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广水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4-11-16 浏览次数: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3八上·中山期中)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与材料所述内容相关的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望厦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2. (2024八上·禅城期中) 某同学搜集到了图片《轮船招商局》、影像《甲午风云》、史学论著《戊戌思潮纵横论》和绘画《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A . 洋务派的自强与求富 B . 日本对中国蓄意侵略 C . 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D . 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
  • 3. (2024八上·广水期中)  列强取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标志着列强由对华商品输出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这种局面出现在( )
    A . 鸦片战争后 B . 甲午中日战争后 C . 戊戌变法后 D . 八国联军侵华后
  • 4. (2024八上·白云月考)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以康、梁为首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见下表)。“新的高度”体现的是(     )

    人物

    主要活动

    康有为

    发起“公车上书”,组织保国会

    梁启超

    《中外纪闻》《时务报》主笔

    严复

    翻译《天演论》,主持《国闻报》

    A . 宣传维新启蒙思想 B . 推动民主共和传播 C . 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D . 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 5. (2023八上·南海期中)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 . 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 . 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 . 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 . 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
  • 6. (2024九下·建昌模拟) 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 . 中国人民的抗争 C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 近代化的探索
  • 7. (2024八上·东湖期中) “20世纪初,有一年份叫辛亥,有一壮举叫首义……”歌谣中辛亥年发生的“首义”是指( )
    A . 安庆起义 B . 广西起义 C . 黄花岗起义 D . 武昌起义
  • 8. (2024九下·武城模拟) 下图为某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板书片段。其讲述的历史人物是(     )

    A . 林则徐 B . 洪秀全 C . 康有为 D . 孙中山
  • 9. (2024八上·广水期中) 袁世凯就职大总统后,不断破坏责任制内阁,一度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甚至公然复辟帝制,这反映了(     )
    A . 戊戌变法的局限性 B . 辛亥革命的必要性 C . 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D . 五四运动的广泛性
  • 10. (2024八上·广水期中)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批判了一些旧文学技巧,代之以新技巧。由此可见,他倡导( )
    A . 政治革命 B . 文学革命 C . 军事革命 D . 科技革命
  • 11. (2024九下·宿城模拟) 民国八年六月,《新闻报》载:“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文中史事( )
    A . 支持了北伐的胜利进军 B .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 . 结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D . 为新的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 12. (2023八上·永年期中) 报刊具有时代性。如图中国近代报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 . ②①③④ B . ②④①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④②③①
二、非选择题(本题4小题,共36分)
  • 13. (2024八上·广水期中) 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答案,其中青年学生成为中华民族腾飞的希望。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这一个世纪对它来说特别残酷,中国渴望付出双倍的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并获取新的资源。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材料三

    1. (1) 据材料一,概括作者怎样评价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指出“这一个世纪”中反映中国“努力”的重大事件有哪些。这些事件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巴黎和会上作出了怎样的规定导致德国人如此沮丧、日本人如此得意?这一规定产生了什么影响?
  • 14. (2023八上·仁化期中) 一百多年前,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拉开了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的大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袁世凯推行独裁统治,从1912年到1914年公布了一系列法律和命令,规定总统或地方督军可以宣布“戒严”警察有权监控社会团体和出版物。特别是1915年帝制运动期间,当局大量查封反对派报刊,北京的日报减少到20家左右,上海的减少到5家,汉口则只剩下2家了。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后,陈独秀受到很大刺激。他认为中国进行政治革命意义不大,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中国必须“从思想革命开始”。要做到这一点,就办杂志宣传新思想。

    ——摘编自刘统《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材料二

    材料三   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在《新青年》编辑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组织,即后人所称的“中共上海发起组”。其后,《新青年》成为党的刊物,陈独秀邀请早期党员陈望道、李汉俊、李达等先后加入编辑部。9月,《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出版,内容突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发表了陈独秀的《谈政治》和《对于时局的我见》,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剖中国社会、政治。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

    ——摘编自田子渝、徐方平、马建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演进历程和著作回顾》

    1. (1) 据材料一概括《青年杂志》创办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分别指出李大钊、鲁迅批判的矛头指向什么?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 15. (2024八上·广水期中) 面对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近代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1895年10月,康有为离京南下,在南京会见张之洞。在得到张之洞的资助后,创办了上海强学会,并于1896年1月创办《强学报》。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 (1) 材料一中李鸿章言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 列举两个该派别为“学习外国利器”而兴办的企业名称。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一所反映的史实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3) 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为宣传变法采取的方式有哪些? 由此在哪一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 16. (2024八上·广水期中) 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既是救亡图存的时代,也是思想启蒙的时代,这使救亡与启蒙成为中国近代的历史使命,他们提出的救亡纲领和启蒙方案既是拯救中国的纲领,又是启蒙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 摘编自《论中国近代的救亡纲领、启蒙方案与教育哲学》

    结合材料从下面的史事中任选两例,以“救亡图存·思想启蒙”为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