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12-19 浏览次数: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 1. (2024八上·绿园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与命 , 是人类心灵栖息的家yuán。纵览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华文化拥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和神韵。搏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____(弘扬 宣扬)自强不息、孝老爱亲、见义勇为等中华传统美德。

    1. (1) 从下面两幅字中任选一幅写在田字格里。

    2. (2)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脉:  yuán:

    3. (3) 找出并改正文段中的一个错别字。

      改为

    4. (4) 结合语境,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 2. (2024八上·绿园期中) 古诗文默写填空。
    1. (1) 高峰入云,。(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 (2)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3)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写塞外之景,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誉为“千古壮观”。
    4. (4) 崔颢在《黄鹤楼》中写下的“”让人的心境归于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二、阅读(45分)
  • 3. (2024八上·绿园期中)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1) 解释下面文中加点词。

      月色户(           )          少闲人 (        )

    2. (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看见月色入户决定寻张怀民夜游是因为没有其他可以共享夜游之乐之人。 B .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没有一个“月”字,却形象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的特点。 C . 文章先叙事继写景后议论,全篇脉络分明,短小的篇幅蕴含丰富的内涵。 D . 本文情感微妙复杂,有漫步的悠闲,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贬谪的悲凉等。
    3. (3) 结合文意,任选一个方面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的表现。
  • 4. (2024八上·绿园期中)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各题。

    元镇

    元镇,长安人也。家贫,不能从师,彼时无书,尝取旁舍儿书,避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邻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而叱之,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但闻书声不绝,遂毕身不忘。久之,反长安,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入则秉烛达旦。其精勤若此,人皆叹之。

    【注】①外兄:表兄。

    1. (1)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入则秉烛达旦。

    2.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久之,反长安,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

    3. (3) 小敏和小宇对元镇“取旁舍儿书”和“见《诗经》,取而疾走”的做法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你同意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 5. (2024八上·绿园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④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续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⑤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

    1. (1) 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读书最基本的一个方法是
    2. (2) 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②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来充分论证本段的观点。 B . 第③段论述的重点是: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C . 第⑤段论述的重点是: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
    3. (3) 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6. (2024八上·绿园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前火车慢

     黄勤

    ①我对火车独有一种特别情愫。

    ②想起绿皮火车的时候,它在我的脑海里是这番情景:伴随一声“呜……”悠长悦耳的汽笛声,长长的车身缓缓启动向前,车轮在铁轨上滚动,发出“哐哧哐哧……”的声音;它一路喷云吐雾,哐当当晃悠悠,如绿色长龙蜿蜒在山野大地,过桥穿洞,驶向传说中未知的远方——山外有城,山外有海,山外的世界很大很精彩。火车载人出门去,也风尘仆仆带来不一样衣着打扮的外来客、异乡人和新鲜事物。火车,这个绿色的庞然大物在我眼里神秘,令人向往,它是我心中的诗和远方。

    ③家在山区深处,出远门才乘坐火车,县城没有火车,坐火车须得先乘坐很久的客车到更远的城市。那时候往来的路途可真漫长!山里的孩子鲜有机会乘坐火车出远门,我第一次坐火车的时候还小,还要喂食奶粉。呵,幼小的我居然拥有如此神奇记忆。第二次坐火车是五岁那年,和父亲大姐去部队探望哥哥,第二次乘坐火车的记忆更清晰。天不亮被父亲叫醒,车载我们从旅馆出发去火车站,一路向前,穿越黑暗渐渐驶进越来越亮的光明世界——天亮了!我们在人潮熙攘的月台踏上火车,开始漫长旅程。对面座位上,慈祥的老奶奶给我吃甜蜜的橘子糖和包装精美的饼干,可她总是温言管束我,说头探出窗外危险,说站在座位上玩耍不安全……这让我略为扫兴不快。那一次火车之旅我初识离愁:哥哥站在车窗下的站台与我们告别,年幼的我趴在车窗上,依依不舍,却没对哥哥说一句告别的话。从此在有关火车的记忆里,便多了淡淡的离别惆怅和伤感。第三次坐火车是十五岁那年去省城福州。那次我见到了闽江。七月的清早晨风清爽,江面帆船点点宽阔无边,天水相接,浅淡灰蓝,分外宁静。年少的心被深深撼动:世界如此广阔,我要攒钱去旅游。

    ④再往后,还乘坐过几回火车?不太记得了,走向成人世界的路上,有太多复杂心绪,记忆便也淡了。犹记那年盛夏旅宿永安火车站附近,夜深难眠,遥望前方灯火璀璨处错综交汇的铁路,忽听悦耳的汽笛声由远而近,竟眼眶微湿,忧伤莫名。多年以后,火车还是原来的火车,而旅客关系渐变得冷淡疏离,不再随意攀谈,倒多了不少提防戒备。不会再有人笑眯眯地询问我“小姑娘你去哪里呀?”我们全家第一次乘火车去福州,二姐在过道给大家表演舞蹈、邻座大姐姐为二姐梳小辫子的温馨场景成为不复重现的传说。火车之旅渐渐变得枯燥无趣,看书倦了,便呆望窗外风景,看乘客上下来去。火车之旅多像人生旅途,每阶段都有同行者,有人相伴很长的路程,有人相伴短暂,有人中途下车,有人中途上车,或到站下车先行离开,总之很少有人从启程至终点一直陪伴左右,就算至爱亲朋亦概莫能外。

    ⑤车马书信慢的时代终究已过去,从前慢吞吞的绿皮火车渐渐淡出江河湖海原野大地,取而代之的是提速许多倍的高铁动车,宛若银白游龙,以雷霆万钧之势呼啸来去。铁路铺设至我家乡,每天数十班动车来来往往,经过家乡的火车站,从城市回到乡村仅三两小时之遥。相较绿皮火车,高铁动车更安全便捷舒适平稳,更得出行人青睐。可我坐在那明亮洁净的车厢,靠着柔软座椅,却觉旅途更静默孤寂——前后左右都在看手机,手机里的世界比现实更愉悦,手机那头的人比身边的人更值得敞开心扉。

    ⑥我深深怀念,怀念从前的火车很慢很慢,情意很深很深,日子很长很长……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段点题,“特别情愫”直抒胸臆,表达情意真切,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共鸣。 B . 人生就像一趟列车,有人中途上车、下车、或到站先离开,可很少有人陪你走到终点。 C . 文章描述“我”一次次在火车上的见闻与感受,让读者了解火车所包裹着的人生百态。 D . 绿皮火车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已被抛弃。人们的时空距离缩短了,但反变得疏离与戒备。
    2. (2) 结合文章内容,列举“我”在不同阶段火车之旅的哪几种情怀? 
    3. (3)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①火车载人出门去,也风尘仆仆带来不一样衣着打扮的外来客、异乡人和新鲜事物。(赏析加点的词语)

      ②多年以后,火车还是原来的火车,而旅客关系渐变得冷淡疏离,不再随意攀谈,倒多了不少提防戒备。(赏析句子)

    4. (4) 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的作用。
    5. (5) 《从前火车慢》一文中那个慈祥的老奶奶曾让“我”略为扫兴不快,但多年后,我仍然用文字记叙她。课文《阿长与<山海经>》里,“我”由最初不太佩服长妈妈到最后对她有了新的敬意。请简要分析老奶奶与长妈妈的共同点。
  • 7. (2024八上·绿园期中)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该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A . 国民革命军北伐 B . 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 . 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 . 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 8. (2024八上·绿园期中) 阅读下面《红星照耀中国》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①里边有一张桌子,一条木板凳,两个铁的行军箱子,一些红军画的地图,一个战地用电话,一条洗脸手巾和面盆,而在炕上铺着他的铺盖。他和他的士兵们一样,只有两身军装,而且在军装上并没有等级的标志。

    ②他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房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

    ③屋子里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的一顶蚊帐,是唯一的奢侈品。炉边摆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方台当作办公的桌子。

    1. (1) 以上三段文字分别描述了三位红军高级将领的居住环境,他们分别是:
    2. (2) 读过这些文字,结合整本名著的阅读,你认为这些红军将领有怎样的特点?
三、综合实践(10分)
  • 9. (2024八上·绿园期中) 家风,就是门风,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某中学近期要开展一次“优良家风我传承”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活动一:知家风】下面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三则材料,从材料中,你发现优良的家风会通过哪些方式传承下来? 

      材料一: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有的人家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之类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材料三: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

      (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2. (2) 【活动二:颂家风】好家风是种子,生根发芽,在你的世界里润物无声;好家风是信念,融入灵魂。请你写一句宣传标语来颂扬这良好的家风。
    3. (3) 【活动三:传家风】请从以下三项中选出一项作为你的家风并简述理由。

      ①家和万事兴  ②百善孝为先  ③天道酬勤

四、作文(50分)
  • 10. (2024八上·绿园期中) 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1题目:留在心底的故事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理学名家曾国藩一生修身齐家治国,他的“修身十二款”至今为世人称道和效法。其中第四款是“读书不二:一书没读完,不看它书。”提醒自己读书要专一。第九条:“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讲的是每天都能知道所未知的:每天读书,都要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第十一条:“早饭后练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积愈难清。”意思是,早饭后必须练习书法半时。而且,所有文字方面的应酬,都可以作为练习书法的机会。凡是今天的事情,一定不许留待明天去做,事情越积越多,就会越难以清理。

    要求:表达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