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需鉴别物质 | 所加试剂 |
A | 稀盐酸和稀硫酸 | 分别滴加大量硝酸银溶液 |
B | 小苏打和纯碱 | 分别加入到足量稀盐酸中 |
C | 固体火碱和熟石灰 | 分别在空气中静置一段时间 |
D | 氯化铵和硝酸钾 | 分别滴加氯化钡溶液 |
溶液名称 | 白醋 | 稀盐酸 | 氯化钠溶液 | 蒸馏水 | 石灰水 | 氢氧化钾溶液 |
X汁液 | 红色 | 红色 | 紫色 | 紫色 | 绿色 | 绿色 |
序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物质 | 醋酸 | 水 | 熟石灰 | 纯碱 |
化学式 |
(1)石蕊试液在H2SO4溶液中显红色,该溶液中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离子是。
(2)在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这是利用它的。
(1)金属和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试飞成功,标志着我国飞机制造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飞机外壳的主要材料是铝合金,“铝合金”属于(填“金属材料”或“合成材料”)。
(2)为了探究航母材料中锌、铁、铜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某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每步均充分反应),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是(填序号)。
A.稀盐酸中加入足量铁粉后,再加铜粉,最后加入锌粉
B.ZnCl2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后,再加入CuCl2溶液
C.ZnCl2溶液中加入足量铜粉后,再加入铁粉
(2)根据上述实验结论,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防止金属锈蚀的是。
①金属表面涂抹油漆 ②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 ③用湿布擦拭,保持金属表面清洁④在金属表面进行电镀 ⑤使金属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步骤一:混合液中加入试剂A,过滤得到沉淀1和滤液1;
步骤:滤液1中加入试剂B,过滤得到沉淀2和滤液2;
步骤三:滤液2中加入试剂C,过滤得到沉淀3和滤液3。
项目一:梳理蒸馒头过程中的知识
同学们梳理出蒸馒头的大致步骤如下:和面→醒发→揉搓排气→醒面→蒸制
(1)加水和面的过程中发生的是(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蒸制好的馒头温度较高,此时先将手沾上凉水,再去拿取馒头。这样做是利用了的原理,从而使手不易被烫伤。
项目二:分析不同配方对馒头效果的影响
【实验分析】同学们仔细分析了馒头的制作流程后,发现大家在馒头醒发过程中总共用了以下5种配方,这5种配方制作出的馒头效果记录如下表。
【查阅资料】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醋酸与稀盐酸的化学性质相似。
配方 | 原料 | 效果 |
配方1 | 面粉 | 馒头是实心的 |
配方2 | 面粉+食用级纯碱 | 馒头是实心的,有碱味 |
配方3 | 面粉+食用级小苏打 | 馒头较蓬松,有气孔,有碱味 |
配方4 | 面粉+食用级纯碱+食醋 | 馒头较蓬松,有气孔,几乎没有碱味 |
配方5 | 面粉+食用级小苏打+食醋 | 馒头蓬松,气孔多,几乎没有碱味 |
对比配方1、2、4的效果,猜测馒头中的碱味可能与加入的哪种原料有关,并解释配方4中几乎没有碱味的原因:。
项目三:探究配方5制作的馒头效果更好的原因
【设计实验】同学们发现4、5两个配方中只有加入的膨松剂种类不同,为什么配方5蒸出的馒头气孔更多、蓬松度更高?查阅资料后发现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在50℃以上迅速分解。于是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装置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碳酸氢钠固体于装置A中,连接A和B装置,点燃酒精灯 |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钠 | ||
②取①中完全反应后的固体粉末于另一支试管中,加水溶解,向其中加入稀盐酸 | 有气泡产生 |
【交流讨论】(1)操作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结合上述实验,分析配方5制作出的馒头比配方3、4更蓬松、气孔更多的原因:。
反应时间/秒 | 20 | 40 | 60 | 80 | 100 | 120 | 140 | |
进入量筒中的气体体积/毫升 | A金属 | 25 | 60 | 95 | 130 | 160 | 170 | 170 |
B金属 | 30 | 75 | 120 | 150 | 150 | 150 | 150 |
(1)本实验中A、B金属片质量不相同的原因是:
(2)本实验是通过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3)为使实验得到的数据能准确计算出两种金属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关于开始收集气体的时间点,组内同学展开了以下讨论:
小明认为:根据制取和研究氧气的性质实验,有连续气泡产生时收集,本实验也如此:
小嘉认为:瓶内生成的H2有残留,为获得这部分H体积数据,一有气泡产生就收集:
小组同学经过讨论,最后认为的观点是正确的。(填“小明”或“小嘉”)
①为了确定M点的溶液成分,先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再滴加过量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红色不消失,则可判断M点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②实验中发现18min后溶液的pH基本不再变化,则此时烧杯中就可能观察到现象。
【实验设计】小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部分夹持装置未画出)。
【实验步骤】①按图连接好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在U形管B中放入若干钙片样品,样品总质量m0 , 通过A往装置中通入氮气;
③一段时间后,测得C装置质量为m1;
④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入稀盐酸,至B装置不再产生气泡;
⑤再次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测得C装置质量m2。
【实验分析】
(1)写出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步骤⑤中再次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3)该实验装置的设计存在明显缺陷,请指出问题并完善。(不考虑稀盐酸的挥发)
(4)若上述数据是在装置完善后称得,则该钙片中碳酸钙含量为(结果用含m0、m1、m2的式子表示)。
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冷水和镁条,分别如图甲和图乙进行操作。实验过程和现象如图:
猜想 | 验证方案 |
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溶解度变小,从而导致溶液碱性的减弱。 | 实验器材: 实验方案: |
小科通过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1)A点溶液中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2)C点的坐标( , )为多少?
(3)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组别 | 一 | 二 | 三 | 四 |
稀盐酸质量/克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混合物质/克 | 3.0 | 6.0 | 9.0 | 12.0 |
所得溶液质量/克 | 101.9 | 103.8 | 105.0 | a |
剩余固体质量/克 | 0 | 0 | >0 | >0 |
已知氯化钙溶液为中性,请回答:
(1)向第一组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加3克氯化钙粉末,溶液的质量会。(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判断第三组别中稀盐酸是否有剩余,请说明理由。
(3)求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4)表中a的值为。
(1)a点时剩余的固体物质是(填化学式)。
(2)n点对应的横坐标数值是。
(3)实验过程中共产生FeSO4多少克?
(4)模型能够直观反映化学变化的结果。将一定质量的镁条放入某一溶液(如图),其溶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相同,充分反应后烧杯内固体的组成和质量大小关系不可能的是。
(1)“氧泡泡”颗粒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并释放氧气。兴趣小组取部分样品,进行了如图甲的探索实验,其中a、b、c三支试管中盛有等量的“氧泡泡”颗粒和一定温度的水。根据实验结果,写出一条“氧泡泡”的使用建议。
(2)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后,发现“氧泡泡”中Na2CO3含量大于50%为良好等级,于是小组同学用如图乙装置测定“氧泡泡”中Na2CO3含量:准确称取20g“氧泡泡”颗粒样品于锥形瓶中,先加入一定量水溶解,再向其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粉末(催化剂),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过程中装置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数据如下表。(样品中的杂质遇水不反应,过碳酸钠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时间/s | 0 | 5 | 10 | 15 | 19 | 20 | 25 | 30 |
装置总质量/g | 120.0 | 119.0 | 118.3 | 117.8 | a | 117.6 | 117.6 | 117.6 |
求:
①结合表中数据,比较两者大小关系:a117.6。
②通过计算判定该样品是否为良好等级。
次数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第5次 |
加入稀硫酸质量/g | 50 | 50 | 50 | 50 | 50 |
剩余固体质量/g | 17.6 | 15.2 | 11.2 | a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