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盱眙中学2017-2018年高二上学期政治第一次月考试...

更新时间:2017-12-21 浏览次数:28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列关于哲学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 哲学是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 B .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C .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D . 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 2.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曾经说过:“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乔布斯这样说的原因可能是(  )

    A .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B . 哲学能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指导 C . 具体科学为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 . 哲学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
  • 3.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
    A .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 . 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C .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 .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 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 .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C .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 .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 5.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他们的观点属于(    )
    A . 主观唯心主义 B . 唯物主义 C . 形而上学 D . 客观唯心主义
  • 6. 下列成语或俗语中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A . 刻舟求剑 B . 画饼充饥 C . 削足适履 D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7.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这种观点(    )
    A .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B . 是一种唯物主义 C . 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D . 正确理解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 8. 虽然世界上千差万别的种种具体事物,各有其特殊的性质和特点,但是,从哲学上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 . 运动性 B . 客观实在性 C . 实践性 D . 相对静止性
  • 9. 《苟子·王制》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启示我们(  )

    A . 物质世界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 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C .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D .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忽视客观规律
  • 10. 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
    A .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 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按照自身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C . 人的意识是客观的 D .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 11.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
    A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C .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D .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 12. 农业生产中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栽瓜种豆。”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随时可以生产反季节的蔬菜。这说明(    )
    A . 规律具有主观性 B . 规律既能被创造,也能被消灭   C . 科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 13. 对意识的认识可以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内容角度来看的是(    )
    A . 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 只要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C . 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 它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 14. 国画的“写意”,能将万千山水收于尺幅,正是中国画的奇妙之处。国画创作的这种特点表明(    )
    A . 画家的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B .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 .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D . 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 15. 2013年12月,南京创客成功研发“意念控制飞行器”,当人们戴上脑电波传感器,集中注意力想象自己有兴趣的事情,脑电波增强,飞行器就开始缓缓升空。这说明(    )
    A . 意识在一定环境下能够决定物质 B . 意识有时候具有直接现实性 C . 意识对事物发展起者积极作用 D . 意识能调节控制人体生理活动
  • 16.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    )
    A .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B . 把革命热情的决定作用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C . 物质的决定作用与唯意志主义结合起来 D . 意识的决定作用与客观条件结合
  • 17.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具有(    )
    A . 主观能动性 B . 客观物质性 C . 社会历史性 D . 直接现实性
  • 18.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一古语主要在强调(    )
    A . 思维的重要性 B . 实践的重要性 C . 创新的重要性 D . 发展的重要性
  • 19. 下图既可以看成一个人的正面,也可以看成一个人的侧面。这表明(    )

     

    A . 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 .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C . 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D . 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 20. 你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可以亲口尝一尝;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却万万不能试一试。《本草纲目》上写得清清楚楚:“砒,大毒也”。这表明(    )
    A . 有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有的认识来源于书本 B . 任何认识都是在直接接触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 C . 来源于亲身实践的认识比来源于书本的知识可靠得多 D . 获得认识的途径不是唯一的
  • 21. 与漫画《挖个坑也能钓大鱼》的寓意哲理相同的是(    )

    ①存在即是被感知        ②水是万物之源

    ③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气者,理之所依也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22.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这句谚语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A . 物质决定意识 B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 . 认识有反复性 D . 抓住机遇,促成质变
  • 2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
    A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 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 D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24. 拉丁谚语:真理走到极端便成为谬误。真理走到极端意味着(    )
    A . 真理超出了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B . 真理在实践中被检验出是完全错误的 C . 真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超越自身 D . 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 25.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其中“做学问要不知足”,是因为(    )
    A .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B . 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 C . 真理是无条件的 D .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 26.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
    A . 社会历史性 B . 差别性 C . 正确性 D . 客观性
  • 27. 下列名句中蕴涵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有    (    )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28. 鲁迅曾说:“对于《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体现了(    )
    A . 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往往因人而异 B .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 . 真理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 D . 人们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性认识
  • 29. 联系是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联系的(    )
    A . 普遍性 B . 客观性 C . 多样性 D . 条件性
  • 30. 开窗通风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当雾霾天空气质量差时还需要开窗通风吗?专家建议可以选择一天污染物浓度较低的阳光好的午后通风换气,但阴雨天例外。这体现了(    )
    A . 联系具有主观性 B . 发展具有普遍性 C . 联系具有多样性 D . 联系具有客观性
  • 31. 下列说法中主要蕴涵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的有 (    )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③鱼儿离不开水,瓜而离不开秧   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
  • 32. 有一位著名教育家这样说过:高等教育是一支大乐队,名牌大学是乐队里的大钢琴,但不要只把眼光盯在大钢琴上。大提琴、小提琴都是好乐器。这里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 .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B . 整体比部分重要[来 C . 只有整体才是最重要的 D . 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最大发挥
  • 33.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 .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 . 事物的质变 C . 量变与质变 D . 事物的运动变化
  • 34. 下列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
    A . 勿以善小而不为 B . 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C .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D . 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 35.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    )
    A . 联系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B . 有量变就会有质变 C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 . 事物发展最终是通过量变实现的
二、判断题
三、材料分析题
  • 46. 2017年4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56周年纪念日。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请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47.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到建设“美丽中国”。某校高二⑴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展开了“美丽中国,美丽人生”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 (1) 【领略自然之美】“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依据。

    2. (2) 【建设美好家园】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阐释我们应该如何建成美好家园的愿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