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聚龙科学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的一项)。
  • 1. (2024高一上·巧家月考) 距今约4600~3700年的白羊村遗址,位于云南金沙江流域中游地区。经考古,在白羊村遗址发现了房屋、墓葬、灰坑等遗迹,还发掘出大量稻、粟和黍等植物遗存。这表明,白羊村遗址时期,该地区(     )
    A . 栽培作物定居生活 B . 具备国家初始状态 C . 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D . 出现早期文明曙光
  • 2. (2024高三上·桃源月考) 春秋以前,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多见奴隶、珠玉、珍宝。战国时期,粮食、家禽、家畜等类商品增多。这主要是因为(     )
    A . 剩余产品增多 B . 贵族阶层衰落 C . 水陆交通完善 D . 奴隶制度瓦解
  • 3. (2024高三上·深圳月考) 有学者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已经将春秋以来的“夷夏”观念转变为较为宽泛(包括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华夏或“中国”观念。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     )
    A . 怀柔远夷思想得以落实 B . 民族交往推动疆域拓展 C . 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失 D . 政治统一增进国家认同
  • 4. (2024高三上·深圳月考) 下表是根据《汉书》整理的关于郡县官员的考核情况记录,据此可知汉代官员考核(     )

    (陈立)为天水太守,劝民农桑,为天下最。

    (祭肜)除偃师长,视事五年,县无盗贼,州课第一,迁襄贲令。

    (韩延寿)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卜式)迁成皋令,将漕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

    A . 强调儒家伦理道德品质 B . 标准多样切合实际需要 C . 以任满三年为考核周期 D . 是官员升迁的唯一依据
  • 5. (2024高三上·深圳月考) 西汉初年,诸侯王国仿照中央官制设立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 后来,少府却与廷尉、宗正等一并被罢黜。这一变革意在(     )
    A . 解决政府财政危机 B . 完善三公九卿体制 C . 削减地方王侯势力 D . 精简国家政府机构
  • 6. (2024高一上·南海月考) 南北朝时期,“(李)显甫,豪侠知名,集诸李数千家于殷州西山,开李鱼川方五六十里居之,显甫为其宗主……(显甫之子)元忠率宗党作垒以自保,坐于大槲树下,前后斩违命者凡三百人。贼至,元忠辄却之”。据此可知,李氏父子为宗主的组织(     )
    A . 通过军事扩张维系宗族秩序 B . 聚集战争奴隶进行集中劳作 C . 兼有军事功能和庄园经济色彩 D . 有利于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
  • 7. (2024高三上·深圳月考)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
    A . 坊市制度瓦解 B . 土地集中加剧 C . 农业技术进步 D . 海外贸易拓展
  • 8. (2024高三上·深圳月考)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 .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 9. (2024高三上·深圳月考) 辽国建立后,对以前的契丹部族制进行了改造,各部族长官与州节度使、刺史一样,既是本领区内的军事长官,也是赋有实权的行政长官。他们由辽廷统一任命,既有一定的任期,也有一定的考核制度。这一举措(       )
    A .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 B . 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管理 C . 奠定了南下灭宋的基础 D . 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 10. (2024高三上·深圳月考) 宋初定服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平民不得服皂(黑色)、服紫。及至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庶人通许服皂”。太宗至道元年,“复许庶人服紫”。这反映了,当时(     )
    A . 等级制度逐步瓦解 B .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C . 门第观念已经淡化 D .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不断增强
  • 11. (2024高三上·深圳月考) 王安石针对官僚政治的弊端进行了科举方面的改革,使科举考试更注重实学。同时,他还整顿了宋初以来有名无实的太学。据此可知,王安石改革(     )
    A . 获得了官僚阶层的广泛支持 B .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变法目的 C . 体现出教育为现实服务的原则 D . 意在打击门阀士族的垄断地位
  • 12. (2024高二上·衡阳月考) 蒙古例是清廷为外藩蒙古制定的特别法。随着内地民众大量进入蒙地,“封禁”政策下蒙古人、汉人相对隔离的生活状态逐渐被打破。清廷在嘉庆朝重印了《蒙古律例》,强调因俗而治,后期日渐与《大清律例》走向交融。此举(     )
    A . 显示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 . 解决了边疆司法审判的急需 C . 旨在推动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D . 奠定了近代中国法治的基础
  • 13. (2024高三上·深圳月考) 如表为1480-1602年明代财政支出统计表。据此推知(     )

    年份

    皇室消费

    (占比)

    俸禄支出

    (占比)

    军费支出

    (占比)

    赈济支出

    (占比)

    赈灾数额

    (万两)

    1480

    23.37%

    26.25%

    49.15%

    1.23%

    7.67

    1552

    34.86%

    24.06%

    40.59%

    0.50%

    6.1

    1602

    52.89%

    14.18%

    32.44%

    0.48%

    13.8

    A . 政府面临严重财政危机 B . 皇权政治弊端日趋严重 C . 军费支出数额逐步下降 D . 张居正改革的成果显著
  • 14. (2024高二上·云南月考) 明清时期,民间买卖土地的契约必须详载买卖双方、中人及撰写契约的代笔的姓名,交易的标的、价格,注明土地范围,并向官府呈报登记,由买方缴纳报官时的税金。据此可知,当时(     )
    A . 市场价格咨询公开透明 B . 政府积极管理交易活动 C . 民间风气强调交易诚信 D . 中介协助交易收费低廉
  • 15. (2024高三上·深圳月考) 冯梦龙在小说《醒世恒言》中描写嘉靖年间的盛泽镇:“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驻足之隙。”该描写(     )
    A . 体现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转变 B . 突出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 . 侧面反映了江南市镇的商业繁荣 D . 属于小说没有历史研究价值
  • 16. (2024高三上·深圳月考) 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 .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2024高三上·深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水雨,除兴。(降雨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

    ——《秦律十八种·徭律》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史记·陈涉世家》和《秦律十八种·徭律》关于雨天服役不同说法原因?
    2.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秦律》的作用。
  • 18. (2024高三上·深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前期,钱币袭秦形制,文曰“半两”,法定重量当为十二铢。但铸造时通常实重不及其额,前后铸造的钱币大小、轻重亦不一致。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私铸钱低劣者薄如榆荚,号为“荚钱”。不同时期、来源、质量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非常不便。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改铸五铢钱,使重如其文,同时严禁私人盗铸。元鼎四年(前113年),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五铢钱统一由朝廷铸造。各种旧币一律销毁,将铜料输至中央铸新币。新币铸造较精,选料严格,式样规范,重量、成色皆有保证,私人铸造难度较大且无利可图,故盗铸之风一时衰息,币制得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此后五铢钱大量铸造并长期行用,流通于世700余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 (1) 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改铸五铢钱的原因。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改铸五铢钱的影响。
  • 19. (2024高三上·深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以家庭教育与规约的形式传播儒家道德伦理,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很多家训勉励子孙立大志、成大器,强调经世致用,要求子弟耕读并重,不要沾染赌博、酗酒等恶习。《颜氏家训》指出:“今有奢则施,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已。”在家庭教育中,传统家训注重家风、门风和节操。

    ——摘编自任健《中国古代家训之内容、价值及其检视》

    材料二   中国古代家训主要产生、发展和应用于上层阶级的士人、文人家庭,影响广泛,成为统治者进行政治管理与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陆游的《放翁家训》运用诗训方式,教育子女忠君报国;许衡在《训子》中告诫儿子“身在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中国古代家训还关注个人教化,致力于社会风俗的教化。南宋时期袁采的《袁氏世范》将一家之教化推广至全社会,追求厚人伦而美风俗的社会教化,为端正民风、官风和社会风气作出贡献。

    —摘编自丁雪、刘传广《中国传统家训的政教功能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家训的功能价值。
  • 20. (2024高三上·深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治理体系具有鲜明特点,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在行政体制上以实行中央集权制为主体;特点二、在治理理念上崇尚“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局面;特点三、在思想文化领域以儒学为正统和主脉;特点四、在制度建设上重视顺应时势革故鼎新。

    ——改编夏春涛《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当代启示》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选取材料中的任意一个“鲜明特点”,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