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据记载:“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於燕。’於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由此可知(     )
    A . 山戎已经产生华夏认同 B . 传统的统治秩序尚未完全解体 C . 诸侯国卿大夫掌握实权 D . 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 2.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汉平帝时,黄河、汴渠决口,冲坏河堤,朝廷随即征调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 渠道和河堤。水渠建成后,汉平帝亲自巡视并下诏,令沿河郡国设立管理维护河堤的官员。 研究表明,自王景治理黄河后的 800 年中,黄河没有出现大的决溢和改道。黄河治理表明东汉时期 ( )
    A .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 . 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C . 防汛安全体系完善 D . 重视水利工程的综合利用
  • 3.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斯巴达城邦经过莱库古改革之后,出现监察官制度。监察官自普通公民之中选举而出,任期一年。监察官可以越过元老院,直接调遣城邦的军队,还可以主持公民大会,代表公民大会上交法律提案。这说明当时斯巴达(     )
    A . 监察官掌握最高权力 B . 民主制的范围扩大 C . 公民的政治地位提升 D . 元老院已名存实亡
  • 4.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从1860年到20世纪早期,美国政党的权力一直被控制在一些地方党魁手中,党魁在当地负责招募候选人,引领选民去投票,充当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党魁因其权力和影响力而成为传奇,也经常因腐败而臭名昭著。这能够用来说明当时美国(       )
    A . 联邦政府的影响力下降 B . 地方政府被党魁控制 C . 垄断资本操控国家政治 D . 政党政治具有局限性
  • 5.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如图为发表于1912年《民权画报》的漫画《掌中物》,漫画中的猿猴意指袁世凯。该漫画反映出当时(     )

    A . 政党已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B . 袁世凯极力复辟帝制 C . 北洋军阀内部派系斗争加剧 D . 民主政治遭到了破坏
  • 6.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1941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认为《晋察冀边区统一累进税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中的税收免征点(起征点)太高,并强调免征点的规定一般应迁就生活水准较低的地方;同年 3月,修正后的晋察冀边区统一累进税征税办法公布,同年7月起征,8月顺利完成征收。这表明晋察冀边区的税制调整(     )
    A . 代表边区全体人民的意志 B . 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 有利于各阶层税负合理化 D . 与减租减息运动背道而驰
  • 7.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据研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建造的都城和被迫南迁的东晋、南朝建康都城一样,也是一座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其核心格局完全继承了中原正统王朝曹魏及西晋都城的模式。据此可知(     )
    A . 南北政治文化相互借鉴 B . 北魏意在彰显政权的正统地位 C . 北方各民族之间开始交融 D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成效显著
  • 8.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1984年,我国乡镇企业的数量从上一年的134.64万户猛增到606.52万户。1997年,乡镇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为4039.15万人,比1978年净增42.9%;1999年,乡镇企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为6247.16亿元,是1978年的29.84倍。乡镇企业的发展(     )
    A . 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之一 B . 成为乡村工业化的有益探索 C . 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 . 冲击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9.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学者阎步克认为,汉代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获得基层经验,之后以功次得到察举。举至中央,中央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并授官,“试职”胜任者“典城牧民”。阎步克先生认为,汉代(       )
    A . 察举制以考试为基础 B . 官员选拔任用较为理性 C . 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D . 官员监察注重品德才能
  • 10.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宋代建立了完善的官员巡行制度,监司、台谏、特使等官员被派遣到各地进行巡视,了解地方治理的实际情况。他们在巡行过程中,会深入基层,与百姓交流,听取民意,搜集各种信息。宋代官员巡行制度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特点是(     )
    A . 强调君主专制,权力高度集中 B . 注重官员监督与考核,强化责任意识 C . 倡导儒家思想,注重道德教育 D . 实行分权制衡,避免权力滥用
  • 11.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文官制度改革法案”。法案规定:“在今后联邦政府的文官录用中,在择优的前提下,优先吸收黑人、少数种族和妇女,使选任文官的种族或性别比例与他们所在城市人口的比例大体上相适应”。这一规定(     )
    A . 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 . 推动了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 C . 兼顾了社会公平与效率 D . 违背了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
  • 12.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1905年以前,出国留学者“大都商人子,为谋生计耳” 1905年后,“学上大月魁儒巨子以至幕府之宾、瓦牖之士,莫不争自濯磨,冒重洋,越万里以求文明于外国”。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政府政策的调整 B . 民众习俗的改变 C . 主流思想的变迁 D . 革命思潮的高涨
  • 13.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西夏颁布的《天盛律令》,是中国历史上以少数民族文字颁行的第一部律典。其首卷规定,企图危害国家政权和颠覆皇权统治的“谋逆”和“背叛”,以及“不孝”“不睦”“内乱”等违犯家族伦常的罪行属于“十恶”,须予以严惩。这反映了(     )
    A . 大一统国家的治理需求 B . 西夏沿用宋朝法律体系 C . 儒家伦理传统影响深刻 D . 法典旨在捍卫皇权正统
  • 14.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睡虎地秦简中有一个案例:“某里士五(伍)甲告曰:甲亲子同里士五(伍)丙不孝,谒杀,敢告。即令令史己往执。”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
    A . 法律遵循轻罪重罚原则 B . 连坐制度影响深远 C . 国家法治渗透伦理观念 D . 开启礼法结合先例
  • 15. (2024高二上·长春月考) 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这说明《非战公约》(       )
    A . 维护和平的实际作用大打折扣 B . 能坚决有效制止军备竞赛 C . 明确了完全废弃战争维护和平 D . 特别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
  • 16.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利益关系的多样化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我国出现了价值观和信仰多样化的趋势,“利己主义”“金钱至上”等价值观也滋长起来。这一变化(     )
    A . 反映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紧迫性 B . 表明重构社会价值观具有必要性 C . 凸显了全体国人的素质亟待提高 D . 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亟需被构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 17.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清政府在诸多方面实行各项改革,然而“规模虽具,而实效未彰,总由承办人员向无讲求,未能洞达原委”。随着两学东渐,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员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与其政治制度、教育科技的先进有关。为此,清政府接受了袁世凯奏请简派录贵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致治的建议,派戴泽、端方等五大臣“分处东、西洋(东洋指日本,因日俄战争日本取胜)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

    ——摘编自陈丹《五大臣出洋缘起》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国家计委计划组织干部到国外去考察,学习境外发展经济的先进经验。其中以赴西欧五国、赴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访日及赴港澳四路代表团最为关键。考察团目睹了西方国家及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成就,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考察结束后,我国果断引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灵活的贸易合作模式,同时带回了许多关于新技术、新工艺的信息。大批考察团的出访推动了国内一些相关会议的召开,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78年下半年的国务院务虚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

    ——摘编自马欧阳《70年代后期“出国考察潮”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夕干部“出国考察潮”的历史意义。
  • 18.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承秦制,建立了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丞相司直、监御史、绣衣使者、司隶校尉、部刺史等组成的多维监察网。汉惠帝三年(前192年),颁布了中国历史上首个专门的区域监察法——《监御史九条》,其实施范围虽然仅限于京畿,但其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专门监察法,对推动后续监察法规的独立化、完备化具有重要意义。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划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州郡的监察,并制定《六条问事》颁行全国。《六条问事》作为首部全国性的地方监察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魏晋的《六条察吏》、隋唐的《巡查六条》等均以此为模本,一脉相承。

    ——摘编自齐继伟《秦汉监察法规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在秦朝,皇帝之下设置三个重要官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务,御史大夫掌监察。这种体制开创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格局。汉承秦制,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一面参与朝政,一面有“制临百司,纠绳不法”的监察权。唐代监察机构内部形成更严密的三院制,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明清。对地方的监察制度,秦代也已形成,郡一级派有常驻的监察御史。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大监察区,设刺史负监察之任。唐代对地方的监察由察院负责。明清时期,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派出巡按地方的官员称巡按御史,权力很大。对政府部门公务进行经常性稽查和监察,开始于唐。到明清时设六科给事中,其主要职责为对六部公务进行稽查、监察。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智慧》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代建立多维监察网所采取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 19.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的“先王”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设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春秋时期,人们频繁地引用典、制、常、则等法律形式,说明他们的时代不存在大规模的法典。到了战国时期,平民数量急剧上升,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平民已经有了诉讼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法治思想就不应再表现为当政者的“临事制刑”,而应当是事前“为刑辟”,制定与社会发展相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至隋唐时期,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日臻成熟,体系日益完备,《唐律疏议》的颁布代表着中华法系的完备。以《唐律疏议》的制定完成为标志,儒家学派的一些基本主张被精巧地纳入成文法典之中,此时法律便与儒家思想的“礼”完美结合,以礼为主,出礼入刑,礼法合一、体现了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基于宗法家庭观念长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礼”作为民间的风俗习惯在寻常百姓中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作用。“法治”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礼制”则成为维护这个政体的社会基础。

    ——据陈栋良《传统中华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等整理

    材料二   在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等欧美国家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在革命的过程中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被称为近代实法。资产阶级国家强调法律具有至高天上的权威,政府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必须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其次是以宪法和法律来规定公民基本权利,并且依法约束和控制国家权力的行使。

    ——摘编自许兵《试论近代宪法的基本功能》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至隋唐时期中国法律演变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美国家法律的主要功能。
  • 20. (2024高二上·长白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流动主要指个人跨越阶层边界的过程,即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过程,或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明代自宣德以后,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内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流民浪潮。这些流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皇族、勋威。官僚地主通过赐田、投献、圈占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苛重的赋役,使农民不堪负担而逃亡。流民汇集成一股洪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憎之外,新添了“十八民”。

    ——摘编自《流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明代农业生产的衰变》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