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汉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

更新时间:2024-12-10 浏览次数: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七上·汉川期末) 《航拍中国》第三季第一集,有这样一段解说词:约170万年前,他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据此判断,这一集介绍的省份应该是(     )
    A . 浙江 B . 陕西 C . 云南 D . 河南
  • 2. (2023·南海模拟) 周口店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朴树籽,树籽的外皮已不见,硬壳和果肉被烧成白色。据此考古资料可知,北京人( ) 
    A . 过着群居生活 B . 使用磨制石器 C . 掌握农耕技术 D . 已懂得使用火
  • 3. (2024七上·汉川期末)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图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共同印证了我国原始居民(     )

    A . 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B . 会制作陶器 C . 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D . 会农业种植
  • 4. (2023七上·鹿寨期中) 山西运城自古以来就有“黄帝正妃螺祖养蚕缫丝”的传说。在运城下辖的夏县阴村遗址,1926年考古学家李济发掘出半枚碳化的蚕茧,201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遗址又发现了6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和陶制蚕蛹。据此可知,传说(     )
    A . 依赖历史文献的印证 B . 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 C . 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 D .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 5. (2024七上·潮南月考) 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商王武丁夫人墓)中的玉器,经化学成分分析,与新疆和田玉的成分一致。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 . 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 B . 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 C . 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 D . 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
  • 6. (2023七上·)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这说明分封制下诸侯要承担的义务是( )
    A . 扩大统治范围 B . 服从周王调兵 C . 向周王进献贡物 D . 管理土地和人民
  • 7. (2024九下·黄冈模拟)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22年春晚节目中,以“三星堆”文化为背景的舞蹈《金面》惊艳四方,节目中还原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等出土文物造型,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遗址、江西新干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这体现了( )
    A . 中华文化的新起源 B . 中原传统文化的地位 C .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D .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 8. (2024九下·邵东期中)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2015年,他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到:“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    )
    A . 老子 B . 孔子 C . 墨子 D . 韩非子
  • 9. (2023·大埔模拟) 有学者认为: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灌溉蜀郡田畴以万亿计,蜀用富饶,号称陆海”,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 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 B . 都江堰工程技术水平高 C . 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 D . 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
  • 10. (2024九下·河东模拟) 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
    A . 休养生息的政策 B . 分封制度的推行 C . 法律制度的严酷 D . 基层管理的状况
  • 11. (2024七上·汉川期末) 下图所示的两枚古代钱币共同见证了(     )

    A . 大一统王朝的形成与巩固 B . 皇帝制度的建立 C .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 D . 封建剥削制的残酷
  • 12. (2024七上·汉川期末)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是王明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该填写(     )

    A . 统一文字 B . 统一货币度量衡 C . 焚书坑儒 D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3. (2024七上·汉川期末) 东汉时,有官方记载的传染病爆发就有11次,其中发病于寒冷季节的就有9次。张仲景所在的南阳,在10年间,大宗族因传染病而死亡的人数达三分之二,其中因伤寒而死的竟占十分之七。严峻的疫情促使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说明了( )
    A . 季节交替与疾病爆发相互影响 B . 医学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C . 宗族关系与疾病预防密不可分 D . 人口减少与疾病爆发存在联系
  • 14. (2024七上·汉川期末)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西晋都城被攻破时,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状况。这一状况的积极影响为(     )
    A . 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 . 使南北人口结构基本平衡 C . 使北方人们急剧减少 D . 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32分)
  • 15. (2024七上·汉川期末) 改革可兴利除弊,是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三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汉族服饰俑       鲜卑服饰俑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贺兰

    丘穆陵

    独孤

    步六孤

    贺楼

    1. (1) 根据材料,归纳商君改革的措施。材料二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请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2. (2) 根据材料三回答,孝文帝的改革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3. (3) 综合上述并结合所学,简析两次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
  • 16. (2024七上·汉川期末)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武帝经营西域的兴趣日浓,逐渐演变成有计划的扩张运动,使汉族突破地理限制而与广大的西方世界交流融合。……自黄河沿岸伸张到河西地域,又推广到西域,数以百万计的移民,逐步开发了这块原属于匈奴与其他沙漠绿洲民族的广大土地。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秦汉史》

    材料二   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材料三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凿空西域”对西汉的重要意义。
    2. (2) 依据材料二、三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并指出丝绸之路在交流方面具有哪一特征。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感悟出哪些“丝路精神”?
  • 17. (2024七上·汉川期末)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方法。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一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8000多年,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炭化稻粒和骨笛。

    材料二   刻有文字的甲骨

    材料三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己挫英雄百万师。

    ——唐·胡曾《咏史诗》

    材料四   ①时(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鞋子),跌足(光着脚)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

    ——罗贯中《三国演义》

    ②公(曹操)闻攸来,跣足迎之,抚掌笑曰:“(你)来,吾事济矣!”

    ——裴松之(372—451年)作注《三国志》

    ③(袁)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满足),来奔,因说(劝说)公(曹操)击琼(袁绍部下,驻扎在乌巢)等。

    ——陈寿(233—297年)《三国志》

    1. (1) 材料一中两件文物证明了什么基本事实?(可以任选一个作答)
    2. (2) 材料二中文字的名称叫什么?所示文物对于研究商周时期历史来说,是第几手资料?
    3. (3) 材料三这首诗评述的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但有人说,这首诗的第一句“烈火西焚魏帝旗”存在着历史知识的错误,为什么?
    4. (4) 把材料四中的三段材料,按可信程度自高向低排列顺序。(写序号即可)并综合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当时的史实(可从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方面描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