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

更新时间:2024-11-12 浏览次数: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 1. (2024八上·罗定期中) 在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的田径赛场上,为铁饼运动员运输铁饼的足式机器人引人注目,这也是全球赛事上第一次使用足式机器人。如图所示为机器人背着铁饼在赛场上奔跑的情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以机器人为参照物,铁饼是运动的 B . 以地面为参照物,机器人是静止的 C . 以机器人为参照物,铁饼是静止的 D . 以地面为参照物,铁饼是静止的
  • 2. (2024八上·延庆期中) 下列关于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声音在气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 . 二胡演奏者在演奏前一般通过调整弦的松紧来调节音色 C . “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D . 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 3. (2024八上·延庆期中) 下列事例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 . 学校、医院附近禁止鸣笛 B . 靠近公路的居民楼一侧装有隔音墙 C . 汽车排气口处安装消音装置 D . 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戴上耳罩
  • 4. (2024八上·延庆期中) 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对此说法正确(  )

       

    A . 乐器甲和乙发声的响度相同 B . 乐器甲和丙发声的音调相同 C . 乐器甲和乙发声的音调相同 D . 乐器丙和丁发声的音色相同
  • 5. (2024八上·延庆期中) 琴和瑟是我国传统的两种乐器,通过弹拨琴和瑟的弦使之发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正在发声的琴弦,没有振动 B . 琴和瑟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 琴和瑟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时,它们的响度一定相同 D . 人们依据音色的不同,能区分出琴和瑟的声音
  • 6. (2024八上·延庆月考) 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有(  )
    A . 打开暖水瓶盖,从瓶口冒出的“白气”形成的过程 B . 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的过程 C . 冬天,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形成冰花的过程 D . 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的过程
  • 7. (2023八上·安庆期中) 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纸锅中烧水,过一会水沸腾,纸锅不会燃烧,是由于水沸腾时不需要加热 B . 舞台上弥漫的白色烟雾,这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液化成的“雾” C . 打开冰箱门,看到冒“白气”。这是由于冰箱内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D . 东北地区冬季比较寒冷,早晨起来看到窗玻璃内侧有美丽的冰花形成
  • 8. (2024八上·延庆期中) 图所示的图像中,属于晶体凝固图像的是(  )
    A . B . C . D .
  • 9. (2024八上·成都月考) 如图所示是小明在实验室中测小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小球相对于桌面是静止的 B . 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3s C . 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通过路程15cm D . 小球从A点到D点平均速度为1 m/s
  • 10. (2024八上·延庆期中) 小海每天步行上学,从家中到学校约需30min,则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最接近于(  )
    A . 500m B . 2000m C . 8000m D . 10km
  • 11. (2024八上·延庆期中) 如图所示,从温度与室温(20℃左右)相同的酒精里取出温度计,温度计的示数会(       )

    A . 减小 B . 增大 C . 先减小后增大 D . 先增大后减小
  • 12. (2024八上·延庆期中) “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网球同时同位置出发,从左(a)向右(b)沿直线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以乙球为参照物,甲球向右运动 B . 从a到b,甲、乙两球运动的时间比是3∶2 C . 从a到b,甲、乙两球平均速度之比为3∶5 D . 乙球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多项选择题
  • 13. (2024八上·宜春期末) 根据表1、表2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表1:几种物质的熔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

    表2:几种物质的密度/(

    (常温常压下)

    固态酒精

    -117

    酒精

    固态水银

    -39

    煤油

    232

    1064

    水银

    A . 不能在用锡制作的器皿里熔化金块 B . 密度相同的物质,一定是同种物质 C . 固体密度一定比液体密度大 D . 在环境温度为-50℃的严寒地区,可以使用酒精温度计
  • 14. (2024八上·延庆期中) 如图所示,观看田径比赛时,关于运动的快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观众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B . 终点裁判用“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C . 速度的定义是用“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D . 运动快的运动员,其运动的速度一定大
  • 15. (2024八上·延庆期中) 根据图所示的四种声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在无风的情况下,发现正在发声的扬声器旁边的烛焰不断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B . 抽出真空罩中的空气,听到其中的闹钟铃声减小,通过推理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 . 八个相同玻璃瓶装有不同高度的水,对着瓶口吹气,水装得越多,音调越低 D .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悬挂着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弹起,这个实验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三、实验与探究题
    1. (1) 图中,用刻度尺测量一个长方体的长度 , 刻度尺测出的长度;如果误用受潮膨胀的木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将(选填“偏大”或“偏小”);

    2. (2) 1m/s1km/h;(填>,=,<)
    3. (3) 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 17. (2024八上·延庆期中) 图甲是同学自制的水瓶琴。在7个相同的玻璃瓶子里装上高低不同的水,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do、re、mi、fa、sol、la、si”的声音,这些声音是由(选填“空气”或“瓶子和水”)振动产生的。如图乙所示,当他敲击瓶子发出“si”时,此瓶内的水量(选填“最多”或“最少”),振动频率(选填“最大”或“最小”)。

  • 18. (2024八上·延庆期中) 如图所示,小组同学完成以下四个声现象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如图甲所示,该装置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实验现象放大,这种实验方法是法;

    (2)如图乙所示,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由此可得结论:音调的高低与有关;

    (3)如图丙所示,为证明桌子能够传声,小明和小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小明用手轻划桌面,使坐在桌子左侧耳朵靠近桌面但不接触桌面的小华在空气中不能听到划桌子声;

    ②控制声音的大小和声音传播的距离不变,小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够听到划桌子声。

    以上证明了桌子能够传声。其中进行实验操作步骤①的目是:

    (4)如图丁所示,在无风的情况下,发现正在发声的扬声器旁边的烛焰不断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

  • 19. (2024八上·延庆期中) 两个实验小组同时分别探究“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和“蜡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甲的温度/℃

    35

    40

    45

    49

    54

    58

    63

    67

    乙的温度/℃

    44

    46

    48

    48

    48

    48

    49

    50

    1. (1) 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甲是(选填“海波”或“蜡”);
    2. (2) 属于晶体的是(选填“甲”或“乙”),该物质的熔点是℃;
    3. (3) 在t=6min时,乙物处于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 20. (2023八上·北京市期中) 如图所示,晓梅将气球套在盛有适量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试管口上,很快看到干冰变小,而气球膨胀,试管底端的外壁有霜生成,此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干冰(选填“升华”或“凝华”),发生此物态变化需要(选填“吸热”或“放热”),从而使得周围温度(选填如图所示“升高”或“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选填“凝华”或“液化”).

  • 21. (2024八上·延庆期中) 密闭的碘锤内装有少量碘颗粒,将碘锤全部浸入水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碘锤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小明的猜想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的依据是。(常压下,碘的熔点是113.60℃,碘的沸点是184.25℃)

  • 22. (2024八上·延庆期中) 在测量木块沿斜面下滑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华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下测量:

    ①用刻度尺分别测出AB、AC间距离

    ②将木块从斜面顶端A点由静止释放,并同时开始计时,木块经过B点时计时器的示数为 , 到达C点时计时器的示数为

    (1)木块从A下滑至C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1=。(用题中所给符号表示)

    (2)木块经过BC段的平均速度v2=。(用题中所给符号表示)

    (3)若木块沿斜面做加速运动,v2 v1。(选填“>”、“=”或“<”)

    (4)若在测量过程中,木块在到达斜面底端前就停止计时,会导致测量的平均速度。(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23. (2024八上·延庆期中) 如图所示,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

    1. (1) 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 (2) 实验中通过现象判断水已经沸腾了;
    3. (3) 在探究过程中,小组同学观察到水中气泡有两种情况,分别如图甲、乙所示。图(选填“甲”或“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 (4) 如表是实验中所记录的数据:

      时间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5

      96

      97

      98

      98

      98

      98

      98

      98

      98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 原因可能是该处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标准大气压。继续对水加热,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5. (5) 同时,小华也做了该实验。他们根据各自的数据,在同一坐标纸上画出了如图丙所示的图线,其中实线表示小明的图线,虚线表示小华的图线,水平部分图线重合。若加热条件完全相同,整个过程中两人的操作都规范准确。根据图线分析:你认为造成两同学图线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小华在实验时:
  • 24. (2024八上·延庆期中) 小燕利用实验“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他用一根长玻璃管充满水,其中留有一个气泡,顶端用橡皮塞塞紧,如图所示.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和时间.若玻璃管的底端到顶端的长为 , 气泡从竖直放置的玻璃管底端运动到顶端所用的时间为 , 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 25. (2024八上·延庆期中) 实验课上,同学们将碎盐冰放入易拉罐中,研究盐冰的熔化过程。同学们每间隔1min记录一次盐冰的温度,并依据熔化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出了熔化图像,如图所示。

    (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冰熔化过程持续了约min。

    (2)盐冰的熔点为℃。

    (3)在温度为0℃时,该物质处于态。(选填“固”或“液”)

    (4)在盐冰熔化的过程中,易拉罐的底部出现白色的霜,如图所示。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四、计算题(要写公式,代数要写单位,请标清楚下标)。
  • 26. (2024八上·延庆期中) 如图所示,一辆轿车从某地以大小不变的速度往北京方向行驶,9时10分到达A地,9时40分到达B地。

    (1)从A地到B地,轿车的行驶速度是多少km/h?

    (2)轿车若仍以此速度行驶,还需要多少h到达北京?

  • 27. (2024八上·延庆期中) 甲、乙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向东沿直线运动,运动的位置-时间(s-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图线是折线,乙图线是斜直线,关于甲、乙两人的运动,求:

    1. (1) 0~40s末时间内,甲人的平均速度
    2. (2) 0~40s末时间内,乙人的平均速度
    3. (3) 甲、乙两人最远相距多少m
    4. (4) 由图可知,甲乙两人相距10m共有几次?
五、科普阅读题
  • 28. (2024八上·延庆期中) 阅读《计时的历史》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计时的历史

    星空浩瀚,地球章动,四季更替,草木枯荣。从人类意识觉醒开始,“时间”便如影随形。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可以根据太阳或月亮的周期性变化来认识抽象的时间。以太阳的东升西落为基准,人们总结出“天”这样的标准时间单位,来为抽象的时间赋予具象化的意义。后来人们开始发展更加精密的计时仪器。中国最晚到隋朝,人们就已经建造起来显示一天中各个时间的日晷了,它利用了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性运动在影子上的反映。西方则在公元1100年左右出现沙漏这样的计时装置,用沙子从一个容器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时间作为基准来进行计时。1656年人们正式开始使用单摆的周期性运动为基准来建造摆钟,将一天时长平分为86400份,取其一作为秒的定义。从古代根据天体运行,到今天我们采用原子钟来计时,这些工具的发展体现了不同时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计时工具大多是以某种规则运动的周期(完成一次规则运动所用的时间)为基准计时的,比如日晷以日地相对运动的周期为基准;机械摆钟以摆的摆动周期为基准。选作时钟基准的运动周期越稳定,测量时间的精准度就越高,就越适合作为时间单位的标准,这个理念也同样出现在其他物理量标准单位的定义中。我们知道,我国北方的夏天白昼时长比冬天时要长很多,因此日晷的精准度会显著地被季节影响。在1967年前,秒的标准通常基于一个太阳日(即太阳相对地表东升西落的周期)或者一个回归年(即太阳直射点两次到达北回归线的时间间隔)作为基准,并基于此来定义秒的标准。但由于天体运行终究不够稳定,地球除了太阳也受到如木星这样的其他天体的影响,这种方法的精确程度仍然不够可靠。在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将“1秒”重新定义为铯133原子辐射电磁波振荡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原子钟以原子释放能量时发出电磁波的振荡周期为基准,受到量子力学规律的保护,电磁波的振荡周期拥有极高的稳定性,这使得原子钟的计时精准度可达每百万年才差1秒。

    计时工具的演变,展现了人类“时间文化”的进程,更彰显出人类精益求精、不断探索、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

    (1)原子钟可以作为计时的基准钟,依据的是原子辐射电磁波振荡周期的

    (2)下列物体相比较,最适合提供时间单位标准的是;(填写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摆动的小球       B.沿直线运动的汽车       C.静止的书本

    (3)下列事物相比较,最适合提供长度单位标准的是;(填写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国王的脚长

    B.全球人口的平均身高

    C.地球到太阳的最远距离

    (4)在实际生活中会出现各种“标准”。请你结合对文中对时间“标准”的理解,除文中提到的实例外,再列举一个“标准”,并说明该“标准”在具体实例中是如何应用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