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5-01-10 浏览次数: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5高二上·衡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成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

    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大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普遍认为“团圆的迷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唯其不满,才有必要且有可能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以激发其奋起改变其现状。而大团圆故事却被认为是粉饰现实、麻痹斗志的文学,这是有悖于启蒙目的和革命目的的,因此遭到精英知识分子的嘲讽和批判,这一点也不奇怪。

    还有一个吊诡的现象,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越是理性的知识群体,越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越是感性的口头文学爱好者,越倾向于非现实的幻想故事。民间故事和乡村演剧都是幻想色彩浓郁的通俗文化形式,甚至有学者认为,民间故事是刻意与社会现实保持着陌生化的距离。弗洛伊德也说:“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它们是真实的,就不能给人带来娱乐,在虚构的剧作中却能够带来娱乐。”

    由此可见,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主义标准与民间文学非现实的幻想性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垂直的两套体系,当你用了这一套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套体系的时候,就只能得出“无价值”的结论。越是太平时期,市民社会越发达,文化市场的力量越大,市场需求就越倾向于大团圆故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所以说,“对于戏曲中的‘大团圆’,尽管鲁迅等新文艺人士深恶痛绝、屡加痛斥,却始终无法动摇其民间根基”。

    问题是,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

    (摘编自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

    材料二:

    易卜生是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在易卜生之前,欧洲各国剧坛上流行的是浪漫主义佳构剧。佳构剧是为职业剧团在大剧场进行商业演出而编写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多为轻喜剧或闹剧。佳构剧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编织情节,因而发展了戏剧的结构艺术,不足之处是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肤浅。佳构剧的人物是类型化的,是为情节服务的。而“有生命力的剧本和没有生命力的剧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支配着情节,而后者是情节支配着人物”。

    佳构剧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掩盖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用戏剧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最成功的就是易卜生。在《玩偶之家》里,他写了娜拉个性意识的觉醒,撕破了蒙在家庭关系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展示了中产阶级的冷酷和自私。也许易卜生笔下的人物不如契诃夫、奥尼尔笔下的厚实丰满,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为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在审美上,易卜生一反佳构剧向壁虚构的创作方法,确立了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他认为,创作必须从观察和体验出发,写亲眼所见的、精神上经历过的东西。“现代文学的秘密正在于这种经历过的经验。”从经验出发,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大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各种诽谤、谩骂、威胁接踵而至,有的说作家不道德,有的说作品不真实,艺术上一无是处。英、美、法诸国的商业剧院长期不敢上演他的某些作品。即使上演,也被篡改得一塌糊涂。《玩偶之家》“在德国演出时,易卜生被迫写了一个所谓‘大团圆的结局’,以免别人不经他同意就加以随意改写,这一结局便是娜拉既想离开丈夫又舍不得孩子,结果弄得心力交瘁,最后猛然倒在了地上”,这种情形让人不由得想起1830年雨果《欧那尼》上演时,发生在法兰西剧院的那场冲突。不过,那次斗争的双方是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这次却变成了现实主义跟浪漫主义。

    (摘编自董健等《戏剧艺术十五讲》)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故事的批判,主要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启蒙的目的。 B . 启蒙和革命文学要想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 C . 处于贫富不同阶层的人们,往往对戏曲大团圆故事的态度不同,前者嫌腻,后者热衷。 D . 能够满足普通民众的文化市场需求和美好愿景,是大团圆故事民间根基难撼的重要原因。
    2. (2) 下列文学主张,不属于批判“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   )
      A . 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李渔《风筝误》卷末收场诗) B . 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C . 我们的文学,久困于“团圆主义”支配之下。差不多一切的小说诗歌,都是千篇一律,奉为典范,而悲剧的文学,因而绝少发现,文学的真所,也永远的不能披露了!(郑振铎《〈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 D . 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残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3. (3) 下列对材料的综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侧重分析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的成因;材料二侧重介绍以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演进。 B . 材料一连续引用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的相关论述,都印证了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神气质具有表里关系的观点。 C . 无论是中国的民间故事、乡村演剧还是欧洲的佳构剧,都突出故事或者戏剧的娱乐性,故而容易虚构情节,带有幻想成分。 D . 两篇材料都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别将“精英阶层与下层百姓”“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对照展开,有利于分析的深入。
    4. (4) 请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主张。
    5. (5) 联系易卜生被迫写“大团圆的结局”这一事实,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观点有了哪些新的发现。
  • 2. (2025高二上·衡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纪念(节选)

    孙犁

    住在定县的还乡队回村复辟。为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队伍开来了。

    一清早,我又到小鸭家去放哨。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她家只有两间土坯北房,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

    柳树的叶子黄了,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小鸭的娘刚刚起来,正在嘱咐小鸭,等门楼醒了给他穿好衣服。随后她就忽地一声把门开开,嘴里叼着用红铜丝扭成的卡子,两手梳理着长长的头发,一看见我,就笑着说:“呀!又是老纪同志,快到屋里暖和暖和。”

    “你好吧,大嫂!”我说,“今年斗争,得到了什么果实?”

    她把头发卡好,抬手指着家前面的园子说:“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

    她回手关上门说:“纪同志,咱们回来再说话吧,我赶集去!”说完转身走了。我望着她那壮实的身子和那比男子还要快的脚步!

    不一会儿,老远传来了母亲喊小鸭的声音。母亲回来了,提着一个大柳罐,满脸红光,头发上浮着一层土。她说:“鸭,我在集上买了几十斤山药。我们娘儿俩去把它抬回来。”

    正赶上我要下岗,小鸭就说:“叫纪同志和我抬去!”

    我和小鸭把山药抬回来。我这么高她那么小,我紧紧拉着筐系,不让筐滑到她肩上去。她一路走着笑着,到了家里,她娘留我吃饭,我在她家屋里坐了一坐。屋里比夏天整齐多了,新安上一架织布机,炕上铺着新席,母亲说,都是用斗争款买的。门楼那家伙却不言不语地摘下他自己造的木枪来。那枪做得很不高明,只是一根弯榆木棍,系上了一条红布条子。我只能夸好,小鸭在一旁笑了,母亲也笑着说:“纪同志,你知道他是什么心思吗?夏天,你在这里不是答应给他一支枪吗?后来你就走了。他整天磨翻你记性坏,赌气自己做了一支,这是拿出来叫你看看,羞臊你哩!”

    我赶紧说:“这怨我记性坏,回头我们做一支!”

    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纪同志,有个事和你商量商量,俺家他爹,出去了这就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你费心给打听打听!”

    我说:“这好办,我们去封信打听打听。大嫂,不要结记,队伍开远了,交通又不方便,接不到信是常有的事。我也是八九年没和家里通信了。”

    “纪同志不是东北人吗?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

    “很有可能,那里来信不容易。”我说着告别了出来,想着一定要给小鸭的爹写封信,告诉他:他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家里的生活变好了,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他该是多么愉快!

    晚上,我又到小鸭家放哨,小鸭听见动静就跑出来,说:“纪同志,俺爹来信了!”

    “怎么这样巧,拿来我看看净写的什么?”

    母亲也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把信交给我,并且把灯剔亮。我把信看了一遍,这是走了很远路程的一封信,信封磨破了,信纸也磨去了头,还带着风霜雨露的痕迹。可是,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他身体很好,胜利的日子就要到来;上面写着希望妻子进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反顽的斗争;上面问到小鸭长得怎么样了……

    小鸭嘻嘻笑着,指一指门楼说:“上面没提他!”

    “那时他……”母亲像是要安慰门楼,说着脸红了。我明白那意思是,爹走的时候,门楼还在娘肚子里,出远门的人,恐怕是忘记临行时遗留的这块血肉了。

    我回到我的岗位上去。想到我的同志们解放了我的家乡,我分外兴奋。天已经黑了,星星还没出全。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鸹窠里,把枪抱紧,①望着堤坡那里

    夜深了,月亮升上来,照亮半个窗户。我听见门楼像大人一样呼呼地酣睡,像是小鸭翻了一个身,说:“多讨厌呀,人家越睡不着,他越打呼噜!”

    “鸭,明天我们给你爹写一封信吧!”母亲问。

    “叫他回来吗?”

    “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

    “对!给爹写封信,娘,我们给信缝一个布信封吧,布信封就磨不破了。”

    过了一会儿,小鸭又说:“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

    “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母亲说,“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天不早了,快睡吧。”

    从此就听不见母女两个的交谈,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

    母子三个睡熟了,听他们的鼻息睡得很香甜,他们的梦境很远也很幸福。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②我望着很远的西方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修改于博野史家佐村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门楼拿出自己做的枪来“羞臊”“我”的情节,看似是闲笔,却闲笔不闲,既能让人体会到革命精神的传承,还能感受到战争年代短暂的祥和与安宁。 B . “这时才红着脸说”的母亲,与《荷花淀》中“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的女人有同样的心境,这些细节都表现了她们对丈夫的关切之情。 C . “我”保卫小鸭的家乡,小鸭的父亲又解放了“我”的家乡,两件事看似巧合,却又有其必然性,作者在情节上的匠心独运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 . “我”读小鸭父亲的来信的情节,选取了信件的主要内容,以铺排的形式一一呈现,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和喜悦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增加了语言的张力,如“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形象。 B . 文中多处运用“磨翻”“结记”等方言口语,真实再现了冀中地区的生活风貌,语言生动而朴实自然,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 C . 文章开头对小鸭家周围环境的描写,没有弥漫战争的硝烟,体现了孙犁以革命现实主义为根基、糅进浪漫主义情调的艺术风格。 D . 小说以简洁的笔触刻画了母亲形象,“干么叫他回来”“不要听他们胡嚷嚷”等语言描写,凸显了母亲在战争中的坚定和乐观。
    3. (3) 文中两处画线句子中的“望”字,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文末小鸭和母亲商量着要给父亲写封信,如果你是小鸭,你会怎样写这封信呢?请根据文章内容,列出书信内容要点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2025高二上·衡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夏,六月,吴主作昭明宫,二千石以下,皆自入山督伐木。大开苑囿,起土山、楼观,穷极伎巧,功役之费以亿万计。中书丞华覈上疏曰:“汉文之世,九州晏然,贾谊独以为如抱火厝于积薪之下而寝其上。今大敌九州之地,有太半之众,欲与国家为相吞之计,非徒汉之淮南、济北而已也,比于贾谊之世,孰为缓急!今仓库空匮,编户失业;而北方积谷养民,专心东向。又,交趾沦没,岭表动摇,胸背有嫌,首尾多难,乃国朝之厄会也。若舍此急务,尽力功作,卒有风尘不虞之变,当版筑而应烽燧,驱怨民而赴白刃,此乃大敌所因以为资者也。”时吴俗奢侈,覈又上疏曰:“今事多而役繁,民贫而俗奢,百工作无用之器,妇人为绮靡之饰。兵民之家,犹复逐俗,内无甔石之储而出有绫绮之服,上无尊卑等级之差,下有耗财费力之损,求其富给,庸可得乎!”吴主皆不听。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一》)

    材料二  帝召东中郎将蒋济为散骑常侍。时有诏赐征南将军夏侯尚曰:“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作威作福,杀人活人。”尚以示济。济至,帝问以所闻见,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因曰:“夫‘作威作福’,《书》之明诫。天子无戏言,古人所慎;惟陛下察之!”帝即遣追取前诏。

    帝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侍中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厕之谋议之官,安能不与臣议邪?”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食也,故臣不敢不力争。”帝乃徙其半。帝尝出射雉,顾群臣曰:“射雉乐哉!”毗对曰:“于陛下甚乐,于群下甚苦。”帝默然,后遂为之稀出。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

    1. (1) 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侍中A辛毗与朝臣B俱求见C帝知其欲D谏E作色以待之F皆莫G敢言。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据,指占据,与《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中的“据”意思相同。 B . 委,指丢下,与《琵琶行并序》“委身为贾人妇”中的“委”意思不同。 C . 计,指计谋、计策,与成语“千方百计”中的“计”在词性上均属于名词。 D . “无以食也”与《谏太宗十思疏》“振之以威怒”中的“以”用法不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主兴建昭明宫,在工程、劳役上花费了亿万钱财,他要求凡是俸禄低于二千石的官吏,都要亲自上山督促伐木。 B . 华覈指出吴国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如国库空虚匮乏,百姓失去谋生的常业。交趾陷落,岭南一带不稳固,等等。 C . 文帝在听到蒋济给出的回答后,非常生气,脸上变了颜色,但听完蒋济的分析后,他知道了其中的利弊,及时追回了诏书。 D . 文帝曾以打猎为乐,辛毗认为文帝的快乐是建立在大臣的痛苦之上的,于是文帝听取了他的建议,取消了打猎这项活动。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文之世,九州晏然,贾谊独以为如抱火盾于积薪之下而寝其上。

      ②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厕之谋议之官,安能不与臣议邪?”

    5. (5) 华覈和辛毗在进谏的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4. (2025高二上·衡阳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裴十四

    李白

    朝见裴叔则 , 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注]①裴十四:当是裴政,为李白好友,“竹溪六逸”之一。②裴叔则:晋朝裴楷,人称裴令公,仪容俊伟。“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世说新语·容止》)③骑白鼋(yuán):语出《九歌·河伯》:“乘白鼋兮逐文鱼。”白鼋,白色的大鳖。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使用了关于裴叔则的典故,由此可推测裴十四仪表堂堂,清朗如玉山,光彩照人。 B . 高比南山的金银,也换不来裴十四的一顾,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人物与众不同的风骨。 C . 尾句以景结情,诗人借“浮云”写友人西去的状态,表达了对友人前途人生的担忧。 D . 本诗一改赠别诗抒写离情别绪的特点,将重点放在了对友人的形象和品格的刻画上。
    2. (2) 同样写黄河,请比较本诗三、四句与《将进酒》开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异同。
  • 5. (2025高二上·衡阳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
    2. (2) 在我国历史上,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影响深远。《过秦论》中“”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 (3) “蝉”是古诗词(文)中常见的意象,因其生活习性,在古诗文中常常用来表情达意,古诗词(文)中带“蝉”字的诗句很多,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2025高二上·衡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独,虽无法准确定义,(A)。19世纪,作家爱伦·坡在《人群中的人》中描述了现代人孤独的处境,主人公不断追逐人群却寻找不到安慰。马尔克斯创作完《百年孤独》后这样解释:孤独是一种爱的能力的缺失。在人群中,只有带着爱意、打破坚壳、努力追逐的人,(B)。

    在写《百年孤独》之前,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一个不温不火的作家。这部作品一经问世,就震惊了整个文坛。一时间,马尔克斯名声大噪,成了世界级的作家。①在“诺奖”颁奖典礼上,②马尔克斯成为文学界最闪亮的一位,③不仅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④而是因为他把现实的拉美大陆融入了一个奇妙而神秘的故事中。⑤世界文学界对马尔克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⑥中国作家莫言、陈忠实、路遥、余华……也深受其启发。莫言当年读完《百年孤独》后,立刻开始写作。他写了几十年,直到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百年孤独》,有一个逸事。一个记者问起贾平凹的魔幻笔法,贾平凹说他从来没有读过《百年孤独》。这很有意思。现实生活中,想必不少人没有看过这本书,却不敢说出来,就像小资产阶级不敢承认自己对红酒和雪茄____;可一个完全消费得起红酒和雪茄,但对此不感兴趣的富豪,却可以非常坦然地承认自己从来没有品尝过。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乱。这种“乱” , 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但____的是:这种乱的感觉,也源于一种震慑,像是一整个南美洲大陆的掠影,带着烈阳、暴雨和极度难忍的痛楚____。还没有准备好承受这种痛楚的人,往往会本能地选择闪避。

    1. (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框线的句子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两句话都含有“是”,但表达效果却并不相同,请结合句子分析二者的区别。
    3. (3)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 (4)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5. (5)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材料画线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B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一浸,就算作她们难得的佳肴。 C . 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是激烈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D . 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
四、写作
  • 7. (2025高二上·衡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人格像“坚冰”,拒绝融化,坚持自己的形态与坚硬,坚持自己不变的寒冷和清醒。“坚冰”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动善时。”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随着外界情况变换自己的形态,化为云雨,融入江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