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领略了解放军锐不可当 , 击渍敌人的气势:朗读《“飞天”凌空》,我们仿佛看到吕伟跳台入水悄然不惊的技艺,仿佛听到观众____的掌声;学习《藤野先生》,我们明白了鲁迅为国民觉醒,让那些“正人君子”无处①dùn( )形,感受到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没有②狭ài( )民族偏见:朗读《美丽的颜色》,我们看到居里夫妇殚精竭虑追寻“镭”的过程,那略带蓝色的③yíng( )光轮廓闪耀在黑暗中时,我们领悟到对科学炽热的情感。所以,少年的我们,请不要蒙昧,不要胆怯,要埋头苦学,也要瞭望远方! |
山川风物 | 诗词佳句 | 景物之美 | 诗人之情 |
苍松翠竹 |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东汉①《作者)《赠从弟(其二)》) | 峥嵘挺拔 | 坚韧不拔之志 |
烟波暮霭 | “东皋薄暮望,②(唐王绩《野望》) | 苍茫萧瑟 | 无处归依之愁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③ (朝代)崔颢《黄鹤楼》) | |||
灵鸟飞禽 | “④,⑤.”(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 | 清新灵动 | ⑥ . |
⑦,⑧.(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
长河落日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⑨》)。 | ⑩. | 家国天下之思 |
【材料一】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出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二十二名红军突击队队员没有一人中弹掉下深渊,勇士们在川军轻重机枪和炮火的狙击下已经靠近泸定桥北岸的桥头堡。
(《长征》)
【材料三】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用事实说话。……作品所记录的是经过作者筛选的事实,还有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阅读这类作品,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
材料一 | 材料二 | |
作者 | 斯诺 | 1 。 |
作者身份 | ② (国籍)记者 | 中国军旅作家、共产党员、少将军衔 |
采访对象和方式 | 参与事件的当事人亲身受访 | 下层战士层层转述 |
内容之同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记述了长征中③这一事件 | |
创作目的之异 | 向全世界展示真实的“红色中国” | 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 |
小文,我发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实施描述中,有一处明显不同:①.为什么在描述同一事件时,会有这样的不同?
小语,结合材料三和表格(作者身份、采访对象和方式等)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原因在于:②。
凌冬不改清坚节(节选)
——忆陈望道先生
胡奇光
从1957年反右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二十年间,正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坚守学术独立的正路。他像寒风中的翠竹,不改变那清明坚贞的气节。
(一)
我1957年进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即听到先生的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报告里,他大谈读书,在这反右斗争的情势下多少有点奇特吧。他说读书有快读、慢读之分。在讲到“慢读”时,他撇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你读书,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叫你翻来覆去地读,读它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
有这么神么?!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翻来覆去读,那就不止一两个星期啰。
(二)
1958年教育革命中,大家讨论大学的培养目标。先生作为一校之长,却别有所见。他说:“谈到全面发展,我看在德育、智育、体育之外,还可加上一个美育……”当场没人反对,可是到了“文革”时,这个意见竟被打成反毛泽东思想的黑话:只因为毛主席只作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几个方面得到发展”的指示。但金子总要发光的。到如今,赞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不是越来越多了吗?
(三)
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很是支持。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右手一推、左手一挡的神态。先生说:“复古派批判白话文不够“文”,要退回到文言文去,我们上海的一批文化人批判白话文不够“白”,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样做,为的是让我们多年拼命争得的白话文能健康地发展。”说到这里,他脸上绽出了笑容。先生顶着复古逆风,发起大众语运动之后,即使有反对白话文的言论,再也不能形成气候了。
(四)
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流报纸上出现了“自力更生”“发奋图强”这些表述我们建国方针的流行语。我当时有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成语里常见的“发愤图强”而用并不常见的“发奋图强”呢?
先生主张用“发奋图强”。先生说:“愤怒的“愤”和奋发的“奋”语音相同,语意相关,稍有点差异。用愤怒的“愤”,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道理看,用奋发的“奋”更好些。不管是有刺激也好,没有刺激也好,反正中国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
(五)
大概在1974年夏秋之交,我有事去语言研究室。我看到那绿瓦楼房背阴处,先生正靠在竹椅上休息。他已是84岁高龄了,穿着白衬衫、蓝长裤,有病缠身,人瘦了,颧骨更突出了,我看了有点辛酸。
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想得起来的,只有关于《修辞学发凡》修订的一段对话:“望老近来在修订《发凡》?”
“唔。”他慢慢坐直身子,看着我说,“如何修改得好?我想请你贡献一点意见。”那时出版的书刊,要体现批儒评法的精神,文中又要大引毛主席语录,这些于《发凡》实不相宜。我只说了一句:“修辞与题旨情境的关系,是全书的纲,不要改。”
“唔。”他好像点了点头,停顿一下,他又说:“至于修辞格还可以增些,如“影射”就可列入。”
(有删改)
本文主要写了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语段 | 事件 | 人物品质 |
语段(一) | 陈先生教授读书方法 | 教学有方 |
语段(二) | ①. | 有胆有识 |
语段(三) | 陈先生发起大众语运动 | |
语段(四) | ②. | ③。 |
语段(五) | 陈先生修订《修辞学发凡》 | ④. |
文中多次引用了陈先生的原话,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阅读小贴士,概括“人物传记”的特点,并结合本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贴士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但是,传记又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传记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选自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写传记》)
得遇良师,人生至幸。本文和鲁迅的《藤野先生》都属回忆恩师的文章。请结合两文,从写法和内容情感角度分析它们的相同点。
材料一:
今年6月25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的嫦娥六号探测器从月球背面为我们带回了1935.3克月壤。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成功,同时也是中国航天创造的一项世界纪录。
在《开学第一课》现场,航天科技集团黄昊表示,月球是我们人类走出地球、探索宇宙的第一站,通过研究小小的土壤,可以了解月球的前世今生,甚至太阳系的奥秘。
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挖的土,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土壤。嫦娥六号是落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这是月球上最大的,也是最古老的撞击坑。在这“挖土”,可以获得月球最古老的岩石或者月壤的样本。
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难度最大的一次任务之一,嫦娥六号的具体难点,一是整个着陆过程特别难,月球背面相对要崎岖,有高地、有低洼,要求着陆更准确:另外一个难点就是通信难,月球背面不能够直接通信,必须经过一个二传手——中继卫星。特别是起飞需要落点的准确位置,确定所处位置才能准确入轨,这就要求航天器更“聪明”。
(刊载于2024年9月,有删改)
材料二:
嫦娥六号有四大“神器”,它们是如何分工协作的呢?
上升器和着陆器落月挖土,挖土成功后,上升器起飞,带着挖来的土与轨道器汇合后,自动把挖来的土放进返回器里,也就是返回器里。最后,轨道器带着返回器返回,返回器打开降落伞“单飞”,带着月壤满载而归。
(有删改)
材料三:
嫦娥探月工程关键任务一览表
材料四:
中国探月工程于2004年正式立项实施,命名为“嫦娥工程”,画出“绕、落、回”三步走的探月蓝图。嫦娥一号任务作为我国首次探月任务,就是要实现绕月飞行的目标。
6月25日下午,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朗草原,湛蓝的天幕之下,一顶红白相间的巨型降落伞缓缓落下,嫦娥六号返回器到家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激动的人群中,一位白发老者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主持我国月球探测运载火箭选型论证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尽管已是八旬高龄,每逢探月工程的重要节点,他仍坚持到场见证。“17年来,“长征”火箭以全胜成绩六送“嫦娥”飞天,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还要再接再厉,向下一次成功发起挑战。”这位已经奋战61年的航天老兵豪情满怀。
从望月抒怀到着陆月球,从初探“月宫”到详细勘察,从月面巡视到月背探秘,从创造中国纪录到实现世界首次,中国探月在20年里实现历史性跨越,以探月梦托举中国梦,生动诠释了梦想的力量。
(刊载于2024年9月,有删改)
同学对以上材料进行了理解和判断,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图片制作小组的同学整理了时间轴,这种形式可以系统、完整地记录某一领域的发展轨迹。请你阅读材料三的时间轴,完成发现与探究。
时间:2004 2007 2010 2013 2018 2020 2024
发现规律:。
数字:38万千米、26天、1731克
发现特点:。
由此探究出的科学精神:。
科普活动接近尾声,请你结合上述材料,总结嫦娥六号工程的意义,作为本次科普活动的结束语。
材料一: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① , 不应。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
天宝初,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帝赐食,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②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磷辟为府僚佐。起兵,逃还彭泽,磷败,当诛。后有诏长流夜郎。会敖,还寻阳,坐事下狱。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
【注释】①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②靧(huì):洗脸。
材料二:初中语文教材中李白诗歌整理
李白经历概述 | 对应作品 | 时空定位 | 诗眼 |
24岁。辞亲远游,游峨眉山,出三峡,至江陵,遇司马承祯 | 《峨眉山月歌》 | 秋夜峨眉舟中 | 思君 |
《渡荆门送别》 | 夜荆门舟中 | 怜故乡 | |
34岁。春在洛阳 |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 洛城 | 故园情 |
38岁。一说此诗写于天宝六年(47岁) | 《送友人》 | 春暮 渡口 | 游子意 故人情 |
44岁。在长安穷途失路。送友人入蜀,寄寓功业难求之意 | 《行路难(其一)》 | 未知 长安 | 心茫然 |
49岁。在金陵,怀念子女、友人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春夜 五溪 | 愁心 |
材料三:李白诗三首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
注:辞亲远游,游峨眉山,出三峡所作 | 注:李白青年时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 注: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 |
请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语句 | 方法提示 | 释义 |
既 | 成语提示法:既来之,则安之 | ① . |
耻 | 结合语境法 | ②. |
会 | 查阅字典法:①聚集:②适逢:③将要 | ③.(填选项) |
俞敏洪在《一堆散乱的砖头》一文中写道:
“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只是占据了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
这段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也可以对这个话题发表见解。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