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年”的叫法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变化过程。商朝因非常重视年头岁尾时对祖先的祭祀,故称之为“祀”;周朝认为农业的丰歉关乎社会的正常运作,人背禾形象的“年”受到了特别的推崇,故称之为“年”,并祭祀天地和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从“祀”到“年”的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 )
    A . 宗族观念的淡化 B . 农业技术的进步 C . 民本思想的发展 D . 血缘关系的疏远
  • 2.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据研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建造的都城和被迫南迁的东晋、南朝建康都城一样,也是一座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其核心格局完全继承了中原正统王朝曹魏及西晋都城的模式。据此可知(     )
    A . 南北政治文化相互借鉴 B . 北魏意在彰显政权的正统地位 C . 北方各民族之间开始交融 D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成效显著
  • 3.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唐朝前期税收由国家统收统支。安史之乱后,政府税收形成两大类目,一类为中央直接收益税,另一类属于中央与地方分享税。780年规定,税收以州为单位划分为留州(留作本州用度)、送使(输送于节度使、观察使府)、上供(上交给中央政府)三部分。唐朝赋税制的变化(     )
    A .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 表明中央集权逐步弱化 C . 反映了财政体制逐步完善 D . 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 4. (2024高二上·长春月考) 如图是西晋至北宋出身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这说明了(       )

    A . 统治基础的扩大 B . 崇尚教育的风气 C . 儒家思想的弱化 D . 重文抑武的政策
  • 5.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据记载,自万历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后,“服舍违式,婚宴无节……用度日益华靡,物力日益耗蠹”俨然成为新的社会风尚。这表明,“一条鞭法”的实施客观上(     )
    A . 冲击了“灭人欲”的说教 B . 壮大了市民阶层的力量 C . 促进了产业资本的积聚 D . 加剧了社会财富的外流
  • 6.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如表为中国、印度、英国、美国四国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其中甲代表的是(     )

    1750年

    1830年

    1860年

    1900年

    1.9%

    9.5%

    19.9%

    18.5%

    ——

    2.4%

    7.2%

    23.6%

    32.8%

    29.8%

    19.7%

    6.2%

    24.5%

    17.65

    8.6%

    0.7%

    A . 中国 B . 英国 C . 印度 D . 美国
  • 7.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从清末到民国初期,新式高校勃兴,留学归国人员在缺乏必要考核的情况下迅速跻身教授,而本土学者却备受压迫。此时中国学术界,充斥着一批二三十岁的教授,形成了“少壮派教授”大量存在于近代中国的独有现象。据此可知,这一现象(     )
    A . 推动了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 B . 不利于中国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 C . 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 D . 冲击中国传统教育和学术独立性
  • 8.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1941-1945年,国民政府设立了翻译员培训班,使用了教材《翻译官必读40课》,其篇目内容见如表,据此可知,当时设立翻译员培训班的主要目的是(     )

    类别

    篇目

    主要内容

    军事工作

    17

    军事设备和武器、军营纪律、军事情报、各类作战方式等

    形势与政治

    5

    书日战争与世界大战、美国政府、联合国等

    社交礼仪

    1

    中西文化差异


    1

    办公室工作、日常生活等

    A . 争取外援以应对抗战 B . 筹备举办联合国会议 C . 为国家建设储备人才 D .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 9.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1950年,周恩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大门的钥匙。”刘少奇说:“从今以后,中国工业就不致受到帝国主义的廉价商品的竞争,中国的原料将首先供给自己工业的需要。这就扫除了一百年来使中国工业不能发展的一个最大的障碍。”这说明,当时中共(    )
    A . 明确了工业是经济建设的重点 B . 坚持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C . 坚定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 . 认识到主动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 10.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陕西省新建的400多个工业项目中,将近90%远离城市,分散在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区的48个县,多数是一厂一点,有的甚至是一厂多点,有人称之为“羊拉屎”“瓜葛或”布局。材料描述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的中国(     )
    A .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丛生 B . 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C . 致力于改变城乡二元体系 D . 工业布局服务于国家战略
  • 11.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的蔬菜供应依靠郊区生产,就近供应。为满足供给,1978年,上海郊区每一劳力需承担的蔬菜田亩数为1.14亩,1988年则上升到4.76亩;而菜农主体却由原来的青壮年转变为中老年妇女。这些变化表明当时(     )
    A .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 . 农业机械化范围拓展 C . 城乡人口流动进程加快 D . 城乡收入剪刀差缩小
  • 12.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在大约公元前1200年,印欧海上民族灭亡赫梯帝国后,锻铁技术逐渐传播开来。公元前11世纪希腊出现了铁器,公元前9世纪铁器被广泛运用。在大约公元前800年传入印度,公元前750年传入中欧。新的铁制农具使人们开辟了更多农业居住区。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亚欧大陆区域文化发展缘于铁器推广 B . 农耕文明本身具有扩张的潜能 C . 印欧人的迁徙促进了农耕文明的扩展 D . 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向东转移
  • 13.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15世纪至17世纪,尽管延续自中世纪的经商、朝圣、传教等仍是旅行的重要目的,但此时“旅行”一词日渐被赋予以探险、发现、求知、好奇为导向的新意涵,是认识世界、获取新知的手段。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文艺复兴的发展 B . 海外殖民的兴起 C . 宗教改革的推动 D . 理性主义的扩展
  • 14.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由于这场运动涉及政治、社会、家庭、教育、伦理各个方面,当今学者已经开始普遍用复数来称呼这场运动。这场运动从一开始就得到成千上万的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反映出它具有更为广阔、深厚的社会背景。因此,有学者称它为“普通人的大革命”。这表明(     )
    A . 文艺复兴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B . 宗教改革是一场重要社会改革运动 C . 启蒙运动表达了资产阶级经济诉求 D . 近代科学的兴起有着广泛社会因素
  • 15. (2024高一下·樟树期末) 瞿秋白回忆其在莫斯科的经历时曾写到:“(十月)革命后战祸相继,政府行集权制及劳动权,已经两三年没有大大的过这佳节(复活节),食物菜膳不易取得。今年开放商业,民间值此佳节,突然出现活泼泼的气象。”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   )
    A . 找到了直接实现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 B . 政策调整增添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C . 确立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D . 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效果显著
二、非选择题(55分)
  • 16.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启蒙思想】

    材料一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思想上的反映。这是一个对空谈心性的灾明理学末流进行批判、新旧思想观念激烈冲突的所谓“天崩地解”的时代,是在最广泛意义上开始探索新世界、设计人类社会新计划的所谓“天工开物”的时代。此时的启蒙思想家以各自的表现方式,比较全面地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无道,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各种禁锢人性的陈规与说教。这一时期,有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私产”“夫私者,人之心也”“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的主张,有的说“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必使治天下之举皆出于学校”,有的讲“法有可采,何论中西”,“寓通几(即哲学)于质测(即科学)”,倡导求实学风,对宋明以来“蹈虚空谈”的学风是一个否定。

    ——摘编自张华荣《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简论》

    材料二   中国近代启蒙是在民族救亡的大背景下发生的,由于知识分子的优患意识、危机意识的存在,外来思想输入中国后常常被赋予中国式的解释以达到政治目标,不可避免带有中国特点。即不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和启蒙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前者可划分为戊戌启蒙、辛亥启蒙和五四启蒙,后者可概括为传播现代理念、建构现代国家和塑造现代国民三个方面。从戊戌启蒙到五四启蒙都有近代欧洲启蒙的批判精神。然而,近代启蒙的遗产不是理性的实现,而是“工具理性”的实现,个人自由、解放服从于国家独立、富强,民族解放高于政治民主。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社会的观念、规范、制度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现代社会的规范、制度还没有真正确立,这是一个"两头都不靠岸"的时代,启蒙者忽视了启蒙思想内在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但是启蒙的批判精神仍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需的推动力量。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进步主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启蒙思想的共同作用。
  • 17.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中叶以前, 中国交通依靠人力、 畜力、 水运等自然力,一直处于能力低下、很少变化的自然状态,并具有等级制色彩。19世纪中叶开口通商以后,半机械化的西式马车、人力车、 自行车,以及机械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并逐步发展,到清末民初时期交通工具的新旧交替在全中国快速展开,新式交通工具成为全国城市及长途交通的主导。这种交通工具的革命产生了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效应: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适、方便,对人们认识并接受近代工业科技起到了一定的启蒙和先导作用;人们的出行频率更高,人数更多,社会流动增大,扩大了公共活动空间,促进了公共活动,为近代公民社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人们的出行方式商业化程度大增,因而也更趋于平等化、大众化,以往的等级色彩趋于淡化,促进了人们的平等意识; 交通工具发展的不平衡也拉大了城乡出行方式的差别,形成城乡新旧二元化的出行方式及城乡人眼界和观念的差别。

    ——摘编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生活的影响》

    1. (1) 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交通工具进步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背景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交通工具进步的影响。
  • 18.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国际关系理论

    材料一 均势理论认为,一国可以通过与某一力量合作以压制另一发展过快的力量从而保护自身。16世纪,随着大国竞争的加剧,这一理论被西班牙、英、法等国运用。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使欧洲出现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局面。17世纪下半叶,均势概念开始频繁地见诸文章著作和政府文件中,从而成为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的传统理论。学者认为,均势理论要给“轻的一端施加重量”,这“很容易造成滥用权力的现象”,均势外交将使国家间形成“一张阴谋和暗中监视交结成的复杂网络”,“国家间相互猜疑,争相备战”。

    ——摘编自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等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在美苏两大国分立的格局之下,中国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很快得到亚非会议及亚洲国家会议的支持。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一以贯之的国际法观念的表达,先后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文件中得到确认。联合国通过的多个宣言与决议,也多次确认其为基本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发展为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摘编自刘国平《中国贡献》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17世纪均势理论日益流行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关系的贡献。
  • 19. (2024高三上·江夏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个体户成为受欢迎的职业。90年代,许多人放弃原来的工作投身到私营工商界,“下海”成为这一时代的热词。热门行业变成了海关、外企、银行、证券等。进入21世纪,通讯、网络、IT等成为热门行业;文化娱乐行业逐渐发展起来;外企依然受欢迎,翻译、同声传译等成为人才紧缺职位。2010年以来,健身教练、营养师、宠物医生等职业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我国的职业分类也不断调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共收录了1838个职业。2015年,重新修订时新增“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快递员”等职业。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发布了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在内的13个新职业信息。

    ——据《改革开放40年,来看看我们的职业变迁》等整理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职业选择仍处于“统包统配”“毕业分配”“安置工作”状态,“计划经济时期,人们很难获得职业横向流动的机遇。”陈宇说,市场经济则赋予人们自主择业、创业、自由流动的权利,激发了劳动者的主动性、创造性,给职场注入活力。

    而信息时代也给雇佣劳动关系带来变革。“一个人不再固定从事某一项职业,可以身兼多职,实现劳动和职业的多元化。”近几年来,拥有多重职业的“斜杠青年”得到更多理解,“铁饭碗”不再是年轻人的唯一目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诠释着当前人们就业的特点。独立自主的职业观念悄然生发……

    ——陈宇《改革开放与中国职业变迁观察》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结构变迁”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