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2024-2025学年九...

更新时间:2024-11-25 浏览次数:1 类型:开学考试
一、基础(27分
  • 1. (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 小北同学参观了北海公园的皇家邮驿,做了如下记录。阅读后,请完成各题。

    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为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从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殷商甲骨文到铸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再到篆、隶、草、楷、行,这是记录信息的汉字字形的变化;从鸿雁传书到驿站邮政,再到网络通讯,这是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①____借助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人们的生活经验代代相传,文化得以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邮驿起源于殷商时期,至清末裁驿归邮为止,有三千余年的历史。随着我国邮政事业的不断发展,邮政徽标也在不断变换。目前使用的是1996年公布的中国邮政徽标,不知道设计者的灵感来自哪里②____。

    1. (1) 对文段中划线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提供”的“供”,读 gòng。 B . “甲骨文”的“骨”应写为“古”。 C . “通讯”的“讯”应写为“迅”。 D . “殷商”的“殷”读 yīn。
    2. (2) ①②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 . ①。②。 B . ①。②? C . ①,②? D . ①, ②。
    3. (3) “流”的本义指水的移动。根据语境,“源”“流”“汇”的“流”是指(  )
      A . 起源 B . 发展 C . 河流 D . 融合
  • 2. (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 出北海,入故宫,小北同学参观了“何以中国”展,做了如下记录。阅读后,请完成各题。

    【甲】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融合比拟成河水的源、流、汇。以“源”“流”“汇”三个单元,梳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彰显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乙】

    本次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130余件,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括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古籍等类别。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何尊是西周早期名为“何”的贵族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何尊腹底铸有金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邑的史实,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图)【丙】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何以中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命题。展厅内,重器凝万古之志,典汇千载之思 , 此即万千年来,我百世祖先同心书写之答案。展厅外,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活安康,此即百余年来,志士先驱砥砺铸就之答案。今天,中华正崛起,我辈当自强,用智慧和汗水为后世中华子孙,留下“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丁】

    1. (1) 将下面文字填入上文,最恰当的位置是(   )
      当后人回望我们的时候,希望能一如我们凝视前人一样,满怀自豪地说:“这,就是中国!”
      A . 【甲】 B . 【乙】  C . 【丙】 D . 【丁】
    2. (2) 对画线句中的成语或修辞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运用排比,全面表达了这次展览的意义。 B .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引人注目”一词,应换成“刮目相看”,以体现何尊在展览中的重要地位。 C . “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气象万千”一词,应换成“气韵不凡”,以表现何尊的特点。 D . “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以对偶的形式,既表现了文物的文化价值,又表达了百世祖先对“何以中国”的回答。
    3. (3) 小北用“宝塔诗”形式,给北海皇家邮驿留言。请你依据参观记录,帮他用“宝塔诗”的形式仿写完成“何以中国”展的留言。

      小北的留言:

      信鸽

      变手机

      信息传递

      跨入新时代

      你的留言:

      大河

      源流汇


    1. (1) 因思杜陵梦,。 (温庭筠《商山早行》)
    2. (2) 秋草独寻人去后,。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 (3) 知汝远来应有意,。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 (4)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 (5)  ,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6. (6) 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 (7)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运用比喻修辞写出洞庭湖月下美景的句子是:
    8. (8) 谪居邓州,范仲淹受托于友,求同“斯人”,表现了其伟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范仲淹《岳阳楼记》)
  • 4. (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 古诗鉴赏: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A . 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鼓声、孤雁的哀鸣声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 . 颔联中“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C . 颔联“月是故乡明”一句意思是诗人在家乡看着明月感觉月更明亮,此句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D . 颈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忧虑、思念之情。
二、阅读(45分
  • 5. (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萩,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胱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皇佑元年,知颍州 , 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尝塞白龙沟,蓄水西湖,灌田以为民利,又建书院,教民子弟,俾颍人知向学,累迁参知政事,后封乐安开国公。熙宁五年卒于颍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节选自张翁《康熙旗州志·名宦·宋》,有删改)

    【注】①颍(yǐng)州:地名,在今安徽阜阳。②俾(bǐ):使(达到某种效果)。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杂然而前者/推出新 B . 非竹/蛛马迹 C . 宽而不/一张一     D . 塞白龙沟/浅辄止
    2. (2)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②又建书院,教民子弟,俾颍人咸知向学。
    3. (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欧阳修,自号醉翁,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 . 甲文写“滁人游”“太守宴”等场景,描绘了太平祥和的景象。 C .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是一个设问句。 D . “熙宁五年/卒于颍/赠太子太师/谥文忠”这样断句是正确的。
    4. (4) 欧阳修为官期间,深受百姓爱戴,请结合两文说说原因。
    5. (5) 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从欧阳修的文章和传记中,你得到了哪些人生的启示?
  • 6. (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文物修复对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②文物修复要尽量保留和还原文物原有信息,尽可能降低修复对文物价值的负面影响,因此文物修复人员在工作中需遵循一些重要原则。文物修复要通过最小程度的介入来最大限度地维系文物的原本面貌,保留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实现延续现状、降低保护性破坏的目标,这就是“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也是文物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意思是修复中采取的措施都是可逆的,也就是将来可以使文物回到原始状态。此外,还有“修旧如旧”原则,即增添上色、做旧等环节,使修复后的文物达到远观一致、近看有别的效果,最大限度满足观众参观学习的需求。

    【材料二】

    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用于文物修复,文物修复人员掌握了与文物修复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发现了基于高科技的文物修复新方法。

    ②X射线探伤技术是金属文物检测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利用X射线能够穿透金属材料的特性,可以了解文物的内部情况。例如一件青铜簋(guT),仅凭肉眼无法判断其制作工艺以及底部是否有铭文。经过X光射线成像,可以看出簋底部有布局规则的小方块,这是铸造时支钉的位置,由此可知,其铸造工艺为整体铸造成型。从X光射线成像的放大图可以看出簋底部有铭文。这样,文物修复人员就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修复。

    【材料三】

    ①2021年,《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我国文物行业第一个职业技能标准,将推动文物修复向社会开放,对文物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②2015年,文博系统首次开展关于全国文物修复人员的调研。参与调查的533家文博单位中,92%的单位认为文物修复人员配备不足。参与调查的2207人,近5年人均每年修复馆藏文物约15件。调研估算,全国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缺口约为26000人。因为①____,同时②____,所以③____。

    ③培养文物修复人才不仅需要完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还需要在各级博物馆建立好“师承制”和“传帮带”等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快速成长。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重视文物修复基础知识的掌握。《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了十分明确的规定。以“纺织品文物修复师”为例,要求必须掌握纺织材料、织物基本组织、服饰裁剪、织物染整工艺、纺织品清洁、手工缝纫等基础知识。

    1. (1) 阅读材料一,下列没有遵循文物修复原则的一项是(  )
      A . “清青花碗”的修复:用可去除的白胶补配碗的缺口部分,然后对这部分进行找平、做色、上釉等,最大限度地维系其原本面貌。 B . “清花鸟罐”的修复:打磨去除瓷器与生俱来的不美观的窑裂,并对整个器物重新补色,重新上釉,做出让人感觉十分完美的修复效果。 C . “清紫檀椅”的修复:用可去除的鱼鳔胶粘好开裂部分,用近似的紫檀木补配缺失部分。有些微小损伤部分不影响椅子结构,则保留原状。
    2. (2) 根据下列图表信息,结合上下文,填入材料三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①文物修复有了“职业标准”②急需修复的文物不多③培养文物修复师不能急于求成 B . ①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②急需修复的文物不多③培养文物修复师不能急于求成 C . ①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②待修复的文物极多③要重视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 D . ①文物修复有了“职业标准”②待修复的文物极多③要重视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
    3. (3) 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文物修复人员的基本素质包括:①,②,③。(每空限10个字以内)
  • 7. (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 阅读《旧时的离别》,完成各题

    旧时的离别

    张悦然

    ①从北京南站到济南西站,每半个小时就会有一列火车出发,全程只需要1小时37分钟,但我已经一年没有回过家了。每次都是妈妈来看我,也不要我去车站接,下了火车换地铁,半个小时以后就站在我家门口了。她总是很高兴地说,好近。是啊,好近,我点点头。是不是太近的缘故,近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火车一再提速,我却离家越来越远。

    ②我关于火车的最初记忆,与济南那座老火车站有关。那座德国人留下的日耳曼风格建筑,若不是再看到照片,我已经想不起它是什么样子。只记得有一个绿色圆顶、四面都有钟表的塔楼。小时候在去往火车站的路上,远远地看到它,就开始兴奋了。它耸立在灰蒙蒙的楼群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异国情调。而那种异国情调,好像与正要前往的那个地方有关,头脑中衍生出各种想象。拎着箱子走进圆拱形大门,有一种出远门的郑重感。它的繁复、典雅、美轮美奂,令旅行充满仪式感。

    ③那时候去北京,要坐一整夜的火车。清晨我被妈妈摇醒,拉起胳膊塞进外套的袖管里,跌跌撞撞地跟在大人身后下了车,抬头就望见“北京”两个大字。我嗅着陌生的空气,思忖着各种奇怪的问题:这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去哪里买菜,看什么报纸,有没有像趵突泉那样一个元宵节可以看花灯的地方?说到底,就是无法想象在别处,故乡以外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吧。身后忽然传来长鸣的汽笛声,撼动心肝。火车缓缓地朝远处驶去,送行的人木然地挥着手,站在大风里,好萧索。月台上总是刮着好大的风,无论什么时节,非要吹得人头发蓬乱、衣角翻飞不可。那种狂烈带有某种戏剧性。大风好像是一件道具,为了在离别和重逢时,给旅人添上一点儿风尘仆仆的气息。

    ④长大以后,不知道为什么,月台上的风不再像从前那么大了。那些风都去了哪里呢?真是个谜。没了风,旅人也没了风尘仆仆的气息,剩下的只是倦怠。月台越建越大,却越发让人感到局促,再也没有从前那种空旷的感觉了。要是看到哪个送行的人在火车还未驶远之前掉头走掉,我就会莫名地恼火,觉得他对这场离别不够郑重。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就算有些离愁别绪,也完全不必一个人傻傻地站在原地悲伤,而是可以一边朝车站里面走,一边给刚离开的人发微信,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对方。

    ⑤旧时的离别具有一种美感,想来是与悲伤的质感有关。开之后,两个人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那是一种隔绝的悲伤,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

    ⑥总之,火车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是一种沉重的、让人感到难过的事物。这个词的属性已经改变了,变得平淡而日常。这样想一想,在“火车”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载的情感重量的时候,那座老火车站适时地死去,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或评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

    (选自《读者》2017年1月第1期)

    1. (1) 文章以“旧时的离别”为题,有何含义与作用?
    2. (2) 结合句中的加点词,并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

      离开之后,两个人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那是一种隔绝的悲伤,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

    3. (3) 第④段中有一句话:“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你认为这是作者真实的想法吗?为什么?
    4. (4) 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在‘火车’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载的情感重量的时候,那座老火车站适时地死去,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或许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5. (5) 在通信技术日益便捷的当下,车站离别是否还需要如旧时般“郑重”,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 (1) 【卡片一】小北发现书有很多与“酒”有关的故事,请将这张读书卡片上的空白补充完整。

      人物

      故事

      酒与故事的关联

      探究发现

      大闹五台山

      酒令好汉狂

      “酒”在小说中有如下作用:

      杨志

      酒误好汉差

      武松

      景阳冈打虎

      浔阳楼吟反诗

      酒添好汉愁

    2. (2) 【卡片一】小北为林冲、李逵、吴用、柴进四个人制作了卡片,其中有误的-项是(  )

      人物

      绰号

      经典故事

      人物评价

      A

      林冲

      豹子头

      风雪山神庙

      武艺高强,忍辱负重

      B

      李逵

      黑旋风

      元夜闹东京

      疾恶如仇,率真直爽

      C

      吴用

      智多星

      巧赚玉麒麟

      饱读诗书,足智多谋

      D

      柴进

      小旋风

      夜走华阴县

      广结好汉,仗义疏财

      A . A B . B C . C D . D
三、写作(作文45分,书写3分,共48分
  • 9. (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汉字百科”页面关于“探”字的释义,根据你对“探”字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拟题目,然后作文,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