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

更新时间:2024-12-28 浏览次数: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 1. (2024八上·武侯期中) 下列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量的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
    A . 某一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cm B . 某一中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约为10m C . 正常人的脉博1s约跳100次 D . 中学生女子800m跑的成绩约为50s
  • 2. (2024八上·江岸月考) 中国空间站的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形成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梦天实验舱靠近天和核心舱的过程中,以“梦天实验舱”为参照物,“天和核心舱”是静止的 B . 在梦天实验舱靠近天和核心舱的过程中,以“梦天实验舱”为参照物,“天和核心舱”是运动的 C . 对接完成后,以“梦天实验舱”为参照物,地球是静止的 D . 对接完成后,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的过程中,相对于“梦天实验舱”是静止的
  • 3. (2019九上·甘井子期末) 有一种利用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制成的“发热纸“,末端接上电池不久后就会发热,用它可以包装面包等小食品,这种“发热纸”中发生的能量转化是(   )
    A . 内能转化为电能 B . 电能转化为内能 C .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 .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 4. (2024八上·武邑期中) 笛子是我国传统乐器中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关于笛子演奏过程中涉及的声现象知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 . 现场观众听到的笛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 . 吹奏停止时,声音的传播也立即停止 D . 笛子发出的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 5. (2024八上·江阴期中)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勇夺40枚金牌、27枚银牌、24枚铜牌,金牌数与美国并列第一,创造我国境外参加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很多观众通过网络观看奥运直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调节播放的音量,是通过改变音调来改变声音的大小 B . 射击场上的枪声以的速度传到现场观众的耳中 C . 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D . 如果倍速播放视频,声音会变尖是由于音色改变导致的
  • 6. (2024八上·武侯期中) “家门口”的噪声污染问题,事关生态建设和百姓生活。如图是种基坑气膜,是由高强度聚酯纤维膜材料制成的,可以将施工机械全部罩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施工时产生的噪声,就很难散发出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下列防治噪声措施中与此相同的是(  )

    A . 禁止鸣笛 B . 防噪耳罩 C . 隔音隧道 D . 消音器
  • 7. (2024八上·武侯期中) 超声波指纹是一种先进的生物识别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发送超声波信号到手指按压区域,然后传感器接收反射的超声波信号并生成手指的3D图像,从而实现解锁识别功能(如图),目前市面上的很多手机应用了这项技术。下列关于该项技术说法正确的是(  )

    A . 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 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 人耳能够听到超声波 D . 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说明声能传递能量
  • 8. (2024八上·武侯期中) 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与光现象有关的精彩诗句,下列古诗文中的光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明月是光源 B .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中“面对镜子成像”是利用光的反射 C . “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山峰遮住太阳是由于光的反射 D .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倒影的产生是因为光的折射
  • 9. (2024八上·武侯期中) 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甲图中,烛焰通过小孔在光屏上成倒立的虚像,且像的形状与小孔形状无关 B . 乙图中,漫反射的反射光线杂乱无章,所以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 . 丙图中,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D . 丁图中,激光笔发出的一束光入射到某种液体中,其光路表明该液体是不均匀的
  • 10. (2024八上·武侯期中)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此时蜡烛距凸透镜15 c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此时的应用是投影仪,且凸透镜的焦距小于15cm

    ②蜡烛距透镜18cm时,可能成放大的实像

    ③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进行对调,光屏上能呈现放大的像

    ④将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左移

    A . 只有①④正确 B . 只有③④正确 C . 只有①②④正确 D . 只有①②③正确
  • 11. (2024八上·武侯期中) 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 . 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 . 当u=5cm时成放大的像,且能在光屏上呈现 D .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 12. (2024八上·丰城期中) 图是有关光现象的四种情景,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

    A . 甲图中蜡烛略微靠近小孔,光屏上倒立放大的实像会略微变大 B . 乙图中用手电筒照射白墙上的小镜子,人在手电筒的位置看,墙是亮的镜子是暗的 C . 丙图中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竖直白屏上从上到下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D . 丁图中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应该配戴凹透镜进行校正
  • 13. (2024八上·临湘月考) 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3s时甲在乙的后方

    ③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

    ④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A . 只有②③正确 B . 只③④有正确 C . 只有①④正确 D . ①②③④都正确
  • 14. (2023八上·仁和期中) 探究活动中,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非常重要。例如,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时,将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水花四溅。以下活动中所用方法与上述研究方法相同的是( )
    A . 探究声音传播时,将发声手机置于瓶内,不断抽出气体,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 B . 测量人体体温时,利用体温计内水银柱的长度变化来显示人体的温度高低 C .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等大的两个棋子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D . 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时引入了光线
  • 15. (2024八上·武侯期中) 甲、乙两种固态物质的熔化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甲的熔点比乙的熔点高 B . 第6min甲物质的状态肯定是固液共存态 C . 甲物质温度为80℃时其状态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D . 在0~8min内甲物质并不是一直在吸热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
三、作图与计算题(24题、25题各2分;26题、27题各6分,共16分)
四、实验题(每空2分,共22分)
  • 28. (2024八上·北京市期中) 回答下列问题:

    1. (1) 如图甲所示,用细线拴着泡沫小球悬挂在铁架台上,用橡皮锤轻轻敲击叉,音叉发声后靠近泡沫小球,泡沫小球弹起一个较小的角度;再用橡皮锤用力敲击音叉可看到泡沫小球弹起一个较大的角度,这个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有关;
    2. (2) 如图乙所示,用小锤去敲打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能发声,并把泡沫小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3. (3) 用小球的弹起反映音叉的振动,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 29. (2024八上·武侯期中)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 (1) 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2. (2)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
    3. (3) 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m/s;
    4. (4) 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停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选填“大”或“小”)。
  • 30. (2024八上·长沙期中) 小琳同学用如图甲的装置进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

    1. (1) 图甲中,实验器材的合理安装顺序是(选填“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实验中将试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这样做是为了使试管中的物质
    2. (2) 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以纵轴表示温度,描点连线,得到如图乙的两种物质熔化的图像,由图可知,乙物质是(填“晶体”或“非晶体”),甲物质熔化过程第6min时处于态。
五、不定项选择题(每题有1-2个正确答案,全部选对得2分,错选多选不得分,少选得1分,共10分)
  • 31. (2024七下·丰城期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诗句中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B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们是通过音调辨别出钟声的 C .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D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 32. (2024八上·武侯期中) 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就越长 B . 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物体运动的时间就越短 C . 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 . 速度v的大小不变,与路程s、时间t的大小无关
  • 33. (2024八上·武侯期中) 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锡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230℃ B . 锡在EF段放热,是固液共存状态 C . 锡熔化过程用了7min,不断吸热 D . 锡是不透明的金属,属于非晶体
  • 34. (2024八上·武侯期中) 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时一束激光与水平波面保持成40°射向平静的液面方向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反射角的大小为40° B . 当液面上升时,反射角不变 C . 当液面下降时,光点将向右移动 D . 保持入射点不变,激光束顺时针转动,光点将向右移动
  • 35. (2024八上·武侯期中)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及光屏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蜡烛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此现象是望远镜物镜成像原理 B . 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6cm C . 若其向左移动凸透镜,不改变光源和光屏的位置,光屏上能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D . 在凸透镜前放一个近视镜片,要在光屏上重新成—个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左移动
六、解答题(每空1分,共10分)
  • 36. (2024八上·武侯期中) 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其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实验时小明在坐标纸上记录了蜡烛与光屏上像的位置和大小,如图乙所示(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或像,分别表示蜡烛在A、B时像的位置)。

    1. (1) 从图乙可以看出,蜡烛在A、B位置时光屏上得到由都是倒立的、(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2. (2) 当把蜡烛放在C位置时,小明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为了让蜡烛在C位置的像能成在光具座上的光屏上,他采用了两种做法。

      做法一: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更换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由此推断此透镜焦距(选填“>”“<”或“=”)15cm。

      做法二: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再放置一个透镜,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

    3. (3) 小华在实验中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图丙所示,则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下图中的___________。

      A . B . C . D .
  • 37. (2024八上·武侯期中) 如图甲所示,小车A和小车B在马路上相向而行,小车A先向东运动,小车B向西运动,如图乙是小车A和小车B的路程随着时间变化的坐标图。

    1. (1) B车的车速是多少?
    2. (2) 40s时,两车相距多少米?
    3. (3) 如图丙所示,当A、B两车第二次相遇后,B车停在路边,A车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前进。小嘉沿虚线过马路,A车车头到虚线的距离为70m,已知马路宽12m,车宽3m,车长10m,A车行驶于所在车道的正中间,小嘉过马路视为匀速运动。为了不被A车撞到,小嘉的速度应满足什么条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