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1...

更新时间:2025-01-07 浏览次数: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 1. (2024高二上·惠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 · 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 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 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 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 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文”被 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 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他在《法 言》中说,“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 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 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 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唐人魏征在《隋书 ·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 “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 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 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 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 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 ·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 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摘编自陶东风《文质论》)

    材料二:

    孔子说“文胜质”之为“史”,实由史典礼“陈其数”而“失其义”而来。春秋时史以礼官身份 主持礼,大都按原有礼的仪式进行,要在仪式上陈礼数,但因礼仪已不再表现原有的“义”,有其仪 而无其义,于是有了社会对史官言而不诚、行而无实的印象,如《礼记 ·郊特牲》说:“失其义,陈 其数,祝史之事也。”尽管这责任不都在史官,但他们的身份为“史”,人们也就将他们这种“陈其 数”而“失其义”的行为谓之为“史”了。

    春秋时将作为社会规范的伦理道德与礼仪赋予了人格本质与外现的关系属性:礼之“义”即伦 理道德被视为“质”;礼之仪、即礼义的行为表现在文饰意义层面被视作“文”。《左传》襄公三十一 年曰:“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 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动作有文”,即以外在的符合礼之义的施舍、 进退、周旋、容止、作事、德行、声气、言语为内涵。《韩非子 ·解老》亦谓:“事有礼而礼有文; 礼者,义之文也。”礼既为外在的“文”,故人既有仁义道德,又在施舍、进退、周旋、容止、作事、 德行、声气、言语诸方面合于礼仪,便是“文质彬彬”;如果心有仁义道德,行为不合礼仪规范,便 是“质胜文”;如果心无仁义道德,仅行为符合礼仪规范,便被认为“文胜质”。“文胜质”和史家为 礼“陈其数”而“失其义”一样,都是行而无实,故也被视之如“史”。

    (摘编自赵辉《文胜质则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强调文质统一,但人们对他所说的“文”和“质”有不同的理解。 B . 汉代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用“华”喻“文”,“实”喻“质”,强调“华”“实” 相副。 C . 六朝的文学创作突出“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宋明道学家则认为有了“质”,“文”自易至。 D . 清代王夫之与方苞、章学诚等清代古文家的“文质”观多是对前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以道家、墨家和法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百家都重“质”轻“文”,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 绝对化。 B . 六朝的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因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得到了健康发展。 C . “文胜质则史”的“史”源自春秋时的史官,这与他们主持的礼有“仪”而无“义”有很大关系。 D . 《左传》中的“动作有文”表明君子的行为要符合“礼”,与《韩非子》强调的“文质彬彬”不同。
    3. (3) 下列诗论文句中,最能体现“文质彬彬”的一项是(   )
      A . 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钟嵘《诗品序》) B .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C .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郑板桥《题画》画竹题记) D .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5) 刘勰《文心雕龙》有言:“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作家柳青说:“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 的写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 作品”。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一谈在文学创作中应如何体现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
  • 2. (2024高二上·惠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长翅膀的老头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雨下到第三天,佩拉约两口子在屋里打死了成堆的螃蟹。佩拉约只好穿过被雨水淹没的院子把它们扔到海里去,因为他刚刚出世的孩子发了一夜烧,他寻思都是这些螃蟹招来的晦气。中午,光线十分微弱,佩拉约扔完螃蟹回到家里,模模糊糊地看见院子当中有一个什么东西在蠕动和呻吟。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头儿趴在泥水里,他身上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很碍事,无论怎么挣扎都站不起来。

    佩拉约被眼前可怕的情景吓坏了,赶紧跑去找他的女人埃利森达。他女人当时正把凉毛巾敷在生病孩子的头上,被佩拉约一把拉到院子中间。两个人惊愕地望着倒在地上的人。那人衣衫褴褛,口中的牙齿稀稀拉拉,他那像落汤鸡似的老态龙钟的样子显得格外可怜。身上那对大兀鹫翅膀又脏,羽毛又稀疏,一动不动地摊在泥水里。他们叫来了一位能掐会算的邻居来看看他。

    “他是一个天使,”她告诉他们说,“我可以肯定,他是为你们的孩子来的。只是因为这个可怜的家伙太老了,结果被雨打落在地上。”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佩拉约家里捉到一个活脱脱的天使。整整一下午,佩拉约拿着他那根警棍站在厨房里守着,临睡前还把他从泥水里拽出来,同母鸡一起关进铁丝编的鸡笼里。半夜,孩子醒了,烧退了,想吃东西了。于是两口子大发慈悲,决计把天使放走。但是,当他们趁着晨曦走到院子里的时候,看到左邻右舍全都聚集在鸡笼前逗天使玩儿。这帮人对天使毫无敬畏之心,竟还从铁丝网往里给他扔吃的东西,仿佛他不是什么神灵,倒是马戏团里的一只动物。

    这个耸人听闻的消息传开,惊动了贡萨加神父,他七点前赶到时,首先重温了一遍教义。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这位全然不懂人间言行的老者几乎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这证实了那东西并不懂得上帝使用的语言,也不知道问候上帝的使者。神父开始怀疑他在作假——他那副可怜的模样与高贵的天使毫无共同之处。于是神父离开了鸡茏,简短地告诫好奇的人们,叫他们不要被天真蒙住了眼睛。

    捉住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个小时后,院子里便像熙熙攘攘的市场一般。于是埃利森达想了个好主意:把院子筑起围墙,收五分钱门票看天使。

    好奇的人们从老远的地方赶到这里。佩拉约和埃利森达甭提多高兴了,因为不到一个星期,家里所有的房间都堆满了钱,而等着朝圣的香客已经排得一眼望不到边了。

    这时,有人在村里搞了一个巡回展出,展出的是一个由于违背父母之命而变成蜘蛛的少女。看蜘蛛的门票不仅比看天使的门票便宜,而且允许观众就她的痛苦遭遇提出任何问题,还允许颠来倒去地观察她,好让所有的人都不怀疑这桩可怕的事实的真实性。这是一只可怕的意大利狼蛛,身体有一只绵羊大小,长着一个忧伤的少女的脑袋。最叫人揪心的还不是她那离奇的外表,而是她原原本本地讲述她不幸的经历时那种痛心疾首的表情。当她几乎还是一个小姑娘时,有一次她偷偷地溜出家门去参加一场舞会,当她跳了一宿舞从森林里回来的时候,突然一声炸雷劈裂长空,从裂缝中迸出一道可怕的闪电将她变成了蜘蛛。当那个变成蜘蛛的少女名声大噪的时候,佩拉约家的院子就又变得像连下三天暴雨时那么冷清,空无一人,只有螃蟹在屋里到处爬。房东两口子对此毫不惋惜。他们用收的门票钱造了一幢两层的住宅,有阳台花园,门槛修得高高的。偶尔佩拉约两口子会用克辽林消毒水清洗鸡笼或熏点卫生香,但这并不是为了恭维天使,而是为了驱除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全家蔓延的恶臭。

    天使不仅熬过了那个严酷的冬天,而且随着春天的到来开始恢复起来,在十二月份,他那布满阴郁的瞳仁又渐渐地变得明亮起来,翅膀上开始长出又大又硬的羽毛。

    一天早上,埃利森达正在切洋葱片准备午饭,似乎觉得一阵海风吹开了阳台门的插销,刮进屋里。于是她从窗口探出头去,惊讶地看到天使正展翅欲飞。他十分笨拙,结果把菜地弄得一塌糊涂,那翅膀在阳光下一阵乱扑腾,差点儿没把棚子打翻。最后总算飞了起来。在看见他颤巍巍地扇动着老兀鹫翅膀飞过最后几家的房顶后,埃利森达为自己也为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一面切着葱头,一面盯着他,直到再也无法看见,因为这天使再也不会扰乱她的生活,而只是地平线上模模糊糊的一个小点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翅膀的老人是在佩拉约家的院子里被发现的,老人的到来完全出乎佩拉约的意料,佩拉约夫妇对此感到惊愕。 B . 小镇居民最初对长翅膀的老人充满好奇,后来戏弄、参观,最后将他遗忘,这是他们麻木冷漠、缺乏同情心的表现。 C . 贡萨加神父到场后要先温习教义,认为不懂拉丁语便是不懂上帝的语言,这突出了作为神父的他对教会的虔诚。 D . 小说的内容虽然荒诞,但是给人一种真实感,这得益于文章细节之处的描写逼真详尽,场景具体,情感表达真实。
    2. (2) 关于文中蜘蛛少女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少女变成蜘蛛,是由于违背父母之命,当时她参加完一场舞会,刚刚回来。 B . 展出蜘蛛少女的人为了牟利而不顾少女的感受,他与佩拉约是同一类人。 C . “忧伤”一词反映出少女内心的痛苦,名声大噪并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D . 人们转而去关注蜘蛛少女是因为少女来自人间,她的讲述更具真实性。
    3. (3)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谈自己作品的共性时,曾说:“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请分析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句话的。
    4. (4) 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作品采用“魔幻” “神奇”等手段达到一种荒诞、讽刺的效果,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其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请以本篇小说为例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2024高二上·惠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婵者,务在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材料二: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 ”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注]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已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注】中行氏:春秋时晋国掌权的六大家族之一。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三: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 , 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

      口行A相反B而欲贤C者D之至E不肖者F之退G也H不亦I难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任而不信”的“而”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的“而”用法含义相同。 B . “务在明其火”中的“明”与《大学之道》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第一个“明”含义不同。 C . “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的“家”与《兼爱》中的“虽至大夫之相乱家”的“家”含义不同。 D . “帝大说”的“说”和《五石之瓠》中的“客得之,以说吴王”的“说”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荀子使用“耀蝉”打比方,形象地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 B . 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这样做不好,但并不妨害君主成就霸业。 C . 孔子认为假如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中行氏就不会灭亡。 D . 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得失,常何上奏了马周给他讲述的二十多件事情,都合太宗心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

      ②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

    5. (5) 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
  • 4. (2024高二上·惠州月考)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有美堂暴雨①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注】①熙宁六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作此诗。有美堂:在杭州西湖东南面的吴山上,可左眺钱江,右瞰西湖。②浙东:古代以钱塘江为浙江,浙东指的是钱塘江以东的地区。③鲛室:传说中人鱼的宫室。④琼瑰:本指玉,这里形容海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写雷声自脚底而起、云雾绕有美堂不散,突出所处地势之高,既呼应标题,也为下文描写做了铺垫。 B . 颔联以“飞”“过”“来”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暴风雨由远到近、横跨大江、呼啸而来的壮丽景象。 C . 诗歌采用定点观察法,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立体化正面描写在有美堂经历的一场暴风雨。 D . 尾联苏轼想到了李白,想用满山飞漱的泉水来唤醒沉醉中的李白,让其写出如同珠玉般美妙杰出的诗篇来。
    2. (2) 本诗颈联采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暴雨既壮丽又震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2024高二上·惠州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里仁》中“”两句,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2. (2) 老子以“”为喻, 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3. (3)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2024高二上·惠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拥有“西湖”之名的景致①数不胜数,除了②天下闻名的杭州西湖外,惠州西湖也堪称是我国西湖中的个中翘楚。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区,由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以休闲和观光为主要功能。其山川秀邃、幽胜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隐现于树木葱茏之中,景域妙在天成,有苎萝西子之美誉。历代以苏东坡为代表的 445 位文人墨客曾踏足惠州,为西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近代孙中山、周恩来等领导人在惠州从事过革命运动,在西湖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这些历史古迹和革命胜迹与西湖的青山秀水融为一体,③相得益彰,湖光山色,风景迷人。

    西湖景点中,苏堤是北宋苏东坡留在西湖的名迹之一,横亘平湖、半湖之间,堤上筑有西新桥,是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由东坡资助修建。东坡当年捐资修堤,既是体恤惠州人民划船涉水之苦,也在平湖丰湖之间筑起了一条观赏西湖风光的通道。九百多年间,苏堤西新桥几经修建,堤上湖上,月色依然,历史的变革,世事的沧桑尽写其间。每当月明星稀,水面金波璀璨,湖光月色,景同瑶岛。清文学家吴骞有诗云:“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苏堤千顷边;多少管窥夸见月,可知月在此间圈。”故称“苏堤玩月”。

    1. (1) 根据原文语境,用其他成语替换原文中加点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可少量增别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救场如救火”,他二话不说,包上头就扮戏。 B .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C . “戴车匠”在我们看来不但是一个人,一间小店,还是一个地名。 D . 那样的“看”根本就不能算是看,顶多只能算是一种感觉而已。
  • 7. (2024高二上·惠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独门独户。大门是桐油油过的,贴着一副万年红的春联,门里是一个很宽的院子。院子里一边是牛屋、碓棚;一边是猪圈、鸡窠,还有个关鸭子的栅栏。露天地放着一具石磨。正北面是住房,也是砖基土筑,上面盖的一半是瓦,一半是草。正中是堂屋,家神菩萨的画像上贴的金还没有发黑。两边是卧房。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玻璃,明亮亮的。

    这家人口不多。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妈,两个女儿——大英子、小英子。大娘精神得出奇,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菜,——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春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筐。她还会剪花样子。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磁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丹凤朝阳呀,白头到老呀,子孙万代呀,福寿绵长呀。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哪天去呀?”——“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一定呀!”——“一定!一定!”

    1. (1) 分析画横线处“呀”字的作用。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明亮的玻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四、写作
  • 8. (2023高二上·威远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米兰·昆德拉曾说:“大多时候我们要学会调整,适应生活,因为我们所做的每一次调整,都将改变自己的方向。”

    儒家强调“诚意正心”:心有所止,心有所指,心有所执。

    生命的征途,有时需要改变方向,有时又要有所坚持。改变还是坚持,在新时代,这是一个尤其值得思考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