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2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你选出正确选项,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内将该题相对应的的答案标号涂黑。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 1. (2023七上·龙华期末)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他们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我们了解这一信息的主要依据是(       )
    A . 考古发现 B . 文字记录 C . 民间传说 D . 文学作品
  • 2. (2023七上·龙华期末) 某学习小组开展“稻作农业起源及水稻演化历史”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如果由你负责收集“世界上已知的早期水稻田”这部分资料,最适合考察的遗址是下图中的(       )

    A . 玉蟾岩遗址 B . 东胡林遗址 C . 半坡遗址 D . 红山遗址
  • 3. (2023七上·月考)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 . 房屋结构样式 B . 农作物的种类 C . 使用火的水平 D . 石器制作技术
  • 4. (2023七上·龙华期末) 古陶器是早期文明创新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见证之一。下列各图中属于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文物是(       )
    A . B . C . D .
  • 5. (2023七上·龙华期末)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载:“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作者认为华夏族(       )
    A . 是由单一民族演变发展而来 B . 与太古以来的诸族没有关联 C . 是由若干民族杂合拼凑而成 D . 是由多个民族长期交融而成
  • 6. (2024七上·深圳期中) 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下列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 石制农具 B . 青铜乐器 C . 宫殿遗址 D . 家畜遗骨
  • 7. (2023七上·龙华期末) 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表中所示的商周时期甲骨文主要反映出当时的(       )

    (马)

    (犬)

    (牛)

    A . 生态保护状况 B . 定居农耕生活 C . 阶级分化情况 D . 军队装备情况
  • 8. (2023七上·龙华期末) 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下图中属于股(商)代人“册真”的是(       )
    A . B . C . D .
  • 9. (2023七上·龙华期末) 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
    A . 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 . 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 . 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D .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
  • 10. (2023七上·龙华期末) 《史记•周本纪》记载:“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视,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这反映的是(       )
    A . 禅让制逐步形成 B . 分封古帝王之后 C . 世袭制已经出现 D . 分割亲属和功臣
  • 11. (2023七上·龙华期末) 《孟子•告子》载:“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其中的“爵”(如下图所示)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逐渐形成了“五等爵”制。这反映了(       )

    A . 冶炼技术的提高 B . 铸造工艺的完善 C . 等级制度的发展 D . 宗法制度的崩溃
  • 12. (2023七上·龙华期末) 下列器物中,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象征的是(       )
    A . 石器 B . 青铜器 C . 玉器 D . 铁器
  • 13. (2023七上·龙华期末) 下图是一位同学在学习某段历史时整理的笔记。此结构图可用来说明(       )

    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农业生产力提高

    出现个体劳动、私田开拓

    A .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必要性 B .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背景 C .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D . 西汉文景之治统治局面的出现
  • 14. (2024七上·东莞期末) 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出土了勾践剑动回和夫差矛。与这两件文物相关的成语是(       )
    A . 退避三舍 B . 纸上谈兵 C . 朝秦暮楚 D . 卧薪尝胆
  • 15. (2023七上·龙华期末) 下表是对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学派思想观点的描述,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

    提倡节俭、互爱互利,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儒家

    B

    主张实行“仁政”,反对非正义战争,主张“礼治”

    道家

    C

    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墨家

    D

    主张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法家

    A . A B . B C . C D . D
  • 16. (2023七上·龙华期末) 《论语•为政》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句所表达的主张是(       )
    A . 依法治国 B . 无为而治 C . 以德治国 D . 兼爱非攻
  • 17. (2023七上·龙华期末) 如下图所示的文物可以用于佐证商鞅变法措施中的(   )

    A . “平斗桶权衡丈尺” B . “集小乡邑聚为县” C . “为田开阡陌封疆” D . “明尊卑分封等级”
  • 18. (2023七上·龙华期末)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明确记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由此可知(       )
    A . 御史大夫是秦朝的最高监察官 B . 监察制度由秦开创 C . 秦朝御史大夫可获得大量封地 D . 御史大夫管理丞相
  • 19. (2023七上·龙华期末) 在进行中国古代史复习时,一位同学制作了如下的“朝代更替表”,其中空格处的朝代应是(       )

    A . 西周、春秋 B . 春秋、战国 C . 西周、秦 D . 战国、秦
  • 20. (2023七上·龙华期末) 西汉初年,统治者认为“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因此采取的措施是(       )
    A . 汉高祖实行都国并行 B . 汉景帝大力削藩 C . 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 D . 汉初“休养生息”
  • 21. (2024九下·夏津模拟) 西汉时期,汉武帝为打破“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以逆京师”的困局,采取的措施是(   )
    A . 颁布“推恩令” B . 实行盐铁专卖 C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 设置西域都护
  • 22. (2023七上·龙华期末) 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其货币材质发生变化的技术原因是(       )

    A . 贝币数量的骤减 B . 青铜冶炼的发展 C . 审美观念的不同 D . 铸铁技术的进步
  • 23. (2023七上·龙华期末) 在甘肃敦煌的阳关遗址博物馆中有这样一件文物—阳关关照。这里的“关照”指的是通关文牒,古时中原的人要出关,需要先在阳关拿到关照。这一物品的出现得益于(       )
    A . 盐铁专卖的实行 B . 刺史制度的建立 C . 西域都护的设置 D . 文景之治的影响
  • 24. (2024七下·太和期中) 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与下图提供的关键词最为贴切的单元标题是(     )

    秦统一中国

    秦末农民大起义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A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25. (2023七上·龙华期末) 《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都称蔡侯纸。”此材料可证明(       )
    A . 造纸术起源于中国 B . 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 C . 纸的制造工艺复杂 D . 纸的发明对世界影响
  • 26. (2023七上·龙华期末) 下表列出了东汉中后期10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这一现象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面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 . 土地兼并严重 B . 外戚宦官专权 C . 七国之乱 D . 八王之乱
  • 27. (2023七上·龙华期末)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纪”指本纪,按年编写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传”指列传,以传记的方式记录各类人物。下列人物被司马迁记录在“列传”中的是(       )
    A . 秦始皇 B . 项羽 C . 刘邦 D . 商鞅
  • 28. (2023七上·龙华期末) 中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东汉末年,为外科手术制成麻醉药,并编创了防病健体医疗体操的名医是(       )
    A . 张仲景 B . 华佗 C . 扁鹊 D . 李时珍
  • 29. (2023七上·龙华期末) 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 . 有利于江南经济开发 B . 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出现 C . 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 . 缓和了北方社会的矛盾
  • 30. (2023七上·龙华期末) 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 . 巨鹿之战 B . 长平之战 C . 官渡之战 D . 赤壁之战
  • 31. (2023七上·新余期末) 据《三国志》等记载,曹操葬在鄄城西门豹祠以西的丘陵中。2009年,考古学界根据出土的文物及西门豹祠位置,最终确定曹操墓在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这说明(       )
    A . 只有考古发现才能证明历史事实 B . 所有的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 . 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相 D . 史料真伪应该通过考古发现证明
  • 32. (2023七上·龙华期末) 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从中可以反映该时期(       )

    A . 大动荡大分裂,统一不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B . 北方相对南方政权稳定,北方经济继续发展 C . 少数民族内迁建立政权,阻碍中华文明发展 D . 这一时期是政权分立和各民族大交融的时期
  • 33. (2023七上·龙华期末) 《三国志•吴主传》载:”黄龙二年春正月,浮海求夷洲及直洲,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十之八九,但得夷洲数千人还。”这段话记载的是(       )
    A . 加速对西南地区的开发 B . 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开拓 C . 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D . 孙吴政权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 34. (2023七上·龙华期末) 成语是我国诺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典故有关。“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几个成语共同体现的战役是(       )
    A . 巨鹿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赤壁之战 D . 淝水之战
  • 35. (2022七上·官渡期末) 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 . 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 .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 .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 36. (2023七上·龙华期末) 下图是出土于今南京市的南朝青瓷莲花尊,是我国罕见的佛教艺术珍品,是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堪称青瓷之王。该图反映了(       )

    A . 南朝的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B . 文化艺术已达到顶峰 C . 南方制瓷工艺有显著提高 D . 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
  • 37. (2023七上·龙华期末) 北朝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了当时中原汉人饮食中出现多种“胡物”,如胡羹、芜煮等:敦煜莫高窟壁画反映出“胡床、胡坐”的引入,使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始雷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相比,风格上更接近汉族的特点。这些转变说明了(       )
    A . 南北方的生活习惯趋于一致 B . 中外交流频繁,内涵丰富 C . 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D . 民族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 38. (2023七上·龙华期末) 《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以三国时期魏国杰出诗人曹植的《洛神赋》名篇为蓝本,创绘出的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洛神传说,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此画侧面印证了(       )
    A . 东晋时流行山水画 B . 魏晋时期道教兴起 C . 顾恺之擅长人物面 D . 东晋贵族生活奢侈
  • 39. (2023七上·文峰期末) 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
    A . 书法实用性加强 B . 书法流派的统一 C . 竹简木牍的应用 D . 纸张使用的推广
  • 40. (2023七上·龙华期末) 早在2011年,国际数学协会就正式宣布,将每一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数学节。通常在当天的下午1时59分庆祝,有人甚至精确到26秒,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纪念(       )
    A . 祖冲之 B . 王羲之 C . 贾思勰 D . 郦道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3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3分。共40分)
  • 41. (2023七上·龙华期末)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关键时期,其巨大的辐射力量对后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川归海之时】

    昔秦皇帝……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意为“功绩很大”),

    ——摘编自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二   【儒学正统之时】

    汉武帝时代实行“独尊儒术”的重大变革,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则有限制和遏止的消极作用。

    ——摘编自王子今、方光华《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从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凤,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正是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儒家传统的“大一统”民族观日渐在人们的头脑中生根,并逐渐发展成为各族人民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政治理念,……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能够承担这个使命的,只能是儒家文化。

    ——摘编自李克建《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影响》

    材料三【民族交融之时】

    魏初风俗至随,……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题上图所反映的政治局面,指出“秦始皇”实现“海内为一”的时间,并说明其“功齐三代”的理由。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出现的时期,并简述“汉武帝时代实行‘独尊儒术’的重大变革”所带来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 42. (2023七上·龙华期末)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人民的智慧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懈探索和不断创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类别一:生产工具

    事例:翻车

    简介:魏国的马钧改进前代汲水工其,制成提水工具翻车。既轻巧,又便于操作,是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长期使用的一种灌溉工具。

    类别二:医学名著

    事例:《伤寒杂病论》

    简介: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类别四:A

    事例:B

    简介:C

    类别三:工程建筑

    事例:都江堰

    简介: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这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绝无仅有。

    【探究二】人民的力量

    材料二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召令徒属口:“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时,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后汉书•皇甫盖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探究三】人民的精神

    材料三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的图是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主题的思维导图。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图中的格式,在A、B.C处填写相应的内容(要求:所填内容不得与已列出的内容重复)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史记•陈涉世家》所述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根据《后汉书•坐雨嵩传》的记载,分析黄巾起义爆发后,“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并简要说明这两次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共同影响。
    3. (3) 材料三的表格中所列举的都是中国杰出人物的代表。请按照图1的格式,在图2的①处或图3的②处,任选一处填写相应内容(要求:写出人物主要事迹,突出人物的精神和贡献)。
  • 43. (2023七上·龙华期末) 诗歌是时代的产物,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蕴含了不少颇有价值的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清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

    材料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共,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北朝民歌《木兰辞》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诗句反映了哪一个朝代开始实行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最初实行的目的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这首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他实现了吗?原因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诗句中“可汗”“天子”称号的混用,表明当时社会出现了哪一历史发展趋势?木兰代父从军所体现出的品质,是哪一学派所倡导的?”昨夜见军粘,可汗大点兵“从侧面反映了北朝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4. (4) 你还知道那些具体史料价值的诗歌?请试着写出其中一两句,并说明其蕴含的史料价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