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11-29 浏览次数:1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27分
  • 1. (2024八上·深圳期中) 学校开展主题为“走进新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的任务。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的历史犹如一幅画卷:1949年的长江前线,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1982年,新德里亚运赛场,中国姑娘吕伟的凌空一跳,让多少首以盼( )的华夏儿女欢欣鼓舞;2012年, hàohàn ____的渤海某海城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那惊天一着,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刘在共和国的史册上;2017年,国行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让一切罪恶灵魂无处遁形……① ,② ,③,在同一时刻汇聚:我们的祖国真正强大起来了!通过阅读优秀的新闻作品,使我们了解世界,铭记历史,深刻感受其中体现的价值观、世界观。

    1. (1) 在这段文字划线处依次填入拼音和汉字。

       首以盼 hào hàn

    2. (2) 文中①②③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内容,衔接最恰当的应该是(   )
      A . ①追思与缅怀 ②光荣与梦想 ③决心与信念 B . ①光荣与梦想 ②决心与信念 ③追思与缅怀 C . ①追思与缅怀 ②决心与信念 ③光荣与梦想 D . ①光荣与梦想 ②追思与缅怀 ③决心与信念
    3. (3) 画线的句子是个病句,请你加以修改。
  • 2. (2024八上·深圳期中) 在校团委的组织下,学校师生采取红歌联唱、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等形式,向祖国母亲75华诞献礼。你作为校广播站小记者,将采访校团委朱书记和合唱主唱小华同学。请你分别拟写一个采访问题。

    采访朱书记:                                   

    采访小华同学:                                   

  • 3. (2024八上·深圳期中) 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捷报频传。请为下面一则消息拟写一个20字以内的标题。

        极目新闻2022年10月15日电北京时间2022年10月15日3时1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44次飞行。

  • 4. (2024八上·深圳期中)  下列语文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有“五律”和“七律”之分,每两句为一联,共计四联,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B .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所以,作者不可以为了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而发挥想象来填补事实空隙。 C . 新闻特写和消息都是新闻体裁。两者的差异在于,新闻特写往往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消息则主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D . “比赛还没开始,他就紧张得心都快跳出来了”,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 5. (2024八上·深圳期中) 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 . 这首诗是五言律诗。作者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代表朝廷前往边境慰问边关守军。 B . 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诗人以“征蓬”与“归雁”自比,表达想尽快抵达边塞的急切心情。 C . 颈联两句描绘了大漠壮阔雄奇的风光,构图精妙,线条简约,色彩鲜明,体现了“诗中有画”。 D . 诗人到达边塞却未遇到将官,因为前线统帅正在燕然奋战,体现了盛唐边塞诗慷慨悲壮的特点。
  • 6. (2024八上·深圳期中) 默写填空。
    1. (1) 老骥伏,志在千里;烈士暮年,。(曹操《龟虽寿》)
    2. (2)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3. (3) 馨香盈怀袖,。(《古诗十九首》)
    4. (4)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5. (5) 树树皆秋色,。(王绩《野望》)
    6. (6)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 (7) “情景交融"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在山水文学中意义重大。崔颢登楼远眺,意境开阔,“”,看到一幅喜人画面,为抒发乡愁做铺垫(《黄鹤楼》);李白漫游天下,意境高远,“”,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借雄浑壮阔之景抒发激昂奋进之心(《渡荆门送别》)。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 7. (2024八上·深圳期中)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狼鸟乱鸣;夕日欲頽,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于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 , 作六桥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

    (节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注】①张盖:张开的车盖。②剔牙松:一种针叶松.③黄思立:人名。④中郎: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⑤进贤冠:这里指官帽。⑥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⑦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这里指“心愿"。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五色交

      晓雾将

      竞跃

      思立亦以为

    2. (2)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3. (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B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话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观,是由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的。 C .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写人间奇观,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愁绪。 D .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4. (4) 【甲】【乙】两文画线句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8. (2024八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一些创意新颖、形式多样的“花样课间操”在网上引来颇多关注。甘肃省酒泉市敦煌中学编排出一套独具地方特色的《舞美敦煌》课间操,反弹琶琶等敦煌壁画中的经典动作随着同学们一招一式的演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福建省不少中小学也进行了“花样”探索,“网红舞”“白鹤拳”“国学礼仪操”……形式多样的课间操深受学生、家长青睐。

    材料二:

        ①“花样课间操”是学习间隙强身健体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年龄阶段量身体打造的特色课间操,将增强体魄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正是寓教于乐、以体育心的生动实践。“花样课间操”还有利于减少“小眼镜”和“小胖墩”的出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②融入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课间操也是展示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除了《舞美敦煌》,具有地域特色的体操还出现在许多地方的学校,比如四川绵阳的川剧韵律操,福建晋江的“高甲戏”“南拳”等。这些有益尝试不仅提升了课间操的趣味性,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体现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③积极向上的励志歌曲,丰富有趣的课间活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快乐放松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释放了学习压力,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情绪,为更有效地学习打下了基础。

    材料三:

        阳光中学拟在课间操时段推广武术操,特邀全校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你喜欢传统课间操吗

    喜欢

    22%

    不喜欢

    58%

    无所谓

    20%

    不喜欢传统课间操的原

    形式革一枯燥

    56%

    不爱运动


    29%

    影响学习时间

    15%

    你喜欢课间做式术操吗

    喜欢


    57%

    不喜欢


    25%

    无所谓


    18%

    课同做武术操的意义

    弘扬武术精神

    48%

    传承传统文化

    28%

    强身健体


    24%

    1.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独具地方特色的《舞美敦煌》,再现了敦煌壁画中的经典动作,使人印象深刻。 B . 福建省不少中小学对“花样课间操”进行了探索,课间操形式多样,深.受学生、家长青睐。 C . 推行花样课间操,就能防止“小眼镜”和“小胖墩”出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D . 绵阳的川剧韵律操、晋江的“高甲戏”等是将地域特色融入课间操的有益尝试。
    2. (2) 阅读材料二,概括“花样课间操”的益处。
    3. (3) 阅读材料三,概括阳光中学学生对传统课间操和课间做武术操的看法。
    4. (4) 结合文本,联系校园生活实际,请对开展课间操提出两点建议。
  • 9. (2024八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回家折枣

        ①在巷子的水果摊上看到红枣摆上来,自然想到又到枣月了,也自然想到该回家折枣了。在关中乡村,一般不说"摘"字,凡用“摘"字的地方,大多数时候用“折”,譬如折豆英、折乘叶、折棉花等,摘一切水果都说折。

        ②每当花开或果熟时月,得空回到原下老屋小院,或赏花闻香,或攀技折果,都是一种难以表达的清爽和愉悦。今天又要回家折枣了。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季节,树依旧很绿,天空是少见的澄澈和碧,可以看到远方影影綽绰起伏着的秦岭的轮廓。

        ③大约七八年前,我在早春的时候回家,路过一个业已城市化了的乡村,正逢着传统的庙会,顺便到会场去溜达,那到处都摆着乡村人生产和生活的用品,庙会已无庙无神可敬,纯粹变成商品交易市场了。不经意间,碰见一位老相识,他也曾异过文学,却仍然在乡间种地,还在业余写着剧本。他的架子车厢里放着一捆打开的枣树秧子,他一边给我说他正在写作的剧本,一边往我手里塞枣树秧子,他知道我乡下有屋院。再三谢碎不掉,我便拿了三株梨枣回家,下决心托中院一株老品种的樱桃和一株太波也太占地盘的花树挖掉,给这三株枣树腾出空位。令人惊诧的是,这枣树一年就长到齐墙头高了。直到这枣树委实出脱成茁壮的枣树,而且挂了果,赠我树的朋友打电话说,他的剧本早已写完,请几位高手名家看过,都在说写得不错的同时,也都说着遗憾。不是剧本能不能排,而是专业剧团本就不排戏演戏。他问我能不能帮忙想点办法。我不仅没有办法可支,连安慰他的话都说不出口。

        ④新世纪到来时,我终于下决心回到乡下久别的老宅新屋住下了。枣树是我的院子里最晚发芽的树。当那嫩芽在日出日落的日子里蓬勃出鲜绿的叶子时,我发现了短短的叶柄根下的花蕾,不过小米粒大小,绣成一堆。每天早晨起来,我都忍不住到枣树下站一会儿,看那小米粒似的花蕾的动静。直到有一天早晨,我刚走到屋檐下,便闻到一缕奇异的香气儿,凭直觉就判断出枣花开了。小米粒似的花苞绽放开来的花儿自然不起眼,比小米的黄色浅些,接近于白色,香味却很浓郁,枝条上稀稀拉拉的枣花,却使整个小院都弥漫着清香。

        ⑤眼看着那枯的枣花里挣出一只枣子来,恰如刚落生的婴儿;似乎可以听到那进入天地之间的啼哭。小米粒大的枣子,似乎一夜或两夜之间就长到扁豆粒大了,豌豆粒大了,花生粒大了,最后就定格在乒乓球那般大小了,个别冬子竟然有柴鸡蛋的个头。在桌子前在椅子上坐得久了,无论读着什么或写着什么,走出屋子走到枣树下,看着隐蔽在枝权叶丛里的青枣,那正在你眼皮下半满和长大的果实,一种蓬勃的生命的活力便向人洋溢着。枣子青绿的颜色,在我日复一日的注视下,渐渐淡了,泛出乳白色了,又浮出一丝一坨的紫红,它成熟了。我折下最先显出红色的一颗,咬了一口,便确信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好一颗枣子了。这枣子皮薄肉细,又脆,满口竟有一股蜂蜜味儿。后来几年的枣子,结得多了繁了,味道却大不如头一年。今年是前所未有的丰年,味道更差了,有点干巴。

    ⑥我已经不太在意枣子的多少和品味的差别了。我只寻找折枣的过程。常常庆幸得意我尚有一坨可以栽植枣树的院子,以及折枣折柿子的机会。这心理往往是瞅见城里人悬在空中阳台上盆栽的花草而生发的。他们已无可以栽一林树或一窝花的土地,只能裁在盆里悬在接房的阳台上。我在被晒得烫烧脚心的水泥路和被油气污染的空气里憋得进不过气时,得空逃回乡下的屋院,拔除院子疯长的草,为柴树花树和果树浇一桶水,在树荫里在屋檐下喝一瓶啤酒,与乡党说几句家长里短的话,尤其是回来折一回枣儿,心里顿然就静泊下来了。

    ⑦今年回了家,折了一回枣。

    ⑧明年还回家折枣。

    (选自《父亲的树》,有删改)

    1. (1) 阅读全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时间

      大约七八年前

      新世纪到来

      今年回家

      事件

      在中院种上枣树

      ①.

      折下最好的一颗枣

      折了一回枣

    2. (2) 品味第⑤段中划线句,说说其表达效果。
    3. (3) 第③段画波浪线的文字是文章的一处闲笔。请参考小贴士,谈谈它在文中的作用。

      小贴士

      闲笔往往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内容,却具有与叙事结构及主题相关的双重意义。

    4. (4) 作者执着于"回家折枣",却"不太在意枣子的多少和品味的差别",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真正"在意”的是什么。
    1. (1) 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B . 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C . 埃德加·斯诺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D . 1936年,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英雄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2. (2) 下面是某同学的读书笔记,请根据摘抄语段选择正确的一项(  )

      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

      埃德加·斯诺

      作品类型

      纪实作品

      摘抄语段

      人物

      我正在疑虑间,突然一个清瘦的青年长官出现了,带着浓密的黑。他走近我,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喂,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文讲的。

      他率领着几个乡民,亲手用自己的刀把那些收粮员杀死,并把他们的卫队缴械,这样,他获得了手枪和步枪,武装他的第一支农民军队。

      A . ①朱德②贺龙 B . ①朱德②徐海东 C . ①周恩来②贺龙 D . ①周恩来②徐海东
    3. (3) 《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三、作文(48分 ,内容45+书写3分
  • 11. (2024八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在记忆的深处,总有一种味道久久萦绕,让人回味悠长,它或许是最抚人心的人间烟火之味,启于舌尖,藏于心底;它或许是最刻骨铭心的体悟成长之味,五味杂陈,流于笔尖。那味道,启发了思想,润泽了身心,丰盈了时光。那味道里,珍藏着那人、那事、那景、那情......

    请你以“藏在心底的味道”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③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