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18-04-04 浏览次数:25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
    A . 规范社会秩序 B . 强化中央集权 C . 构建平等社会 D . 缓和诸侯纷争
  • 2. “汉代以下,就集体而言,士大夫代表了社会力量,与君权之间既有合作又相互制衡的辩证关系。”此间,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是(  )
    A . 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 B . 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 C . 以选贤任能为支撑的官员选拔体制 D . 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
  • 3.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  )
    A . 适应皇权需要 B . 倡导重德修身 C . 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D . 维护纲常名教
  • 4. (2016高二上·铜陵期中) 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他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   )

    A . 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 B . 强调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 C . 强调尊重前人研究成果 D . 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 5. 苏格拉底坚持“无人有意作恶”,一切罪恶都是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这符合苏格拉底(  )
    A . “美德即知识”的哲学观 B . “性善论”的言论 C . “认识你自己”的价值观 D . 对真理的追求
  • 6. 有学者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同流而异趋”,两者在知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chòu)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态度上看两者都挑战罗马教廷权威 B . 在目标上两者都主张削弱封建王权 C . 异趋指两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D . 同流指两者都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 7. 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光明”。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是(  )
    A . 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B . 提倡摆脱宗教束缚,崇尚自由 C .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 D . 主张分权与制衡
  • 8. 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指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 . 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 B . 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本动力在于四大发明的完成 C . 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 D . 四大发明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9. 有学者对明清四大长篇小说进行排序,排在第一的是《红楼梦》,排在第二的本质上是一个寓言,那些妖魔鬼怪,全是象征性的存在。“排在第二”的著作是(  )
    A . 《三国演义》 B . 《聊斋志异》 C . 《西游记》 D . 《水浒传》
  • 10. (2017高二下·西华期中) 央视春晚节目中《梨园芳华》糅合了京剧、川剧等各派戏曲艺术,呈现出浓浓的中国风韵。下列关于戏曲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元杂剧是宋元时期流行的戏曲形式 B . 京剧融合了徽、汉等众多剧种所长 C . 首部影片《定军山》展现了昆曲魅力 D . “双百”方针使戏曲艺术一枝独秀
  • 11. “由于他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想开始盛行。”材料中的“他”对自然科学的突出贡献是(   )

    A . 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 B . 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C . 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D . 动摇了传统宗教信仰
  • 12. “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惊人的争论,使众多知识领域的探究重新得到评价,尤其是博物学、植物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以上评论针对的是(  )
    A .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B . 牛顿的经典力学 C .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 . 普朗克的量子论
  • 13. 诗人北岛曾经写过一首短诗——《人生》,通篇只有一个字:“网”。而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4G牌照,宣告我国通信行业进入4G时代。这表明(  )
    A . 互联网深刻影响了人类生活 B . 诗人的预测变为现实 C . 互联网取代了传统的“网” D . 世界开始连成了整体
  • 14.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  )
    A . 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B . 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C . 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D . 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 15. (2017高三上·泰州月考)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公言报》上发文批评某项运动是“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材料表明该学者(    )
    A . 支持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B . 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 . 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政策 D . 重建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体系
  • 16. “中山不死,国共求同”是北大学生欢迎连战时打出的标语。孙中山为国共“求同”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是(  )
    A . 领导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 . 召开国民党一大,把共产党改造成了国民党 C . 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D . 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迫使袁世凯下台
  • 17. 在毛泽东同志人生革命征程中,留下许多壮丽诗篇,“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与上面诗句反映同一历史内容的是(  )
    A .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B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C .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D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 18. 邓小平在一次接见外宾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这表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
    A . 扩大公有化规模 B .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 .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 19. 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 .  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 . 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 . 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 . 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 20. (2017高二下·淮北期中) 1953年,山西省政府指出,各地在戏改过程中,“不重视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和艺术风格的培养,片面地追求给演出内容填充一些工作要求和政治口号,概念化公式化伤害了优良艺术品的产生。”据此判断,这主要针对当时山西(    )

    A . 戏曲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B . “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 . “双百”方针遭遇曲折 D . “样板戏”占据了戏曲舞台
  •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之后经过2006年、2015年两次修订。这表明(  )
    A . 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C . 教育立法保障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D . “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很好贯彻
  • 22. (2017高二上·山东开学考) 莫奈名画《伦敦国会大厦》把伦敦雾描绘成了紫红色,伦敦人对此颇感不解。但人们观察后发现,工厂烟囱中喷出带有火星的烟雾在阳光映射下的确是紫红色的。该作品(    )

    A . 创作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B . 属于现实主义的美术作品 C . 反映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D . 揭示工业化对环境的危害
  • 23. 1956年,美国歌手“猫王”录制的唱片《伤心旅馆》创造了唱片销售新纪录,并赢得了国际声誉,一时间摇滚乐时髦起来。它切合美国民众何种心理诉求(  )
    A . 大众对经济危机的苦闷 B . 军人对侵越战争的反感 C . 老兵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感伤 D . 青少年对现实的反叛
  • 24. 普鲁塔克在《梭伦传》中记述道:“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六一汉”群体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 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 B . 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C . 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 . 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
  • 25. (2017高二下·辽宁期中) 恩格斯在评论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是(    )
    A . 颁布“解负令” B .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 . 创立“四百人会议” D . 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 26.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提到:“(梭伦)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法律写在牌子上……所有的人都要发誓遵守法律。……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

    ②梭伦的法治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

    ③梭伦要求解除债务奴役

    ④雅典城邦已经实现了高度繁荣的民主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27. 电视剧《商鞅传奇》反映了商鞅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与秦国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统治者是(  )
    A . 秦穆公与秦始皇 B . 秦穆公与秦惠文王 C . 秦孝公与秦始皇 D . 秦孝公与秦惠文王
  • 28. 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利于(  )

    ①发展封建经济               ②打击旧贵族势力

    ③刺激宗室成员建立军功的欲望 ④强化对基层的管理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29. 《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
    A .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 . 农耕经济的繁荣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 30. 某学者评论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通过这些扭曲滑稽的,但却着实让人心酸的意象,我们从“变形”中看到了“正常”,从扭曲的社会中看到了其应有的模样。据此可知《变形记》属于何种流派的作品(  )
    A . 古典主义 B . 浪漫主义 C . 现实主义 D . 现代主义
二、材料分析题
  •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 (2) 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结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
    3. (3) 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 32. 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位伟人,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宣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通过后,孙中山对宣言的宗旨作了说明。他指出:此次通过宣言,就是“从(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计划彻底地革命”。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从(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是指什么责任?“计划彻底地革命”是指什么革命?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在第一阶段探索出什么革命道路?结果如何?为实现第二阶段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3. (3) 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产生了什么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