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名称 | 时间 | 遗存 |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 距今11000—9000年 |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
浙江浦江桥头遗址 | 距今11000—8500年 | 炭化的稻米、稻壳 |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 距今7500—3000年 |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 |
政治方面 |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经济方面 |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
文化方面 | 学术思想活跃 |
·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
春秋战国是一个变革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升秦国国力,进而实现秦国称霸,这迎合了秦孝公的“变法图强 ”的政治意图,获得统治阶层的支持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基础。商鞅变法首先以“徙木立信”来向民众展示诚信,立信于民取得民众的信任,为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刑治贵族来表明“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变法思想,严厉打击了反对势力,为变法清除障碍。调整生产关系是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要求,而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使秦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大大提升,是秦国称霸的重要一步。
——摘编自邹佳辰《解读商鞅变法对当今法治社会的贡献及意义》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商鞅变法鼓励耕织,推动农业发展,为秦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
B.商鞅变法通过优待贵族来获取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
C.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
(2)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将上述中国古代先民使用的生产工具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只写序号)
(4)结合所学回答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以及其带来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伴随着政治、经济方面激烈而深刻的变革,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各种思潮、学派的交锋与激荡,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所谓百家争鸣,指的是两种社会现象: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自己的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游说诸侯。战国的诸子百家主张学以致用,为了救世,必须以其所学去游说诸侯,推出自己的政策主张、治国方略,不可避免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因而各学派的巨子几乎都是伶牙俐齿、口若悬河的雄辩家,像韩非那样口吃,只是个特例……当时文人学士游说之风很是盛行,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经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执政大臣。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A.百家争鸣指各个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及游说诸侯的社会现象。( )
B.百家争鸣中各学派的巨子全部都是雄辩家。( )
材料二: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材料三: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百家争鸣使文化由原来的教育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为人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知识,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一个新的时期。
材料四: 儒家治国理政思想既强调“以德治国”,又不排斥“法治”,主张“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我国古人认为,礼和法都是治国所必需的,但二者各有所长:礼是防患于未然的道德引导,让民众在生活中有所遵循、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而法是在少数人突破法律底线后采用的强制手段。
——摘自戴木才《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春秋五霸的争霸战略各不相同,各有特色。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主要是因为他适时对内改革,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齐国国力不断增强。对外,他使用“尊天子,攘四夷”的策略。晋文公的政治经济策略是尊王利民。“尊王”使晋文公在争霸过程中师出有名,“利民”指整顿内政,重用人才,发展生产。他的这些努力,使晋国国力强盛,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在春秋的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
——陈恩林《论春秋五伯的争霸策略》
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用两个及以上的论据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