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个人的感觉。”
②“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③“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④“灵魂单凭信仰,无需‘事功’,就可由上帝的约许获得释罪。”
材料一:南安人郑允桓的未婚妻郭氏,名宜娘,自幼贤淑。郑允桓前往安南(越南).无法回来,写信回来请郭氏改嫁。郭氏曰:“夫纵不返,氏终为郑家妇。”遂入门.躬绩养老姑。郑允桓最后病殁于安南,“允(桓)子归,宜娘抚之。郭氏现年六十四,盖生平不识夫而终妇道焉”。
——据《泉州府志》(清)
材料二:从前有一条严酷的法律,妇女犯通奸罪,一律活焚。芙貌多情的菲莉芭在法庭上受审时,却神色从容,侃侃而谈,以满足生理需求为理由进行申诉。本来是个犯妇,反而成了控诉者,指责法律对于妇女的不公平。她不但逃过了惩罚,而且那条残酷的法律,经过她的指责,从此作了修改。
——据<十日谈>
从两则材料中提炼出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对其进行解读。(要求: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解读;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一
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