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

更新时间:2024-12-04 浏览次数: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2024八上·鹤山期末) 观察下表,侵略者这些权益的取得是在(     )

    割地、赔款、开口岸

    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

    A .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 太平天国运动后 D . 甲午中日战争后
  • 2. (2024八上·鹤山期末) 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有一个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费一兵一卒,一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该国是(     )
    A . 葡萄牙 B . 法国 C . 俄国 D . 西班牙
  • 3. (2024八上·鹤山期末) 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
    A . 平均分配土地 B . 产品上交国库 C . 发展资本主义 D . 兴办学校教育
  • 4. (2023八上·德庆期末) 清政府决定在台湾建立行省是在( )
    A . 鸦片战争结束后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C . 中法战争结束后 D .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
  • 5. (2024八上·鹤山期末) 图中的历史事件反映了近代前期(     )

    A . 中外民族矛盾难以调和 B . 中国军民勇于维护国家主权 C . 清政府敢于御侮国门外 D . 列强分裂中国的图谋被粉碎
  • 6. (2024八上·鹤山期末)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康有为等掀起了一场变法运动。这场运动旨在(     )
    A . 救亡图存 B . 开眼看世界 C . 建立民国 D . 推翻清政府
  • 7. (2024八上·鹤山期末) 下图为近代某条约的部分内容描述。该条约是(     )

    A . 《天津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8. (2024八上·鹤山期末) 1905年春,中国近代化的两位先驱者严复与孙中山先生曾在伦敦就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辩论。严复主张渐进、启蒙,孙中山直言不讳地答道:“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作为“实行家”,这一年孙中山(     )
    A . 建立兴中会,开始民主革命 B . 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 发动新军,筹备武昌起义 D . 组织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
  • 9. (2024八上·鹤山期末)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钟南山说:“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能说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
    A . 南昌起义 B . 广州起义 C . 武昌起义 D . 秋收起义
  • 10. (2024八上·鹤山期末)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集中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即要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的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为此,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     )
    A . 《天朝田亩制度》 B . “明定国是”诏书 C . 《资政新篇》 D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1. (2023八上·防城期中)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复辟帝制。此举令举国哗然,爱国豪杰愤然而起,组织讨伐袁世凯的(     )
    A . 二次革命 B . 护国战争 C . 武昌起义 D . 护法运动
  • 12. (2024八上·鹤山期末) 针对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的积弊,下图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革主张。他们认为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积弊是(     )

              蔡元培                              胡适                                 鲁迅                              陈独秀

    A . 重农、抑商 B . 闭关、 自大 C . 割据、 混战 D . 专制、 愚昧
  • 13. (2024八上·鹤山期末) 发生于1919年的这场运动,主要是以青年学生为主,还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参与的一次示威、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导致这场运动爆发的是(     )
    A .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 . 北京学生爱国要求被拒 C . 北洋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D .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14. (2024八上·鹤山期末) 毛泽东曾经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关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
    A . 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B . 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 C . 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条件 D . 为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 15. (2024八上·鹤山期末) “红船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与该精神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五四运动 B . 中共一大 C . 南昌起义 D . 渡江战役
  • 16. (2024八上·鹤山期末) 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这主要得益于(     )
    A . 三民主义的指导 B . 土地革命的开展 C . 国共合作的建立 D . 共产国际的援助
  • 17. (2024八上·鹤山期末) 1927 年8月1日凌晨,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等领导下发动了武装斗争,创建了人民军队。据此可知,这是(     )
    A . 武昌起义 B . 南昌起义 C . 秋收起义 D . 红军长征
  • 18. (2024八上·鹤山期末) 1931年冬,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后方诞生了一个共和国。有人将它叫做“山林里的国度”;也有人称之为“红色中华”。这个被称作“共和国摇篮”的根据地后方是(     )
    A . 瑞金 B . 井冈山 C . 延安 D . 西柏坡
  • 19. (2024八上·鹤山期末) 这是中共中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的一次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会议,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是(     )
    A . 中共一大 B . 八七会议 C . 遵义会议 D . 中共七大
  • 20. (2024八上·鹤山期末) “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出现是由于当时发生了(     )
    A . 一二八事变 B . 九一八事变 C . 七七事变 D . 八一三事变
  • 21. (2024八上·鹤山期末) 电影《八佰》讲述的是中国军队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该会战(     )
    A .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B .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 .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 . 是华北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
  • 22. (2024八上·鹤山期末) 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以晋冀豫等抗日根据地为依托,发动了以破袭华北日军交通线为目标的战役,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这场战役是( )
    A . 淞沪会战 B . 武汉会战 C . 台儿庄战役 D . 百团大战
  • 23. (2024八上·鹤山期末)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内一部分人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还有一部分人寄希望于外部干涉。在中国共产党内,也有少数人对战争的长期性和艰苦性缺乏准确判断和精神准备。为此,毛泽东发表了(     )
    A . 《论持久战》 B . 《论联合政府》 C .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D . 《文学革命论》
  • 24. (2024八上·鹤山期末) 20世纪40年代中叶,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该协议达成于(     )
    A . 洛川会议 B . 国民大会 C . 重庆谈判 D . 北平和谈
  • 25. (2024八上·鹤山期末) 1946年8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此次谈话的背景是(     )
    A . 重庆谈判的进行 B . 全面内战的爆发 C . 政协会议的召开 D . 战略决战的胜利
  • 26. (2024·岑溪模拟)  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该举措旨在( )
    A . 提高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B . 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 . 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 . 确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 27. (2024八上·鹤山期末)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材料中的“转折点”指的是(     )
    A . 全面内战爆发 B . 转入战略反攻 C . 组织三大战役 D . 长沙会战胜利
  • 28. (2024八上·鹤山期末)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突破长江防线。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以上描述的是(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投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 29. (2024八上·鹤山期末)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们把1914年至1920年这段时期称为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短暂的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 . 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C . 列强资助北洋军阀相互争斗 D .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兴起
  • 30. (2024八上·鹤山期末) 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猛烈批判科举制; 19世纪末,维新派称科举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这说明在当时科举制(     )
    A . 无法选拔优秀的人才 B . 遭到民众的普遍反对 C . 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D . 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 31. (2024八上·鹤山期末) 近代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定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须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民族资产阶级势力,从十九世纪末叶逐渐成长起来。二十世纪初叶,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形成,并分化为左右两翼。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帝国主义分割中国的刺激下,在全国人民反抗外辱、 自强图存的影响下,他们要求⋯⋯建立一个适合于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在中国迅速地发展资本主义。

    ——何干之《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既然含着两重任务,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因此整个中国革命的过程,就不能不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第二阶段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摘编自贾杰、王喜春《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自强运动”的名称,并分析“他们不彻底”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分别提出的政治方案。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述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并写出制定该纲领的会议。列举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反对“帝国主义”进行的斗争。
  • 32. (2024八上·鹤山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歌名

    歌词节选

    《国民革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材料二   蒋介石集中了一百万军队向各地红军进攻,经济上实行严密封锁,军事上采取“堡垒主义”步步推进。……战局日益恶化,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先后纵横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等十多个省份。……几乎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一转移的成功,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此后走向成功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

    ——据《中国近代通史》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两党为深入推进革命所发动的重大军事行动。请就歌词中“国民革命成功”谈谈你的认识。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略转移”的历史事件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 33. (2024八上·鹤山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7月25日《新民报》的漫画

    材料二   毛泽东曾经说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内斗必须停止,应当内外有别;为挽救民族危难,人们必须暂时放下分歧,一致对外,共同御敌。大敌当前,危机时刻,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找到了共同的利益交集。全国抗战高潮的形成与发展,为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全面整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摘自王远启《党际互动合作的经典案例——第二次国共合作浅析》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日本侵华对中国民族意识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胜利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