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宜昌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调研考...

更新时间:2017-12-20 浏览次数:306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填空题</b>
  • 1. 请结合语境,将文段后三个选项的序号分别填充到恰当的横线上。

    少年读书如隙中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A.玩    B.望    C.窥

二、<b >书写</b>
  • 2. 在下列句子的括号中,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shēn wù tòng jí的文字。

    ——选自鲁迅《藤野先生》

    ②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càn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精神上感到满足时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然失色……

    ——选自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三、<b >综合性学习</b>
  • 3. 下边文段中划线的三个词语,都是我国传统节日、时令、季节的特定称谓,请你从中任选择一个,具体指明其在农历中所代表的时间界限

    吾欲致书雨师:春雨,宜始于上元节后,至清明十日前之内,及谷雨节中;夏雨,宜于夏季每月上弦之前,及下弦之后;秋雨,宜于孟秋之上下二旬;至若三冬,正可不必雨也。

    选词:

    时间:

  • 4.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古人尤喜拆字作联,如:“长巾帐外日月明,其月有期;林夕①中青水清,白水成②。”请在横线上填写两个恰当的字,将这副对联内容补充完整。
  • 5. 读下面新闻,然后答题。

    (云南日报10月11日讯)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经过一年紧张调试,已实现指向、跟踪、漂移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的顺利运行,并确认了多颗新发现脉冲星。这是我国天文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距“天眼之父”南仁东病逝不到1个月。

    1. (1) 划横线的是新闻的
    2. (2) 为这则新闻拟一句话标题。
四、<b >默写</b>
  • 6. 根据提示,将下面诗文补充完整:
    1. (1) 《与朱元思书》中的。不仅从侧面衬托了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利的鄙弃和对官场的厌倦。
    2. (2) 《黄鹤楼》中与《藤野先生》中“我”从东京到仙台途中所经过的一处驿站名相关的诗句是
    3. (3) 《使至塞上》中被誉为“独绝千古”的诗句是
    4. (4) 《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闲适豁达人生态度的议论语句
    5. (5) 《龟虽寿》中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句子
    6. (6) 《梁甫行》中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的诗句
五、<b >文言文阅读</b>
  • 7. 阅读诗歌和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诗】

    钓鱼不得

    (唐)李舜弦

    尽日池边钓锦鳞 , 芰荷香里暗消魂。

    依稀纵有寻香饵 , 知是金钩不肯吞。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芰(jì)荷:菱叶和荷叶。

    【乙文】

    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茗于湖滨(A)肆 , 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B)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C)引之。鱼图食(D)并吞钩。久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 , 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1. (1) 请解释【乙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逝      故      乃

    2. (2) 请认真阅读【乙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而”正确填入文中的ABCD处。
    3. (3) 【甲诗】中加横线的“锦鳞”代指的是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用法与此相同的还有不少,请再列举一例并写出具体代指的内容。
    4. (4) 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

      寻 丈 之 外 水 纹 攒 动 争 喋 他 物 如 故。

    5. (5) 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6. (6) 【甲诗】作者“钓鱼不得”,【乙文】也说对于丢下的食物,鱼儿渐渐“不食矣”。如果要用【甲诗】中的两句诗来概括其原因,你认为是哪两句?
    7. (7) 【甲诗】中的“香饵”在【乙文】的作者看来,喻指什么?请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回答。
    8. (8) 【乙文】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9. (9) 积累链接:鱼儿,是可爱的小动物,《答谢中书书》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夕日欲颓,
六、<b >现代文阅读</b>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野的馈赠

    洪烛

        ①中国人食笋的历史久远。“其蔌维何,维笋及蒲。”早在《诗经》时代,竹笋就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食品。晋朝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曾介绍过70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宋代德清僧人赞宁在所著的《笋谱》中,也记有80多中竹笋品种。

        ②有人说,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很符合文人雅士的心情与口味,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竹子自然成为清高的象征。

        ③历来文人墨客多有歌咏,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诗圣杜甫曾写过“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的诗句,道出他对竹笋风味的喜爱。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江西品尝过,“猫头笋”,念念不忘珍品美味,写下了“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有名诗句。清代画家郑板桥对家乡的竹笋也是念念不忘:“江南竹笋赶鲋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④有经验的厨师,连煲笋之汤都舍不得倒掉,每做别的菜,就要兑一点进去,相当于味精了:“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笋之调味,快达到魔法的境地了。连残汤剩汁都能画龙点睛,把一道新菜全“盘活”了。至于这种奇妙的笋汤(又叫笋油)的提炼办法,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详细记载:“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其笋晒干,仍可作脯。”

        ⑤林洪的《山家清供》,给鲜笋起了个外号,叫“傍林鲜”:“夏初竹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傍林鲜。”根据他的讲授,鲜笋最好现摘现吃,一分钟都别耽误,就在竹林边,用芳香的竹叶为燃料,当场煨烤;可见环境或氛围也能激活新笋那天然的鲜美。这绝对是最正宗的“绿色食品”了,不仅就餐环境是一片绿林,烹饪方法也是返璞归真的。不知竹林七贤之类古老的隐士,是否就地取材,使用这种“叫化鸡”式的吃法?想来只有超凡脱俗的人,譬如隐于山林者,才能体会到竹笋至真的味道。而所谓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有一颗淡泊的心,才能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

        ⑥春天的雨一下,就是春笋旺盛的生长期了。“好竹连山觉笋香”,春笋尝鲜的好时节就在眼前了。

    1. (1) 作为一种美食,你认为竹笋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请用一个字高度概括。
    2. (2) 为什么说竹笋又是一种雅食?
    3. (3) 请根据诗词对偶和押韵的特点在第③自然段的方框内填充一个恰当的字
    4. (4) 所谓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正如隐者食笋一样,淡泊者都能在平素的衣食住行中,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举一例这样的生活现象。
    5. (5) 积累链接:请默写出苏轼承天寺夜游时,于庭下所见美景。
  • 9. (2017八上·点军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特殊的母爱

    文扬

        ①到圣迭戈的第二天,我去了久负盛名的圣迭戈动物园。

        ②我坐上了双层游览车,前排坐着一个中年妇女,她的旁边站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约1米高,穿着一件长袖红格连衣裙。当小女孩的头转过来时,我惊得几乎呆住了。小女孩瘦小的脸上,皮肤像疤痕一样扭曲牵扯着,眼睛部分只剩一个小小的裂缝,鼻子、嘴巴、耳朵也都扭曲得不成形状,皱成一团。女孩露出长袖里的手,五指痉挛蜷缩在一起。车子开动后,女孩开始在原地慢慢转圈,转了一圈又一圈。中年妇女回过头,微笑着对我说:“安妮现在兴奋极了,她知道我们现在在游览车上。”

        ③ “安妮?”我一时没弄明白她指的是谁。

        ④ “我女儿叫安妮。”女人指着转圈的小女孩说,“你看她在转圈,这是她感到高兴的表示。”女人打开双肩包,从里面拿出一个塑料水瓶,打开盖,拉了拉女孩的手。女孩停下来。女人搂住女孩,把瓶口放在女孩的嘴边,让女孩抿了几口水后,女人掏出纸巾细心擦去女孩嘴边流出的水。女孩喝完水后,继续在原地转起圈来。

        ⑤我小心地问道:“安妮,她……会说话吗?”女人摇头,说:“安妮不会说话,她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那……”我惊异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安妮有触觉,只要我触摸她,她就知道。”“她生下来就是这样子?”女人点头:“是的,她出生时就是这样。医生说,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基因突变病。”

        ⑥我不再说话,默默地看着外面。

        ⑦过了一会儿,女人热心地向我介绍起沿途见到的各种动物。她似乎对这个动物园非常熟悉,我问她是不是常来动物园。她说:“我每个周末都来,安妮喜欢来动物园。如果哪个星期她没有来的话,她就会烦躁不安,晚上也不肯睡觉。”

        ⑧ “那……她来动物园看什么呢?”“安妮喜欢坐动物园的游览车,每次来动物园,她还要到鸟园去玩。”“可是,她既看不见,也听不见呀!”“是呀,我也弄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也许是气味,也许是环境,她只要一进鸟园,就兴奋得转圈圈。”

        ⑨女人拉住小女孩的手,女孩安静下来,女人爱怜地把女孩搂在怀里,自言自语地说:“该休息一会儿了。”女人对我说:“我一直住在圣迭戈,从来没有想过搬到别的地方,因为这里有最好的动物园,其他地方的动物园没有这样的条件和设施。”

        ⑩“安妮多大了?”

        ⑾“她今年26岁。”

        ⑿我又一次沉默了,想着26年过去的日日夜夜,还有即将到来的许多日子。

        ⒀“你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我说。她笑了,一双美丽的蓝眼睛里闪着泪光。

    (选自《读者》2015年第1期)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2) 认真研读文章,理清“我”的情感变化,完成下面的填空。

      ——惊异——沉默——

    3. (3) 文中写道:“我不再说话,默默地看着外面”和“我又一次沉默了”,请分别概括出作者这两次沉默时的内心感受。
    4. (4) 请你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女人搂住女孩,把瓶口放在女孩的嘴边,让女孩抿了几口水后,女人掏出纸巾细心擦去女孩嘴边流出的水。

    5. (5) 你认为文章结尾女人闪着泪光意味着什么呢?至少写三点。
    6. (6) 如果你们班级准备在新年之际为文中的母亲寄上一张新年贺卡,你会写上一句怎样的话?
  •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山老爹

        ①太阳醒了。看山老爹醒了。

        ②他从炕上爬起来,不吃不喝,头一件事是撕掉一页日历,然后揣两个冷馍,背上水壶,踏上那条山间小路。当他经过山涧流下来的那股泉水时,猫下腰,洗几把脸,再掬几捧清凉的泉水,咕咕喝下,顿时觉得一阵透心地爽快。

        ③同一万个昨天一样,一成不变,再量一次生活的周长。孤零的身影,叠进脚下那些松柏和杨槐的日影里,相伴山风,铺就生命的四季。

        ④并非孤身独旅,风、雨、雪,都是他形影不离的旅伴。

        ⑤春风如        , 扑面微寒;夏风如        , 香飘山峦;秋风如         , 落叶飞天。雨很珍贵,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小似喷雾,大如瓢泼。

        ⑥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山上冷得早,有时旧历八月就飘起雪花,九十月就可能大雪封山,只跋涉几步,便大汗淋漓。他相伴这些阴晴不定、随时变换性格的伙伴,走过了几个地球的周长。没有视线不及的远方,没有步履不及的山峰。他那双千针细纳的布鞋,不知踏落了多少个夕阳。他的牙齿掉光了,不用着意去咀嚼生活,也隐隐地感觉到了它的苦辣酸甜……

        ⑦走啊走啊,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⑧自从那些贪婪的锯齿和远远近近的灶膛,一天天伐尽烧光了山体浓密的毛发,大山就再也遮掩不住贫瘠与荒漠。看山老爹呼天喊地,天地不应。他像个孩子似的抱着树墩子大哭。从此,那些没有月色没有星光的夜晚,再也听不见北方的狼嗥了。

        ⑨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曾经给看山老爹无量的满足无量的欣慰。他不甘心这个曾经的梦想就此破灭,于是老爹吃在山里,睡在山里,像个淘金人,捡拾一粒一粒树种,栽下一棵一棵树苗。一个脚印即是明天的一株参天大树。

        ⑩跋涉了一天的看山老爹,席地盘坐在松树下,不眠的目光,于皎洁的宁静中,寻觅少得可怜的树影。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他相信人心,也坚信自己的双手。他用落叶擦去手上的泥土,牵起衣衫揩脸上的汗水。晚风习习,他抬起身,提了提大半口袋树籽儿,沉甸甸地满装着看山老爹的希冀与喜悦。

        ⑾从来没有人说过,看山老爹命定要与大山厮守一生,也不是没有人接他看山的班。可是多年以后,当他种下的一粒粒树种,栽下的一棵棵幼苗,终于长成山的血脉,山的灵魂,看山老爹就以终生放逐林海为福气,以每天梳理绿色阳光为乐趣,为享受。他的心很广阔,装得下整座大山和那些松柏杨槐。他的心又很窄小,只装着绿色,只装着染着绿色的阳光。

        ⑿看山老爹又一次面对大山,面对自己以毕生汗水养育的山林,量一次生命的周长,呵护四季绿荫。夕阳西下,他默默饮进几许孤独,望穿夜幕下山的梦境,倾听林海中不尽的涛声。明天,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不在召唤一位老人。透过淡淡的月光,老人仿佛看见了一个更加郁郁葱葱的绿色王国。

        ⒀太阳醒了。大山绿了。看山老爹笑了。

    1. (1) 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暗线索是,其中插叙了看山老爹种树的情节。
    2. (2) 请将下边三个单音节词分别还原到第⑤自然段的空格处。

      A.茶    B.烟    C.酒

      春风如,扑面微寒;夏风如,香飘山峦;秋风如,落叶飞天。

    3. (3) 阅读文章第⑨自然段,说说看山老爹心中的梦想是什么?
    4. (4) 第⑾段中写“他的心很广阔”,后面却又说“他的心又很窄小”,前后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
    5. (5) 积累链接:看山老爹用一生绿了大山,践行了当今的“”绿色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用比喻形象准确的表达了保护生态环境和追求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请你在横线上填写这句话。
七、<b >命题作文</b>
  • 11.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看山老爹一样的人,他们看似平凡其实不平凡,如朝夕相处的亲人、传道授业的老师、情同手足的朋友……甚至清洁工、看门人和小商小贩。他们没有特殊的身份、显赫的地位、伟大的事业,看似微不足道,平凡普通,如一粒尘埃,但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世间的真善美,体会到一种不平凡的感情和力量。

    请以“                             并不平凡”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①在横线处填一个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选取合适的文体,写出你的真情实感;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字数在60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