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树德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

更新时间:2024-11-18 浏览次数: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共 26 分)
  • 1. (2023八上·永兴期中) 字词基础整理打开语文课本,时事、历史、山水,便如沿途风景扑面而来:跳水姑娘吕伟像凌空翔舞的“飞天”,得到观众由 zhōng____的赞赏;居里夫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醉心于提炼“镭”,让我们感受到她炽热的科研情怀;富春江沿岸漂碧的水,轩 miǎo ____的山,像一幅清丽的画卷,展现在众人眼前…… 
    1. (1) 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由 zhōng  轩 miǎo 

    2. (2) 请找出语段中的错别字,并进行修改: 改为 
  • 2. (2023八上·永兴期中)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两个月来,这个盗窃电动车的犯罪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 , 但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被彻底 摧毁了。 B . 王教授为了钻研这个课题,殚精竭虑 , 废寝忘食。 C . 他进来的时候,看见老师正在一丝不苟地批改作业。 D . 在农村的年集上,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
  • 3. (2023八上·永兴期中)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

    ①有深度的作品和广为认可的经典著作,运用循序渐进、刨根问底、探究质疑的方法读。②我们即便做不到像古人读书那样废寝忘食,③也应当在纷繁的信息中独具慧眼,不断提升阅读的品位和质量。④综上所述,数字化阅读中,通过深阅读能使我们成为精神富有、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的青年。

    A . 第①句 B . 第②句 C . 第③句 D . 第④句
  • 4. (2023八上·永兴期中) 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迅,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等。 B . 郦道元,北宋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C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被世人合称为“三苏”,他们都属于“唐宋散文八大家”。 D . 李白诗句“江入大荒流”中的“江”指长江,王维诗句“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曹植诗句“妻子象禽兽”中的“妻子”指妻子儿女,刘桢《赠从弟》中的“从弟”指堂弟。
  • 5. (2023八上·永兴期中) 古诗文默写。
    1. (1) 《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诗句

      是:

    2. (2) 曹操的《龟虽寿》: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

      年老而壮志犹存)的诗句是:

    3. (3) 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
  • 6. (2023八上·永兴期中) 综合性学习

    学校准备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 (1) 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个宣传标语。(不得使用“人无信不立”,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 (2) 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活动形式一: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漫画展览。

      活动形式二:。活动形式三:

    3. (3) 活动中,有人看到下面一则新闻,您是否赞同给“失信企业”补过机会?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纳税信用修复有关事项的公告》,自 2020 年 1 月 1 日起,对纳入纳税信用管理的企业纳税人通过作出信用承诺、纠正失信行为等方式开展纳税信用修复。

      ——给“一时糊涂”的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1. (1) 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星照耀中国》是斯诺冒着极大的风险进入苏区真实采访后写成的,就语言风格而言,既有新闻记者的平实严谨,又带有浓厚的个人幽默特色。 B . 斯诺在保安参观红军大学,感受到红军大学许多独一无二的地方。比如人员年轻、资源匮乏、处境危险、环境恶劣。 C . 在红军的队伍里,有一群来自保安当地的年龄在 15—20 岁之间的少年,他们是由共青团组织的红小鬼,大家亲切地称他们为少年先锋队。 D . 斯诺离开保安时说:“我觉得我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家。”红色中国行让斯诺对共产党和红军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2. (2) 小忠读完全书后,为周恩来制作了一张人物卡片。请你参照示例,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制作一份人物卡片。

      示例:人物卡片:周恩来——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外表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组织了上海工人总罢工,为保护苏维埃政权,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他吃苦耐劳,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对革命事业鞠躬尽瘁,至死不渝。

      (备选人物) 彭德怀 朱德 徐海东

      人物卡片:                       

二、阅读与理解.(38 分)
  • 8. (2023八上·永兴期中)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1) 展开联想和想象,请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2. (2) 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 9. (2023八上·永兴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

       水巴落,峽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节选自陆游《人蜀记》)

    [注]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沿溯阻绝 沿:        不以疾也        疾:

      发大溪口 发:仰视天如匹练然如...然:

    2.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3. (3) [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你简要分析。
  • 10. (2023八上·永兴期中)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人口普查的前世今生
    王思彤

        ①2020 年是人口普查年,从 1953 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到现在,将近 70 年了,人口普查开展了 7 次,全国总人口也从 6 亿人增加到 14 亿人,翻了一倍还多。其间发生了很多历史性事件,值得回顾一下。

        ②事实上,人口调查统计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古埃及、巴比伦有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数字,我国传说中的虞舜时期也有人口数字。《史记》有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进入封建社会,很多国家仍然有人口调查,但目的主要是为了征兵征税。

        ③目前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普查,是美国 1790 年的人口普查,此后,绝大多数国家都开展过人口普查。据 1982 年出版的《人口普查浅说》一书介绍,现代化的人口普查大体分为三个时期:一是 1790—1870 年,先后有 63 个国家和地区搞过人口普查,涉及全球五分之一人口;二是 1871—1950 年,人口普查发展很快,到 19 世纪末又有 47 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人口普查,但是没有中国;三是 1951 年到现在,通称战后人口普查,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陆续得到应用。

        ④我国 1953 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当时不叫普查,而称为全国人口调查。1953 年 4 月 3 日,政务院发出《为准备普选进行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可见当时的人口调查登记主要是为公民选举服务的,因为选民登记必须以人口登记为依。调查登记以 1953 年 6 月 30 日 24 时为标准时间,要求所有调查登记工作于 9 月底前完成。中央由内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所需各项调查经费列入各级选举预算,由国库报销。国家统计局 1954 年 11 月 1 日发布的《关于全国人口调查结果的公报》显示:全国人口总数为 6.01938035 亿人。

        ⑤1964 年 2 月 1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决定在 1964 年 6 月底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仍以 6 月 30 日 24 时为全国普查登记标准时间。普查目的不再是为了普选,而是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依据,这实际上默认了 1953 年的人口调查是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 年 5 月 29 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人口普查办公室关于纠正多报人口现象的报告》,把保证人口普查数据质量摆到了重要位置。

         ⑥文革十年,人口普查中断,1980 年 6 月 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第三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关于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安排意见的报告》,决定 1982 年 7 月 1 日进行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的标准时间改为 7 月 1 日零时。这次普查我国首次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了数据处理。

        ⑦1986 年 8 月出台的《国务院对今后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安排意见的批复》确定了人口普查周期,原则同意今后每 10 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即在年号末位逢零年份进行普查),两次普查中间进行一次 1%人口抽样调查。

        ⑧1990 年进行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间仍为 7 月 1 日零时,数据处理工作由国家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为主来完成。1989 年 12 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出席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会议并作动员讲话。1990 年 7 月 1 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普通公民身份参加了人口普查登记。国家统计局 1990 年 10 月 30 日发布的《关于 1990 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公报(第一号)》显示:全国总人口为 1160017381 人。

        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恰逢千禧年,普查标准时间调整为 2000 年 11 月 1 日零时,原始数据录入工作全部采用了光电自动录入方式。2010 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将我国境内的境外人员作为普查对象(即我国境内的自然人),首次聘请文艺工作者担任宣传大使。

        ⑩回首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令人感慨。当今中国已经以全球经济总量第二的姿态昂首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我们相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一定会续写辉煌。

    (选自《统计与咨询》2020 年第 4 期“统计人语”,有删改)

    【链接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节选)

        ①人口总量,全国人口共 141178 万人,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 133972 万人相比,增加 7206 万人,增长 5.38%,年平均增长率为 0.53%,比 2000 年到 2010 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0.57%下降 0.04 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 10 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②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为 72334 万人,占 51.24%;女性人口为 68844 万人,占 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5.07,与 2010 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11.3,较 2010 年下降 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③年龄构成。0—14 岁人口为 25338 万人,占 17.95%;15—59 岁人口为 89438 万人,占 63.35%;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402 万人,占 18.70%(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9064 万人,占 13.50%)。与 2010 年相比,0—14 岁、15—59 岁、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 1.35 个百分点,下降 6.79 个百分点、上升 5.44 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不均衡发展的压力。(节选自中国新闻网)

    【链接二】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901991162 人,占63.89%(2020 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 45.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509787562 人,占36.11%。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236415856 人,乡村人口减少 164361984 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4.21 个百分点。(节选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

    【链接三】

    2020 年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标识解读“中国人口普查—2020”标志,以汉字书法“人”字(书画风格的“人”字抽象化为万里长城图形)及英文字母“C”为主要图形元素,以国旗颜色为主要色素。(编者按:第一到五次普查,没有人口普查标识,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国家首次发布了人口普查标识,第七次人口普查继续沿用这个标识。)(节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1. (1) 以下关于“人口普查”历史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到了现代化的人口普查的第三时期,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陆续得到应用。中国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人口普查的。 B . 在世界人口普查的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开展过人口普查。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普查是美国十七世纪九十年代的人口普查。 C . 古埃及、巴比伦有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数字,我国传说中的虞舜时期也有人口数字,但当时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征兵征税。 D . 我国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依据而开展的,此次普查有了固定的登记标准时间。
    2. (2) 下列关于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解读,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相比以前,我国目前的性别构成比率已有一定改善,但仍呈现出男多女少的特点,未来仍需持续地改善。 B . 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 14.21 个百分点,达到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最高峰。 C . 生育政策的调整,使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改变了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但改变不了人口均衡发展的压力。 D . 我国人口总量已经超过 14 亿,虽然人口总量在逐年递增,但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也有所下降。
    3. (3) 请简要分析,从 1953 年起,我国的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和发展? 
  • 11. (2023八上·永兴期中) 现代文阅读。

    母亲的味道

        ①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像男人一样抽烟,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母亲身上的味道,又酸又臭,稍微靠近一些,便熏得我头晕恶心。后来我知道,母亲是有狐臭。都说狐臭会遗传,我却没有,反而对气味格外敏感。这使我在懂事之后,便开始远远地避开母亲。

        ②我 10 岁那年,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摔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里蹚来蹚去。每天晚上,母亲收摊回来,人都会累成一摊泥。我给母亲温一盆洗澡水,洗好碗后便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可是最终还是被母亲喊出来给她搓背。母亲的身上又添了浓烈的鱼腥味,和着难闻的狐臭味,我几乎无法呼吸,胡乱搓几把,便逃也似地离开。

        ③那年冬天,因为城市改造重建,那个菜市场被拆除,母亲失业了。母亲的失业,意味着这个家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撑,也意味着我的大学梦将成为一个泡影。那些夜里,母亲似乎一直在咳嗽,有一次,我被母亲的咳嗽声惊醒,我走到母亲的房前,房门虚掩着,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真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了……”

        ④我站在门外,心突然又酸又软,泪水成串地滴落下来……

        ⑤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赶到医院,拖地板,洗马桶,在八点之前,要把整幢楼的卫生全部打扫完毕。这份又脏又累没有人愿意干的活,母亲却做得很开心。她身上的味道越来越复杂,有时是刺鼻的消毒药水的味道,有时是清洗剂的淡淡香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母亲身上的狐臭味越来越淡,到后来,我竟闻不出那种气味了。

        ⑥后来,我如愿以偿,考进北京读大学。每隔一段日子,母亲准时寄钱和信来,总是说让我安心念书,说自己很好……薄薄的信纸上,仍然是母亲特有的复杂味道。大二的寒假,我回家过春节,在小城下车,已经是夜里十点。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我走出车站,搓着冻僵的双手,疾步往家赶。刚出车站,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吆喝:“烤红薯,香甜的烤红薯……”是那个我一直听了二十年的口音。我慢慢走过去。直到我走近,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一迭声地问我:“冷吗?累吗?甜吗?”母亲身上满是烤红薯香甜的味道,很浓很浓的香味。

        ⑦那夜我帮母亲推着车一起回家,一路上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母亲说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医院的活人家不让做了;母亲说一斤烤红薯能挣三毛钱,卖一天,也能挣不少钱呢;母亲还说,我有钱,你在学校一定不能替我省钱,要吃好……

        ⑧我跟在母亲身后,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和迟缓的步履,什么话都说不出,泪悄悄地模糊了双眼。

        ⑨研究生毕业后,我拒绝了北京好几家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那个小城。母亲很歉疚:都是我,不然你留在北京发展多好。咱这小城,委屈你了。我笑着跟母亲开玩笑说,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⑩回家以后,帮母亲洗澡,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当这时,母亲身上的狐臭味、鱼腥味、汗酸味、香烟味、消毒水味、烤红薯味、油烟味——那些为了养活一个家而产生的味道,此刻全都消失殆尽。

        ⑪我闻到的,是芬芳的香味,那种淡而舒缓的芳香,才是母亲真正的味道。

    1. (1) 文章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四件事,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其余两件事。——失业后担心“我”的学业,半夜向父亲的照片诉说——卖烤红薯供应“我”上大学
    2. (2)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

      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

      ②结合语境,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句子。

      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3. (3)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概括作答。
    4. (4)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在意母亲的不完美。读了本文后,请你结合自身体验,把想对自己母亲说的话写出来。
三、表达与写作。(共 56 分)
  • 12. (2023八上·永兴期中) 小作文

    秋高气爽,金桂飘香,又是一年丰收季。为了让同学们亲近自然,陶冶情操,激发爱景之情,学校将组织秋游活动,带大家参与“秋天的第一场集体旅行”。在这个季节,哪里的美景最能打动你的心呢?请你向学校推荐一处景点,阐述你的推荐理由。(要求:至少用一种以上修辞手法,字数 100 字左右)

  • 13. (2023八上·永兴期中) 大作文生活中,我们不断在开启新的旅程,也不断在与过往的一切告别。告别小学、告别父母、

    告别稚嫩、告别昨天、告别……,往往,告别的姿态影响着你的新旅程。如何告别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迎接明天?

    请以“ 我用    ▲    去告别    ▲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写真实的事件;表达真实的感受。不少于 600 字。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