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汇佳高级中学2024-202...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60分,20小题,每小题3分)
  • 1.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下图为出土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斟酒器——细颈袋足陶篱分布图。这反映出当时(     )

    A . 区域文化存在交流互动 B . 中原文化辐射四方 C . 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 . 手工业生产专业化
  • 2. (2024高一上·务川月考) 位于陕西省神木市的石峁古城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文化晚期到夏朝早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该古城以“皇城台”为核心,内城墙和外城墙呈半包围状将“皇城台”环抱。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遗迹,城外还有数座“哨所”预警遗迹。由此可知,石峁古城(     )
    A . 是夏朝的统治中心 B . 已萌生出皇权思想 C . 具备早期国家形态 D . 开始出现阶级分化
  • 3. (2024高一上·南康月考) 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各区域在环境基础、经济内容、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别,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这一论述(     )
    A . 说明区域间文明存在频繁交流 B . 强调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C . 意在说明黄河文明的独特地位 D . 阐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 4. (2024高一上·务川月考) 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 . 禹传位给伯益 B . 舜传位给禹 C . 禹传子,家天下 D . 启打败有扈氏
  • 5. (2024高一上·务川月考)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野史记载没有可信性 B . 年代久远的文献不具备史料价值 C . 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 D . 历史结论无法确定
  • 6. (2024高一上·深圳期中) 有学者认为,商朝的王畿是“国都不远的地方,由国王直接控制”,王畿以外“隶属于商王朝距离遥远的诸侯方国,对王朝所负担的义务是很有限的,也只能是名义上的服从”。这主要是因为(     )
    A . 内外服制度弱化商王统治 B . 商朝疆域局限于王畿地区 C . 商朝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 . 商王对诸侯方国没有影响力
  • 7. (2024高一上·南昌月考) 盘庚之政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诸侯归附于商王朝的统治之下。此后,随着商王祖甲改制的进行,以后的几代商王均竭力扩大王权,这极大地限制了内外服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现象表明,盘庚迁殷后的商代(   )
    A .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 . 内外服制达到鼎盛 C . 王室对地方统治力度有所加强 D . 社会改革蔚然成风
  • 8. (2024高一下·新余开学考) 周公东征后,营建东都洛邑,并将参与叛乱的商朝遗民迁至洛邑附近,给田耕种。此后,周朝两都并存,洛邑成为周朝在关东的统治中心,长期设有官员和军队。由此可知,西周营建东都(       )
    A . 加剧了商周部族的矛盾 B . 有利于强化对东方控制 C . 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 D . 促使周朝统治中心转移
  • 9. (2024高一上·务川月考) 西周时期,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这一举措在当时(     )
    A . 推动了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 B . 催生了世卿世禄制的形成 C . 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D . 有利于维护西周政治稳定
  • 10. (2024高一上·务川月考) 周公通过制礼作乐而治理国家,正如《乐记》所言:“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这说明当时(     )
    A . 礼乐教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B . 儒家思想影响了治国理念 C . 音乐艺术源于社会礼乐文明 D . 神权和王权统治相互结合
  • 11. (2024高一上·务川月考)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
    A . 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 B .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 加强了君主专制
  • 12. (2024高一上·务川月考) “私田”与“公田”相结合是井田制的组织形式。私田收入归私,公田收入归领主的分配方式构成了对农奴、领主的激励结构—— 耕种公田对农奴来说个人收益率为零, 而耕种私田对农奴来说却是很“有利可图”,公田的“唯莠(野草)骄骄”与私田的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以推知,激励结构的巨大差异(     )
    A . 促使劳役地租转变为实物地租 B . 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C . 是公田制走向衰落的内在原因 D . 引发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 13. (2024高二上·南宁期中) 孔子重视礼,主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老子认为“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两者对礼的认识反映了(     )
    A . 阶级立场的不同 B . 统治阶级的要求 C . 思想主张的趋同 D . 目的上的相通性
  • 14. (2024高一上·荣昌期中) 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作了如下的评价,下列学派与题干中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

    ①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礼制、自强的价值观念

    ②关注人物,留下了无为、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

    ③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平、公正、法制的治国理念

    ④关注社会,留下了尚贤、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

    A . 墨家、道家、法家、儒家 B .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C .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D . 法家、墨家、儒家、道家
  • 15. (2024高一上·鸡西月考) 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     )
    A . 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B . 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 C . 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 D . 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
  • 16. (2024高一上·务川月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强调(     )
    A . 不偏不倚、适度而行 B . 绝对公平、公正 C . 勤俭持家、艰苦奋斗 D .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 17. (2024高一上·务川月考) 据学者统计,秦自武王到始皇时代的百年间共有丞相21位,其中异国人占到了60%以上,如楚人李斯、魏人吕不韦等。这一现象表明(     )
    A . 秦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 B . 用人唯贤成为诸侯共识 C . 士人活跃加剧诸侯争霸 D . 人才聚集推动统一趋势
  • 18. (2024高一上·深圳期中) 一月也叫古时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名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中国古代的这种避讳文化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 .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 皇位世袭 C .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D . 中央集权
  • 19. (2024高一上·务川月考) 下图为秦朝中央机构组织图。据图可知,秦朝时期(     )

    A . 官僚政治制度已经确立 B . 中央机构体系基本形成 C . 中央机构分权意识明显 D . 彻底消除封建割据隐患
  • 20. (2024高一上·务川月考) 廷议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由此可见,廷议制度(   )
    A . 有利于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B . 体现了士大夫集团的政治品格 C . 有效限制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D . 有效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024高一上·务川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唐)孔颖达

    材料二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荀子》

    材料三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四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左传·桓公二年》

    材料五   在统一的王权政治下,各个非周族群都以政治上的从周感超越了之前的“我族”心理与认知。或者说,周朝所建立的“单血缘支配的社会”超越了每一个族群中血缘组织的力量,以分封制的形式贯彻了王权政治至高无上的理念。正是在这种统一政治认同下,每一个血缘邦族的“小我”力量弱化,一个政治体推动的“华夏”建立起来。

    ——摘编自乔传宁《周秦时代政治变革与族群认同关系研究——基于宗法分封制向君主集权制转变的线索》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在周初能够被“封侯”的人的主次之别?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诸侯对周王应尽哪些义务?
    4. (4) 材料四体现了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请列举出一个今天与宗法制遗存有关的现象。
    5. (5)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周推行分封制的影响。
  • 22. (2024高一上·务川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宗族制度,到了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而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士大夫阶层的崛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孟子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 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编自《论孔孟的儒家思想》

    材料三 韩非子推崇法制,他认为,高度集中的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法律由王权统一颁布并由下属遵照执行。韩非子这种王在法上的法制实质上是披着法律外衣的人治,其政体是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政体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而在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君主个人。

    ——摘编自朱韬《法制之殇读韩非子有感》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孟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方略。
  • 23. (2024高一上·务川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   秦朝政府的组织(下图)

    1. (1) 据材料一,概括商鞅颁布"分异令"后的家庭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颁布的主要目的。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的?这种管理方式有何特点?
    3. (3) 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请简要阐述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