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聚龙科学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的一项)
  • 1. (2024高一上·元江月考) 元谋猿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遗址出土了元谋人制造和使用的各种骨器、石器工具,以及云南马、剑齿虎、剑齿象等多种动物化石,还找到了炭屑和烧黑的物件。据此推知,元谋猿人(     )
    A . 使用磨制石器,提高了生产效率 B . 已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 C . 会使用火,食用熟食可能性较大 D . 懂得饲养家畜改善生活
  • 2.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三星堆青铜器在合金成分、铸造方法和装饰工艺上,均表现出与中原地区商文化青铜器基本一致的趋势,但器物种类、器形、纹饰等又与中原地区同时期青铜器风格迥异。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
    A . 源远流长 B . 多元一体 C . 领域广泛 D . 影响深远
  • 3.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统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综合现已发现的卜辞,共有不重复单字4500个左右,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这可说明,商代
    A . 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B . 祭祀占卜盛行 C . 文化为统治者垄断 D . 文字较为成熟
  • 4.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周公率师东征,使周王朝对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成为了现实。他的儿子伯禽由于父亲的功勋,被封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其分器之多,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实非他国可比。”这说明分封制(   )
    A . 受封者以王族成员为主 B . 有益于加强对地方统治 C . 任人唯亲阻碍阶层流动 D . 激化了封国之间的矛盾
  • 5.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春秋时代的战争,强调“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师出有名”,事先要下战书,对方不同意也不能开战。这表明春秋时代(     )
    A . 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B . 战争一定程度受到礼的约束 C . 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D . 传统的政治秩序彻底被破坏
  • 6.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雄渠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黄帝之孙)。”这一变化说明先秦时期(     )
    A . 中央集权形成 B . 华夏认同加强 C . 楚国疆域扩大 D . 夷夏差异消失
  • 7. (2024高一上·邵东月考) 《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一景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 列国纷争促进人口大迁徙 B . 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的结果 C . 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分工 D . 临淄经济繁荣
  • 8. (2024高一上·郫都期中) 西周时期,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土地国有制确立 B . 分封制逐步完善 C . 国家统一的推动 D . 铁犁牛耕的使用
  • 9.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春秋后期和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纷纷抛弃“用贵治贱”的陈旧观念,礼贤下士,甚至“与其分土”,形成了“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的繁荣景象。这反映出当时(   )
    A .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 学术下移促进思想解放 C . 社会转型推动人才流动 D . 社会动乱鼓舞养士之风
  • 10.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秦帝国中央和地方均设有军队。为了有效控制军权,采用铜虎符发兵制,虎符剖半,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秦朝虎符的掌握者是(     )
    A . 太尉 B . 丞相 C . 皇帝 D . 御史大夫
  • 11.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秦朝的中央机构中,丞相为最高行政长官,被视为百官之首。太尉为最高武官,掌军事,但秦朝仅存其职,实际上并未授人。御史大夫为丞相副职,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互不统属,直接向皇帝负责。这一制度安排旨在(     )
    A . 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 . 分散丞相权力 C .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 . 确保官员廉洁
  • 12.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秦王朝将中央政府统一规划的交通建设视为执政要务之一,除了“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之外,还由中央直接主持,进行了“治驰道”的伟大工程。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全国交通网的基本形成,成为大一统的专制王朝施行统治的重要条件。秦朝重视驰道建设旨在(     )
    A . 促进经济发展 B . 巩固封建统治 C . 密切各地联系 D . 加强交通建设
  • 13.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睡虎地秦简《效律》记载,国家规定经营商贾和客店的不准立户,不分给田地房屋;此类人在三代以后才准许做官;商贾带头不耕种要杀之,且罚其同族弟兄从军。此举旨在(     )
    A . 规范商业活动 B . 维护统治基础 C . 降低商人地位 D . 增加政府收入
  • 14.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制度,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度,这一发展轨迹( )
    A . 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 B . 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C . 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 D . 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
  • 15.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主要表现在( )
    A . 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B .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C . 设置西域都护府 D .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 16.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史籍记载:“武帝元朔二年,令诸王得推恩分众子土,国家为封,亦为列侯。”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了(     )
    A . 增加财政收入 B . 强化思想控制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促进对外交往
  • 17.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发生变化,皇权进一步集中。这里的“变化”指的(     )
    A . 采用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B . 出现中朝与外朝的划分 C . 颁布“推恩令” D . 地方监察制度形成
  • 18.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皆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励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必为有效,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了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乎王室之上而独立。”此项制度(     )
    A . 适应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 B . 发展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C . 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D . 解决了中央与王国之间矛盾
  • 19. (2024高三上·湖北月考) 西汉前期,冶铸技术一般都是父死子继,师徒相传,冶铸技术传播较慢。西汉中期后,在政府强制力推动下,先进的冶铸技术得以快速传播,冶铸技术水平整体有所提高。这一变化(     )
    A . 说明冶铁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B . 反映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 . 满足了汉代政府经费的需求 D . 源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 20.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   )
    A . 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 . 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 . 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 D .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 21.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光武帝刘秀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使得东汉经济稳定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①增强尚书台作用                 ②严格控制外戚平政

    ③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④释放奴婢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2.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后汉书》载:“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伴(相等)于首令。财赂自营,犯法不坐,刺客死士为之投命”。这说明东汉后期的豪强地主(       )
    A . 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 B . 发展成为累世公卿 C . 通过经营货殖敛财致富 D . 形成自给自足的田庄
  • 23.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如表所示内容显示了东汉中后期部分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

    皇帝

    和帝

    殇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继位年龄

    10

    1

    11

    2

    8

    卒年

    27

    2

    30

    3

    9

    A . “七国之乱”的爆发 B .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 . “中朝”制度的出现 D . 东汉末黄巾起义爆发
  • 24.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如下图中①政权统治时期(     )

    A . 开辟了丝绸之路 B . 实现了短暂统一 C . 发行了纸质货币 D . 出现了活字印刷
  • 25.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梁启超曾经说,“战国以后至今日”间的一段时代,社会阶层被区分为界限森严的高门、寒门、役门、吏门,各阶层的政治地位或社会地位有霄壤之别。发生在这一“时代”的史实是(       )
    A . 焚书坑儒 B . 文景之治 C . 黄巾起义 D . 淝水之战
  • 26. (2024高一上·四川期中)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呼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和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现象可以佐证东晋政治的基本特点是(     )
    A . 门阀士族强大 B . 豪强地主衰落 C . 政权更迭频繁 D . 皇权逐渐加强
  • 27.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是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主要依据之一。这反映了该时期(     )
    A . 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 . 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 C . 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 D . 国家治理方式的调适
  • 28. (2023高一上·信宜期中) 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割据政权,其统治之下的人民主要是汉族,为了统治和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生活的需要,采取了一些汉化政策。内迁少数民族采取的汉化政策( )
    A .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 . 消除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 C . 加速了自身封建化进程 D . 为隋唐盛世局面出现奠定基础
  • 29. (2024高一上·荣昌期中) 汉代以前中原人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即跪坐。魏晋以来,随着胡汉杂居,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这说明(   )
    A . 民族交融推动汉人生活习惯改变 B . 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 C . 胡人汉化与汉人的胡化同步进行 D . 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 30.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南迁千余里,在洛阳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座壮丽的城市。他将鲜卑姓改为汉姓,为皇室取姓元。他命令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官员,在朝中一律用汉语,着汉服。他也鼓励鲜卑与汉族士族通婚。孝文帝的做法( )
    A . 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 B . 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C . 导致了南北朝对峙局面出现 D . 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非选择题(共3题,40分)
  • 31.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 (1) 概括指出李斯、董仲舒提出的不同建议,并说明其共同目的。
    2. (2) 指出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后采取的措施,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 32. (2024高一上·船山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江南、辽西和河西凉州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孙吴出于立国、争霸的需要,大力推进军屯、民屯,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加上东晋、南朝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使这里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

    材料二   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后,使用“以汉制汉、以夷制夷”之策略进行统治。“以汉制汉”之方:一是仿侨置州郡县之制。 西晋亡,东晋建立后,为安抚中原南迁之世家大族,曾有“侨置州郡县”之制。建立前燕的慕容廆在辽东崛起,正值西晋八王之乱,有许多中原士大夫世家豪族率乡里、部曲、佃客投奔慕容廆,他承认来归汉人原来的地望,在辽东另设相同地名以安置他们,这与“侨置州郡县”的方法相类似,使来归者有宾至如归之感。二是重用汉族文人,提倡儒学等。“胡化”主要指本身虽为汉族,但接受胡族文化。如北魏时的高欢,已彻底鲜卑化,其后人所建的北齐,也为鲜卑化王朝。

    —摘编自吴楚克、王浩《魏晋南北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关键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 33.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明的奠基期

    第一阶段

    邦国并立时期

    文明曙光初现

    第二阶段

    夏商西周

    文明中心产生和发展

    第三阶段

    春秋战国

    文明突破

    中华文明的成长期

    第一阶段

    秦汉时期

    大一统的起点

    选取材料三中的一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