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 |
a |
b |
m |
n |
反应前的质量/g |
6.4 |
3.2 |
4.0 |
2.5 |
反应后的质量/g |
3.8 |
待测数据 |
7.2 |
2.5 |
实验方案 | 使用的试剂 | 判断的方法 |
A | 铁粉 | 如果有气泡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
B | pH试纸 | 如果pH<7,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
C | 硝酸银溶液 | 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
D | 紫色石蕊试剂 | 如果溶液变成红色,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
请回答下面问题:
(做出猜想)固体成分:猜想一:Fe;猜想二:FeCO3;猜想三:。
(查阅资料):
②氢气具有还原性,可以用来冶炼金属;
③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固体遇到水燕气变为蓝色
(实验探究)该学习小组利用下图装置,对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
⑴向装置A中加入稀硫酸后,A中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小宁同学判断猜想一正确,小科同学认为小宁的判断不合理,理由是:
⑵观察到装置B中溶液变浑浊,装置D中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E中固体变蓝,据此判断猜想正确。
⑶(反思交流)如果将装置E去掉,(填“能”或“不能”)验证剩余固体中含有Fe。
方案一:甲同学利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证明两者反应,进行了下列操作。
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于小烧杯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滴入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直至看到现象时,甲同学认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了。
方案二:乙同学认为,可以通过检验是否有氯化钠生成来证明上述反应的发生。
于是将甲同学实验后的溶液进行了蒸发,发现有白色固体析出,从而得出氢氧化钠确实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的结论。但其他同学立即表示反对,因为白色固体也有可能是
。
大家经过商量决定将白色固体溶解于少量水中,再检验白色固体成分,下列药品可行的是 (填字母)。
A.CuSO4溶液 B.稀盐酸 C.酚酞溶液 D.FeCl3溶液
方案三:丙同学想到中和反应会放热,于是想利用能量的变化来说明酸和碱的反应。
他将固体氢氧化钠放入装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并振荡,试管壁发烫,于是认为两者发生了中和反应,但同学们认为丙同学推理不合理,理由是。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探究小组的同学把一定量的CaH2加入碳酸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钙
猜想二:氢氧化钠、碳酸钠
猜想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猜想四:氢氧化钠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猜想一不合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
【实验验证】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实验一:取滤液,向其中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猜想不成立 |
实验二: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 猜想二成立 |
【反思与拓展】
登山运动员常用CaH2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
评价表:
评价指标 | 优秀 | 合格 | 待改进 |
指标一 | 密封性好,能除去大部分污染气体 | 密封性好,能除去小部分污染气体 | 密封性不好,不能除去污染气体 |
指标二 | 能通过实验现象说明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是SO2 | 有实验现象,但不能说明煤燃烧产生SO2 | 没有明显实验现象 |
指标三 | 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 能通过一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 不能通过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
实验次数 | 1 | 3 | 4 | 5 | 6 |
取样品质量(g) | 31.0 | 31.0 | 31.0 | 31.0 | 31.0 |
取稀硫酸质量(g) | 30.0 | 90.0 | 120.0 | 150.0 | 180.0 |
产生气体质量(g) | 0 | a | 0.3 | 0.5 |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