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述 | 出自 |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 汉文帝 |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 汉 王朔 |
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任其事,而广每至败衄废罪,无尺、 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 | 宋 何去非 |
“广不能忘一尉之小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杀降也,亦浅中少大度耳,其不侯故宜。” | 明 董份 |
时间 | 人口(人) | 人均土地(亩/人) |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 27355462 | 32.54 |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 102750000 | 6.89 |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 208095796 | 3.56 |
时期 | 迁出 | 他乡种田 |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 出国从事工商业 |
1820~1849年 | 29 | 29 | 0 | 0 |
1850~1879年 | 72 | 15 | 49 | 8 |
1880~1911年 | 156 | 0 | 118 | 38 |
1912~1939年 | 473 | 0 | 77 | 396 |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1950 | 7.0% | 38.0% | 55.0% |
1980 | 2.5% | 33.4% | 64.1% |
2006 | 1.0% | 20.0% | 79.0% |
材料一:长达两千多年的王朝时代,中国有一个其他政治实体无法抗衡的中央集权政府。精英的构成不是由于出身,而是由于财富与才能,家族在社会等级中上下波动,阶级界限比较模糊。教育与政治经验在普及,人口一般在政治中发挥着作用。经济以私人经营为基础,价值观相对地说是世俗的与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美国石约输《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
材料二:西欧中世纪是多元的政治体制,在王权和其他社会力量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契约关系或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发生在教权与王权之间,而且国王与贵族诸侯一直有“约”,且约定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在社会的下层,领主与佃户之间、领主与农奴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农奴有条件的坚持某些个人权利,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保护,这从根本上削弱着封建制度的统治基础。
——侯建新《原始个人权利与西欧封建政治制度》
材料一:1950年6月国家开始着手编制经济发展计划。1951年中财委即试编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的纲要。1952年,经济形势好转,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并成立以陈云为核心的领导小组,组织“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6月,一五计划的第二次编制宣告完成。8月,访苏代表团就“一五”计划同苏联交换意见。苏联同意帮助中国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所需的设备、贷款等,同时答应派些专家帮助中国建设。1952年底,陈云根据苏方的建议,对“一五”计划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编制,但仍不令人满意。按照预定的时间,“一五”计划应该进入实施阶段了。1954年初,毛泽东要求对“一五”计划重新编制,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一五”计划草案审议并原则通过。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
——摘编自人民网《一五计划编制始末》
材料二:1953年9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毛泽东专门讲了一段如何看待“施仁政”的问题。他说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
——杨树标等《当代中国史事述略》
材料:
时段 | 重要历史事件 |
国民大革命时期 (1924-1927 年) |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北伐战争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1937 年) | 九一八事变 《八一宣言》 长征 西安事变 |
全面抗战时期 (1937-1945 年) | 七七事变 蒋介石发表《抗战宣言》 淞沪会战 百团大战 |
解放战争 (1945-1949 年) | 重庆谈判 三大战役 |
过渡时期 (1949-1956 年) |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956-1976) | 中共“八大”的召开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美建交 |
改革开放后 (1978 年-21世纪初)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国有企业改革 党的“十四大”召开 开发上海浦东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 |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规定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阑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一: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1929 年,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现代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摘编自孙旭东《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
材料二: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
——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