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 | 遗址 | 家养动物种类 | 标本量 | 家畜占比 | 家畜中猪占比 | 家畜中牛羊类占比 |
仰韶晚期 | 靖边五庄果梁 | 猪、狗 | 143 | 34.97% | 90.00% | 0.00% |
横山大古界 | 猪、狗 | 133 | 8.27% | 90.91% | 0.00% | |
龙出早期 | 横山贾大峁 | 猪、狗、黄牛、绵羊 | 439 | 70.16% | 81.17% | 10.39% |
靖边庙梁 | 猪、黄牛、绵羊 | 227 | 26.43% | 10.00% | 90.00% | |
龙山晚期 | 榆林火石梁 | 猪、狗、黄牛、山羊、绵羊 | 1109 | 95.22% | 12.41% | 86.17% |
榆林寨峁梁 | 猪、狗、黄牛、山羊、绵羊 | 397 | 95.97% | 26.25% | 72.70% |
为了建设更多的纺织厂 新华通讯社记者任家骥著文 在晋中平原的腹地,人们拉起电线,铺起铁路。……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工厂正在建设着。这就是规模宏大的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 早在一九五〇的下半年,人民政府就决定建设这个工厂,从那时起,熟练的上海工人,就来到这里;许多翻身农民放下了犁耙,走出了家园,来参加这个陌生的工作。 |
职业 | 1982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10年 |
商业、服务业人员 | 4.01 | 5.41 | 9.18 | 16.17 |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 71.98 | 70.58 | 64.A.6 | 48.13 |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 15.99 | 15.16 | 15.83 | 22.49 |
1750 | 1830 | 1860 | 1880 | 1900 | 1913 | 1928 | 1938 | |
甲 | 1.9 | 9.5 | 19.9 | 22.9 | 18.5 | 13.6 | 9.9 | 10.7 |
乙 | 0.1 | 2.4 | 7.2 | 14.7 | 23.6 | 32.0 | 39.3 | 31.4 |
丙 | 5.0 | 5.6 | 7.0 | 7.6 | 8.8 | 8.2 | 5.3 | 9.0 |
丁 | 4.0 | 5.2 | 7.9 | 7.8 | 6.8 | 6.1 | 6.0 | 4.4 |
古代的佣书
材料一 受雇于贵族官府、书贾书肆、富豪士人及寺庙道观,为人抄写书籍以接取佣金的职业在古代称为“佣书”。抄书是一种艰苦的劳动,理应得到报酬,但佣书者也会遇到迟付酬金和欠薪的现象。敦煌遗书中就有好几则经生书手在卷子末尾写下的对雇主欠薪的报怨:“写书今日了,因何不送钱。谁家无赖汉,回面不相看。”
《魏书·刘芳传》记载:“芳常为诸僧佣写经论.笔迹称善。”《北齐书·张景仁传》载,张景仁“幼孤家贫,以学书为业,遂工草隶,选补内书生”。《宋书·吴喜传》亦载:“喜少知书,领军将军沈演之使写起居注。”这些人或因佣书而知名,或因字写得好,而得以担当抄参加工作。
三国东吴的阚泽,在佣书中“所写既毕,诵读亦遍。追师论讲,究览群籍,兼通历数,由是显名”。北宋苏轼在谪居湖北黄冈时,以抄书为“日课”,仅《汉书》就抄了三遍,起初一段事抄三个字为题,次则两个字、到后来则一个字,将书的内容烂熟于心。以至于友人举题一字,“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
明清两代,官方组织编纂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四库令书》,就因卷帙浩繁,雕版、排字、印刷不易而采用车工誊抄。其中《永乐大典》的抄书手就达2669人,《四库全书》的抄书手也达3826名。据说《四库全书》的抄手每人每天要抄写1000字,每年要抄写33万字,五年限抄180万字。这些皇皇巨著渗透了众多抄书者的辛勤劳动。
——摘编自李明君《简论中国古代的“佣书”职业》
材料二 至宋代,由于印刷术的普及发展,版本书籍迅速增加并逐渐成为书籍传播的主要手段。但佣书业并非一蹶不振,而是依然兴旺,民间的文字往来、官私交书,大量需要专业的佣书。宋代佣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代笔业务,即为顾客提供以应用文为主的各类文章、文字服务。宋代佣书创办有专业办理、代写涉官文书的商业店铺,这就是“写状钞书铺户”、简稿书铺。书铺的主要业务是涉官文书,包括代写上书文学、供词、诉讼状于、填写税钞,办理公证文书,为举人、官员承办各类文书等。正因作用如此之大,所以书铺遍及全国各州县,而且官府对此类业务有着严格的审批和管理。政府如礼部、刑部、吏部的某些职能“外包”与书铺代理,使书铺佣书成为国家机器里一个文书方面的编外辅助组。除涉官业务之外,民间社会生活的佣书业务更多。家庭类佣书比较高档,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宋代是契约社会,土地自由买卖,租佃发展导致的买卖、租佃土地契约发展,是农村的代表;房地产的发展导致房地产租售契约发展,是城市的代表。广泛存在的契约文书,需要佣书完成,佣书非抄录性的文书业务大量增多。
——摘编自程民生《宋代的佣书》
材料 以吴地为中心的江南地区长期被中原人视为“蛮荒地带”。至公元1000年左右,中原文明仍处于主导地位。吴地加速开发的契机在安史之乱之后才出现,这一时期,人们大力发展丘陵地区的农业,使大片沼泽变为良田,全国的经济中心也开始逐渐南移。宋元时期,江南代替中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明清时期,吴地成为中国首富之区。
明清时期,苏州地区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达到“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的水平。丝织业分工更加细密,绫、绢和罗等各种专门的织机出现,能制造各种复杂的花纹。苏州的水陆交通发达,“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绘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姑苏繁华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苏州工商业繁荣的盛况。
——摘编自李晓燕《明清时期吴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市民文化的发展》
材料一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工业化主张,探索建立国营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1933年改组归并成立中央印刷厂和中央兵工厂,工人增至上千人;成立中华钨矿公司。1934年筹建中华织布厂,有布机30余台,产品主要供根据地民用;国民经济部投资20万元建立中华纸业公司,又兴办樟脑厂。钨砂、樟脑和纸张主要用于出口,尤其钨砂成为中央根据地的重要出口品,换回了大批根据地缺乏的物资。此外,还创办造船、通讯、卫生、交通材料等厂。到1934年中央根据地共有国营工厂32家,工人2000多人。
——摘编自刘克祥、吴太昌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材料二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鼓励发展工业。1935——1937年,中央先后通过免税、赋予选举权等措施,鼓励私人到根据地创办工业,但民营工业依然发展缓慢。1935年10月,陕北仅有一个修械所,工人40多名;至1937年,加上被服厂、印刷厂等,职工不过270多名。从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开始注意在陕甘宁边区建设国营工业。当时延安只有一个兵工厂,厂里仅有几台机器,几十名工人。同年筹建机器厂,制造机器、工具;先后建立纺织厂、造纸厂、被服厂和制药厂等。1939——1945年,各抗日根据地工业进一步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现了工业品的部分自给,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摘编自刘克祥、吴太昌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937——1949)》
劝学篇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该书共4万余言,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赏识,得以“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遍于海内”。
目录(部分)
内篇 | 篇名 | 主旨 | 外篇 | 篇名 | 主旨 |
同心 | 明保国保种保教 | 游学 | 非游历外国不为功也 | ||
教忠 | 陈述本朝德泽深厚 | 学制 | 西国之强,强以学校 | ||
明纲 | 三纲为礼政之原本 | 阅报 | 知外患而豫防也 | ||
知类 | 闵神明之胄裔以保种 | 变科举 | 所习所用,事必相因也 | ||
宗经 | 周秦诸子取节则可 | 农工商学 | 教农工商,利乃可兴也 | ||
正权 | 斥民权之乱政 | 矿学 | 兴地利也 | ||
循序 | 讲西学必先通中学 | 铁路 | 通血气也 | ||
守约 | 欲存中学,宜治要约取也 | 会通 | 知西学之精意通于中学 |
正文(摘编)
二十四篇之义,括之以五知: 一、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其,耻不如暹罗,耻不如古巴。 二、知惧。惧为印度,惧为越南、缅甸、朝鲜,惧为埃及,惧为波兰。 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 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 |
——摘自张之洞《劝学篇》
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为张之洞的《劝学篇》写一篇书评。(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