期末) 中央苏区国家银行为筹集资金支援革命战争、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分别在1932年至1933年发行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480万元。历次公债发行时,广大工农群众、红军指战员、政府工作人员无不热烈响应,积极拥护。他们倾其所有踊跃购买公债,公债到期进行兑付时,广大群众踊跃退还公债或将到期公债调换成经济建设公债。这体现了(     )
    A . 红色政权获得根据地民众的认同 B . 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C . 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 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已经被打破
  • 12. (2024高三上·顺德月考) 以下两则史料最能说明,此时边区应致力于(     )

    陕甘宁边区延川县禹居区三乡支部党员入党动机统计表

    入党动机

    反对压迫

    改善生活

    莫名其妙

    为了抗日

    被宣传

    投机

    被迫

    人数

    27

    29

    17

    1

    45

    13

    3

    百分比

    20%

    21.5%

    12.6%

    0.8%

    33.3%

    9.6%

    2.2%

    A . 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B . 开展党内马克思主义教育 C . 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 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
  • 13. (2024高三上·顺德月考) 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改戏、改人、改制”的号召,明确规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1952年,文化部陆续发出通知,禁演封建毒素严重的26出戏,同时大胆适当地改造了越剧《梁祝》等优秀传统剧目.这( )
    A . 推动了三大改造的实施 B . 源于党的“双百方针”指导 C . 说明国家重视文化引导 D .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实践
  • 14. (2024高三上·顺德月考) 如图为1956年出版的年画《提高技术,争取更大的节约》,描绘了两位车间女工人正在钻研生产工艺的场景。该作品(     )

    A . 展现了女性投身工业化建设的热情 B . 彰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C . 表明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 D . 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 15. (2024高三上·顺德月考) 据《农村工业与农业劳动率比较》(表)可知(       )

    农村工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          单位:元/人

    年份

    项目

    1980

    1985

    1987

    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

    869.6

    1138.2

    1486.0

    农村工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

    2800.7

    5863.7

    10207.0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8》资料计算。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B . 中国现代农业潜力开始得到释放 C . 制度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D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村改革
  • 16. (2024高三上·顺德月考)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400多项国际公约,参与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9万余人次,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这表明,中国(   )
    A . 开始融入全球化的国际社会 B . 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C . 扩大了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 D . 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2024高三上·顺德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曾派几十万大军南征岭南,积数年之功,攻破岭南。这些遣戍的秦兵,除去伤亡者以外,基本上都作为守边部队留驻岭南。到秦二世时,又应南海尉赵佗“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之请,将中原未嫁女或丧夫女子“万五千人”派往岭南,以便与留守士兵组成家庭,繁衍后代。秦始皇在岭南并入帝国版图的同一年,即“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即岭南)……以适遣戍”。这批遣戍的人数大约为50万。汉朝的典章制度多袭秦制,一些在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斗中的失败者,也往往被发配到岭南。

    ——摘编自段塔丽《秦汉王朝开发岭南述论》

    材料二   明代祝允明记载,“(广东)惠州壤邻汀赣,奸民实繁”,指的是流民众多。嘉靖年间,永安县(今紫金县)山谷中多良田,流民杂居,迁入者多自江西、福建来,也有从潮、惠诸县迁来的。和平县建县时,有自福建来者,操客家音;也有自江西来者,操水源音;由此构成和平县的两大方言。万历年间,博罗县有来自本省的客家人迁入,也有来自闽漳的移民。粤北地区的外地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和江西,福建的来自客家人居住之汀州,江西的则是来自毗邻粤北的赣南。以闽汀客家人为主的移民自宋末元初大量迁入以后,形成了广东梅县一带最早的客家人居住区;明代闽汀人和赣南人继续迁入梅县,赣南人遂融入客家人之中。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岭南移民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与秦汉相比,明代岭南移民的变化?
    3. (3) 分析明代岭南移民影响。
  • 18. (2024高三上·顺德月考) 【古代经济伦理】

    经济伦理是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理论综合。中国古代经济伦理包含生产伦理、消费伦理、分配伦理和交换伦理等方面,侧重于经济和道德的整合,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独具特色。

    材料一

    思想家

    主张

    管仲

    “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

    “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老子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耕种、播种)。”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孔子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材料二   自秦之后,以先秦诸子中道家、儒家为主整合其他思想,构成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特色之一。魏晋时期,佛教思想乘虚而入,成为经济伦理思想的另一资源,直至隋唐统一、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复苏。宋明时期,一方面产生了程朱理学影响下的经济伦理,另一方面在民族纷争日益严重的挑战下催生了“儒家功利主义”的经济理论。明清之际,“泰州学派”王艮创立“百姓日用之学”,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命题,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本末论,顾炎武也从同样的人性观点出发,提出圣人“用天下之私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的思想。

    ——摘编自唐凯麟、陈科华《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时期经济伦理的内涵。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两宋到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经济伦理的嬗变,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 19. (2024高三上·顺德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中的刘坤一

    刘坤一(1830—1902),字砚庄,湖南新宁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廪生出身,湘军宿将,清末重臣。刘坤一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通过对其留存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刘坤一和晚清社会。下表是研究刘坤一的部分相关史料。

    下表

    史料1《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至同治五年(1866)奏报、上谕

    史料2《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编自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十三年(1874)

    史料3《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编自光绪七年(1881)至光绪十年(1884)

    史料4《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编自光绪元年(1875)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

    史料5《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1895)

    史料6《义和团档案史料》1959年出版

    史料7《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992年出版

    ——据《中国近代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等

    1. (1) 根据上表,结合刘坤一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坤一的社会形象加以阐释。
  • 20. (2024高三上·顺德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有关现代化目标的表述。

    时间

    表述

    1953年

    要用三个五年计、时的时间……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61年

    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979年

    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们姑几用个断词,叫作“中国式现化”……要在本世纪术达到(西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实现四个现代化比想象中困难

    1987年

    实现现代化的方向是“富强、民主、文明"。分别代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

    2007年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22年

    我们所推崇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樾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其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据谢冰《建国以来党对中国现代化目标认识的历史演进》等整理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现代化目标”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