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

更新时间:2024-12-05 浏览次数: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答案字母填入题后的答题栏内。)
  • 1. (2024七上·安陆期中) 下图是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从图中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 远古人类遗址集中于东南沿海 B . 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数量极少 C . 我国境内古人类结成群体生活 D . 远古人类大多生活在江河附近
  • 2. (2024·惠城模拟) 从山西省陶寺村考古发掘的1300余座墓葬看,有的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彩绘龙盘等重要礼器;而占墓葬总数90%的小墓,死者身无长物,应是社会的平民阶层。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 社会的贫富分化已经很明显 B . 山西已经出现早期的国家 C . 黄河流域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D . 陶寺村先民崇尚祭祀文化
  • 3. (2024七上·安陆期中) “夏传子,家天下。”这是《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这可以印证的是(     )
    A . 夏朝礼乐制度完备 B .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 . 夏朝阶级分化明显 D . 夏朝诸侯争战不断
  • 4. (2024九下·咸宁模拟) 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的主人喜出生于公元前262年,祖辈原是楚国人,由于其家乡安陆被秦国攻占,他便从“楚人”变成了“秦人”。这一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 铁器牛耕出现,推动经济发展 B . 各国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 C . 兼并战争不断,各国此消彼长 D . 诸子百家争鸣,思想学术繁荣
  • 5. (2024·河源模拟) 包山战国楚简有不少关于土地纠纷的记载,如编号为第77号的竹简载,某人被邻人控告私自移动地界而增加自己的土地;编号为101号的竹简载,宋某丈量田地时因侵犯了章某土地引起诉讼。这些记载说明战国时期(   )
    A . 存在土地私有 B . 农业生产发展 C . 分封制度瓦解 D . 社会秩序混乱
  • 6. (2024七上·安陆期中) 李冰在了解岷江水势走向及当地地理状况的基础上,组织人力在玉垒山的山脊上开了一条山口,让一部分氓江水从东部流走,顺应地势引导水势,既分流泄洪,又增加了灌溉面积。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
    A . 展现了统一国家的力量 B . 凝聚了古人的生态智慧 C . 方便了河道航运的发展 D . 推动了大一统局面出现
  • 7. (2024九下·云梦期中) 下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 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 爱无差别等级

    法家

    “尚法”,依法治国

    A . 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 . 导致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C . 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 .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8. (2024七上·南昌月考) 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鼎的造型,与中原青铜器的同类器型非常相似;作为祭祀仪仗的玉璋、玉璧、玉琮,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玉器几乎如出一辙。这说明(     )
    A . 三星堆文明源于中原文明 B . 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 C . 蜀地文明的特色十分鲜明 D . 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
  • 9. (2024九下·临沭模拟) 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成周,今洛阳)地区,后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公元前3世纪,秦的征伐战争把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连结起来,“中国”一词也慢慢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和文化含义。这表明,秦的统一(     )
    A . 促进华夏族形成 B . 增强了国家认同 C . 推动了政治革新 D . 消除了民族隔阂
  • 10. (2024七上·安陆期中)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从咸阳直通北方九原的军事通道,全长700多公里。据估计,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就可以从咸阳赶到九原。此举(     )
    A . 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 B . 确立了对文武百官的监察 C .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 . 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 11. (2024七上·安陆期中) 传统观点多认为秦朝灭亡是“酷刑”“暴政”所致。后来,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吏治败坏;有学者认为秦亡于过急、过广地推行郡县制;有学者认为秦亡于北击匈奴;也有学者认为秦亡于文化政策。据此可知,关于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     )
    A . 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有说服力 B . 有且只有一种观点正确且合理 C . 逐渐偏离了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 D .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 12. (2024九上·丰城开学考) 下面是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 . 诸侯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 王国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巩固 D .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6分)
  • 13. (2024七上·安陆期中) 【古代变法】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就其现实作用而言,此次变法是针对性极强的富国强兵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重视“耕战”是其重点,所以短期效应是非常明显的。……秦国的崛起,打破了七国并立争雄的相对平衡状态,秦国也逐渐展示出一枝独秀的战略优势,加快了战国时期统一战争的进程。

    ——摘编自安作璋《秦汉史十讲》

    材料三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中外历史纲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的主张体现了战国时期哪家思想。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商鞅变法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
  • 14. (2024七上·安陆期中)
    【古代农业】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春秋时期铁器与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极大增加了耕地面积。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与工商业发展,社会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合法化。地方经济的发展,促使诸侯国势力不断扩大……

    ——摘编自吴布林《经济史中农业技术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联系》

    材料三   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大力恢复经济。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二年,两次降低当年田租之半,十三年更是全免田租。……徭役也相应减轻,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到汉景帝时,他继续执行文帝的政策,继位当年即下诏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曾和百官一起劝农,并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政治、经济效果,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过渡。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农业发展的表现,并说出这一时期的农业与农耕聚落发展的代表性遗址一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时期农业生产的新变化及带来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概括汉文帝与汉景帝治国的共同措施,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 15. (2024七上·安陆期中) 【地方治理】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了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周武王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并简析实施该项制度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这位“新皇帝”“将广阔国土划分行政区”实行的制度名称,并简述该制度的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简述表格所反映出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加强地方治理所采取的措施。
  • 16. (2024七上·安陆期中) 【圣贤孔子】

    材料   孔子大事记

    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公元前522年,授徒设教,创办私学。

    公元前517年,去齐国途中,遇妇墓前哭子,感叹“苛政猛于虎”。

    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公元前500年一公元前498年,任鲁国中都宰,因政绩突出,后升任司空司寇。

    公元前497年一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公元前484年一公元前479年,归鲁以后,孔子专心从事教育和古典文献的整理。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3岁。他的言论由其弟子辑录在《论语》一书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后人评价孔子是一个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请你从中任选一个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