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它们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②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可观察到白雾,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③将两瓶浓溶液敞放在空气中,溶液质量都减小
④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盐酸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
A | 在某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加入少量稀盐酸 | 没有反应现象 | 该氢氧化钠溶液一定没有变质 |
B | 将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 石灰水始终未浑浊 | 该石灰水一定已变质 |
C | 将铜丝和铁丝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再将铜丝放入溶液中 | 铁丝放入稀盐酸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铜丝放入稀盐酸的试管中无现象,溶液中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 三种金属活动性铁>铜>银 |
D | 向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在滤液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钡溶液 | 滤液中有白色沉淀出现 | 稀硫酸一定还有剩余 |
试剂 | 稀盐酸 | 氢氧化钠溶液 | 蒸馏水 | 白醋 | 草木灰溶液 |
现象 | 红色 | 绿色 | 紫色 | 红色 | 绿色 |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图中的“”“”“”表示溶液中由溶质电离产生的不同离子,则“”表示。(填写离子符号)
【提出问题】和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了?
【查阅资料】Ⅰ.常温下,酚酞在的溶液中呈无色,在的溶液中呈红色。
Ⅱ.相同温度下,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越大。
Ⅲ.碳酸氢根离子遇酸冒气泡。
【猜想假设】①NaOH过量,溶液;②恰好完全反应,溶液;③过量,溶液。
【理论论证】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于3支试管中,按下列方案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方案1 | 滴加几滴碳酸氢钠溶液 | 无气泡产生 | 假设③错误 |
方案2 | 加热蒸发 | 蒸发过程中,发现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 假设①正确,方案3的化学方程式. |
方案3 | 滴加几滴硫酸铜溶液 | 有蓝色沉淀生成 |
【结论分析】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中还有少量 , 此时的范围;加热蒸发一段时间后,恢复至常温,当溶液的时,变为红色。
【拓展应用】在探究酸碱性质的实验中,可借助传感器监测溶液的变化情况。常温下,向盐酸中加水稀释,溶液变化与如图吻合的是。(填序号)
(1)验证可溶性碱能与酸反应打开活塞 a,向锥形瓶中逐滴滴入稀盐酸。Ba(OH)2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2)验证可溶性碱能与CO2反应完成(1)后,打开活塞b,向锥形瓶中滴入足量的NaOH 溶液后,立即关闭活塞 b。写出验证 NaOH 溶液与CO2反应的实验操作及现象。 。
(3)验证可溶性碱能与盐溶液反应完成(2)后,装置乙中锥形瓶内的溶液呈红色,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CuSO4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据上述实验现象能否验证 NaOH 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判断并说明理由。
试管 | 现象 |
a |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
b |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
c | 蒸馏水和空气交界处铁钉出现轻微锈蚀 |
d | 食盐水和空气交界处铁钉出现较多锈蚀 |
【查阅资料】
(1)氢化镁可用氢气与纳米级镁粉加热制得.氢化镁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并放出热量。
(2)常温下镁不与水反应
【实验步骤】
①如图1连接装置,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入药品,……,给C装置加热。
③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停止通入氢气。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保实验安全,步骤②中“给C装置加热”前应。
(2)装置B的作用是。
(3)实验结束同学们利用图2装置检测得到的氢化镁的纯度.取一定质量样品,如图放入Y形管一端,实验开始将Y形管倾斜,水和样品接触。请写出氢化镁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的化学方程式。充分反应后共得到氢气0.02克,则样品中氢化镁的质量是克。
氢氧化钠溶液总质量/g | 20 | 40 | 60 | 80 | 100 | 120 |
生成沉淀总质量/g | 0.49 | 2.94 | 5.39 | m | n | 9.8 |
(1)表中n=___________。
(2)所取的废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_。
(3)所加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查阅资料】
资料一:发热包发热温度能保持在以上分钟。
资料二:发热包中发热粉的主要成分为粉、及 , 加水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Ⅰ;
反应Ⅱ;
反应Ⅲ。
问题1:上述哪个反应是使发热包温度达到以上的主要原因?
【进行实验】分别取不同样品,各加水,其温度与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
【分析讨论】
(1)通过曲线b可知,反应(填序号)不能使温度达到以上。
(2)甲同学认为,通过曲线c可知,主要是反应Ⅲ使发热包温度达到以上;乙同学认为此结论不准确,曲线c对应实验中使用了固体,温度较高的原因也可能与有关;对此,甲同学补充说明,通过曲线d可知,反应Ⅲ是发热包温度达到以上的主要原因,请说明他得出此结论的理由。
问题2:能否只用粉和作发热粉?
【分析讨论】大家认为,可从经济、安全、发热效果等视角进行分析。
(3)经调查,元/千克,元/千克,元/千克。
根据的来源不同,计算可知:
若直接用8千克作发热粉原料,成本为9040元。
若用和原料制取8千克 , 理论上,所需的成本为2352元,则和的总成本为元,成本更低。
问题3:发热粉能持续发热分钟的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继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