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重视教化,加强基层治理②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③彰善纠恶,维护乡村秩序④监督政府,进行巡查督促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材料 1805年,英国财政部首先设立常务次官,常务次官不随执政党的更替而更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1855年,在议会专门委员会做出的调查报告基础上,英国颁布文官制度改革命,将国王、少数政治寡头和高级文官的恩赐官职特权转交到文官委员会,真正的开始采用考试录用的办法选拔任用文官。1870年,政府继续颁布改革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晋升依政绩而定。和政务官的任期制不同,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英国文官制度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则通过上述两道法律确定下来,从而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 中国历史上“以武取士”的做法由来已久。《国语·晋语》中指出:“射御足力则贤”。《汉书·宣帝纪》中记载,宣帝曾经下诏:“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射者,皆从军”。唐初多次诏令五品以上官员及诸州牧守必须荐举武勇之才。此时,唐朝采用“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府兵们“无事时耕于野”“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府兵的征招也有一定的标准:“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皆均,先取多丁。”唐太宗后期,就多次出现府兵情愿缴纳税赋,请求长官将他从府兵名额中删除的情况。《唐大诏令集》卷十一“太宗遣诏”描述:“前王不辟之土,悉请衣冠;前史不载之乡,并为州县”。长城在此时也已经失去了防御的功能,国防观念由被动的防御向主动的武备建设转变。至公元702年,武则天在科举取士的基础上创立了武科取士制度。武举,又称武科举,是专门为选拔武备人才而设置的科目。
——摘编自彭雪燕崔怀猛《武举制创立的时代背景及社会价值研究》
材料一 毛泽东提出:我们政权的制度是采取议会制呢,还是采取民主集中制? 他的答复是:“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议会制,袁世凯、曹锟都搞过,已经臭了。”《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政体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同新中国的根本性质相联系的。这个制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的适宜的政治制度,就是因为它能够便利人民行使自己的权力。 中国人民就是要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摘编自黎堂斌《改革开放以来人大制度发展》
材料二 政党政治的有序运行有赖于国民丰富的法治观念和发达的契约精神。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涵主要是人伦政治思想。 民初政党组合也“往往以个人之感情,强为牵合,而未尝以一定之党纲相号召,党员之中知所谓本党政纲者百无一个焉”。 梁启超观察第一届国会选举时提出,“未闻有一党发表政纲建旗帜以卜人民之祈向”。各政党的经费不像西方政党主要来自企业界和私人的捐助,而主要源自行政拨款。可是,政党得到的行政拨款十分有限,许多政党不得不接受袁世凯的资助,在政治上也就不得不迎和袁世凯。
——摘编自邓亦武《论民初政党政治的畸形化》
材料 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一套制衡机制。我国历史上的权力制衡思想和实践体现出中国特色,主要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君权制衡。各项重要决策的处理,呈现出一定的“集议”特色,构成制衡君权的某种制度程序。第二,地方权力制衡。……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命,既职责明确、考核严格,又采取行政、军事与监察三者权力分离,以制衡地方官吏权力的扩张,同时还以不断增加行政层级的形式,遏止地方权重倾向。第三,官僚权力制衡。……从中央到地方,对各级官吏的权力划分,行政问责、考核、审计、监督监察上,规范日益细密,以防止权力滥用。
——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为例,以“权力制衡与国家治理”的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