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金华市曙光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合。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一上·金华月考) 如图所示文物为蛋壳陶高柄杯,它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黑陶。它所代表的新石器文化是

    A . 仰韶文化 B . 河姆渡文化 C . 红山文化 D . 龙山文化
  • 2. (2024高一上·郫都期中)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某学派特征做如下概括:“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该学派是( )
    A . 儒家 B . 墨家 C . 道家 D . 法家
  • 3. (2024高一上·金华月考) 《诗经》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反映的制度是
    A . 井田制 B . 分封制 C . 礼乐制 D . 官僚政治
  • 4. (2024高一上·顺德期中) 周公曾说“上帝关怀下民,为民求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也被编入《左传》和《孟子》等书中。据此可知(       )
    A . 西周开始出现君权神授思想 B . 周公的仁政思想影响深远 C . 儒家思想影响了西周的施政 D . 统治者认识到民众的力量
  • 5. (2024高一上·金华月考) 先秦一位思想家,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在伦理观上,主张用“礼义”来对人性进行“化性起伪”的改造。以下观点与该思想家相符的是(     )
    A .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B .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C . 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D . 礼法并重,王霸并用
  • 6. (2024高一上·金华月考) 如图,根据所学,判断下列言论出自①处的是

    A . 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B .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C .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D .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 7. (2024高一上·柳州月考) 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形成的措施是(     )
    A .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B . 焚烧诗书、严刑酷法 C .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D . 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
  • 8. (2024高一上·金华月考)  据《汉书.地理志上》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产生于秦朝统一全国之后 B . 使分封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C . 秦朝以后的王朝不再沿用 D . 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 9. (2024高一上·金华月考)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并发行货币: 公元前113年明令禁止郡国钱流通。这些举措(       )
    A . 促进了丝路贸易发展 B . 强化了中央政府治理能力 C . 解决了北部边患问题 D . 完善了封建国家货币体系
  • 10.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南迁千余里,在洛阳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座壮丽的城市。他将鲜卑姓改为汉姓,为皇室取姓元。他命令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官员,在朝中一律用汉语,着汉服。他也鼓励鲜卑与汉族士族通婚。孝文帝的做法( )
    A . 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 B . 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C . 导致了南北朝对峙局面出现 D . 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 11. (2024高一上·金华月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指江南)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     )
    A . 推动江南经济发展 B . 加剧民族政权分化 C . 促使东晋统一北方 D . 导致门阀垄断政权
  • 12. (2024高一上·金华月考) 在魏国建立之前,曹操已在北方广泛确立屯田制;诸葛亮主政蜀汉期间,提出发展农业、减少赋税的方针;孙权统治下的吴国在长江两岸地区均设有屯田区。这些做法推动了(     )
    A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 北方民族大交融 C . 区域经济的发展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
  • 13. (2024高一上·金华月考)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送别诗的佳作。作者王维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表达送别好友去安西都护府的惜别之情。其中“安西都护府”位于图中(     )

    A . B . C . D .
  • 14. (2024高一上·金华月考) 唐高祖要求五品以上的京官和诸州总管、刺史向朝廷举荐人才。武则天长安二年曾一次授官“百余人”。在唐代的统治阶层中,士族占66.2%,小姓占12.3%,寒素(家世贫寒之人)占21.5%。由此可见,唐代(       )
    A . 贵族政治仍是社会主流 B . 科举制度推动阶层流动 C . 门阀士族依旧垄断政权 D . 选官用人机制尚需完善
  • 15. (2024高一上·金华月考) 安史之乱后,户籍制度及以它为基础的国家土地分配制度遭到破坏,政府为保持土地使用权和土地分配控制权的努力被证明是无效的,土地拥有者的土地所有权和自由处理权实际上得到承认。这一变化导致(       )
    A . 基层治理制度的变化 B . 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C . 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 . 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
  • 16. (2024高一上·金华月考) 下表是《后汉书》列传所记载人物的家庭背景。据此可推断,这一时期

    因政治活动而闻名的人物(所占比例)

    官员的儿子或孙子

    88(35%)

    名门望族

    48(19%)

    社会地位低下或贫困者

    9(4%)

    无记录可查者

    107(42%)

    A . 存在阶层固化的趋向 B . 名门子弟素质较高 C . 察举制已经遭到破坏 D . 世家大族把持朝政
  • 17. (2024高一上·金华月考)  唐德宗建中元年,朝廷税制从“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转变为“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举措( )
    A . 抑制了王地兼并 B . 减轻了人身束缚 C . 发展了庄园经济 D . 提高了商人地位
  • 18. (2024高一上·富锦期中) 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A . 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 . 战乱异常频繁 C .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 . 官府组织移民
  • 19. (2024高一上·金华月考)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历经三千多年演化与进步,形成的主要字体是(    )

    ①甲骨文    ②行书    ③小篆    ④金文    ⑤隶书    ⑥草书    ⑦楷书

    A . ②⑤⑦ B . ②③⑤⑥⑦ C . ①②③⑤⑦ D . ①②③④⑤⑥⑦
  • 20. (2024高一上·金华月考) 魏晋到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既有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也有中国的名僧西行取经或者东渡送法。与下图所示佛教的传播交流路线图有关的人物为(     )

    A . 法显 B . 玄奘 C . 鉴真 D . 空海
  • 21. (2024高一上·金华月考) 有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唐朝立国后重铸新币(见下示拓图)。这种新币是唐近三百年间流通的主要货币,唐以后仍继续流通了七百多年。不唯如此,钱的大小与轻重都成为后来铸钱的范例,对后世货币的铸造影响很大。有趣的是,关于此钱的读法,名曰“开元通宝”抑或“开通元宝”,历来各执一词,成为一件历史的悬案。有学者认为,应读成“开通元宝”;有学者则认为,“开元通宝”是正确的称呼,但考虑到唐宋时社会上称呼“开通元宝”已约定俗成,故也不能说是绝对错误。这说明(     )。

    A . 钱货可议,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执一词 B . 文献记载语焉不详,造成研究信息不对称,原本是一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 C . 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还要有对材料的考证与辨伪 D . 史料存在“记忆之殇”,需要采用新技术以“唤醒”,进而解释历史如何被表象的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大题题)
  • 22. (2024高一上·金华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作为时代坐标,不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所有学习中国历史的人都会记住这个年份:中国“大一统”时代的开端……秦的“大一统”体制,正如“百川异源,皆归于海”,它是会聚八百年的小变、渐变而终成大变局。凡是历史上的大变局也莫不如此。

    ——摘引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达到鼎盛时期,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汉朝进入大发展时期,加速了历史前进的步伐。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成就汉朝的宏伟大业,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方面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客观要求所使然,可以说汉武帝是那个时代的代表和标志,同时,汉武帝时期所取得的文治武功的辉煌政绩又与他个人的身体力行的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

    ——摘引自洪煜《评汉武帝》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记住(公元前221年)这个年份”的原因,并简析秦能够开创“大一统”时代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成为杰出人物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巩固与发展大一统的政治、思想措施。
  • 23. (2024高一上·金华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 24. (2024高一上·金华月考) 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把全国除了三辅、三河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十三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负责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材料三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 25. (2024高一上·金华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重大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